苏州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以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2016-12-30吴雷
吴 雷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苏州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以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吴 雷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近年来,苏州对外贸易总体规模持续增长,但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苏州对外贸易主体以外资企业为主、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出口产品以数量和低价取胜的外贸发展模式受到极大挑战。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加工贸易发展面临增长速度缓慢、分工层次低、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配合度低等问题。为保持苏州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从“苏州制造”到“苏州创造”的转变,政府应加大对园区加工贸易企业的扶持力度,促使企业加强创新;加快产业链延伸步伐;鼓励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配套协作。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加工贸易;苏州
“加工贸易”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对外贸易的主要内容,与一般贸易相对应。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原外经贸部联合制定的《对外贸易业务统计制度》的解释,加工贸易是指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等,经境内企业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国际贸易以超出GDP两倍的速度增长,贸易结构与贸易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加工贸易由此孕育而生。在我国对外贸易统计中,加工贸易包括来料加工装配贸易(简称“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贸易(简称“进料加工”)。
一、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加工贸易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发展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的加工贸易从简单机械加工逐步向技术加工发展;从最原始的原材料、零部件、原配件的重复加工向高新技术产品的新型化加工发展;从分散、独立的加工向一体化生产基地加工发展;从“海外模式”向“苏州模式”发展;从劳动密集型加工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加工发展,这些特点强有力地推动了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也带动了当地人口就业。
(二)发展特点
1.加工贸易主体主要以外资企业为主。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的加工贸易以机械地配置加工为主,如原材料、零部件或原配件加工,且大多由国有企业直接按照客户要求来加工,管理较为简单和无序。进入21世纪以来,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加工贸易主体主要以外资企业为主,这些外资企业直接把大本营设在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与本土企业直接竞争。本土企业由于自身规模较小、经营管理不善,从而让外资企业占据了绝对地位。在2014年的加工贸易额中,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约为959亿美元,同比增长2.5%;其中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约为572亿美元,同比增长约7.5%,呈上升趋势,直接带动了整个工业园区加工贸易的发展。
2.加工贸易产品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一直以来,苏州丝绸驰名中外,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加工贸易都是以轻纺类产品为主,2005年以后逐步转化为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类产品,如电脑及其配件、电子线路板等。据当地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加工贸易中高新技术类产品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85%。如今,苏州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实力的电子计算机配件产品的加工制造基地之一,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3.加工贸易比例发生变化。一直以来,苏州的对外贸易主要以一般进出口贸易为主,但欧美国家更愿意将加工制造业转移到中国,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很好地把握住机会,创造良好的投资条件,积极鼓励外商来当地创办加工贸易企业,带动了当地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截至2013年底,苏州累计开办外商投资企业16609 家,累计注册外资金额228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071826亿美元,其中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占了一半以上的比例,直接推动了加工贸易在当地对外贸易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2014年苏州市统计年鉴显示,2013年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进出口贸易总额799亿美元,占整个苏州市对外贸易总额的80%,其中加工贸易占比约为65%。与一般进出口贸易相比,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占绝对主导地位。
二、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加工贸易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促进当地经济增长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加工贸易的增长是全市对外贸易增长强有力的支撑。“十二五”期间,苏州市(包括常熟、昆山、张家港、太仓、吴江在内)加工贸易额在江苏省加工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超过67%,全市98%的加工贸易企业为外商企业。以2013年为例,苏州全市(包括常熟、昆山、张家港、太仓、吴江在内)的对外贸易总额为3093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约占对外贸易总额的65%,苏州市(包括常熟、昆山、张家港、太仓、吴江在内)GDP中的近20%来源于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的加工贸易。2013年苏州市的GDP总额为20300亿元,同比增长1443亿元,其中20%的增长来源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对苏州市GDP的贡献基本稳定在12%左右。
(二)带动产业链升级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推动了苏州市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调整,甚至对全省的对外贸易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苏州政府以现有的加工贸易实力为基础,提出了大力升级产业链的战略,努力做到将对外贸易向更高附加值、更高技术方向转移,将加工贸易中的许多消耗高、污染高、技术含量低的产品逐步淘汰,大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同时,苏州市政府还积极鼓励园区加工贸易企业利用当地经济开发区的优势,以联合的方式展开技术研发、电子检测等业务,使得当地的产业价值链得到进一步延伸。
(三)弥补当地资源短缺的不足
苏州虽然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温润,土壤肥沃,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但是石油、钢材、化工原料、有色金属等基础性产品资源相对短缺,加工贸易的大力发展使一大批先进的国内外技术涌入苏州,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增长,推动了对此类资源的有效进口,很好地避免了因资源不足而带来的产品结构不合理、品质不过关等制约因素的影响。
三、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加工贸易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加工贸易增长速度缓慢
进入21世纪后,加工贸易市场渐渐趋向于发展中国家,在市场份额逐渐减少甚至趋于萎靡的情况下,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加工贸易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尤其是从2013年开始,整个苏州市对外贸易额的增长率一直较低,加工贸易额也受到影响。除此之外,各类能源价格居高不下,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人民币持续升值,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加工贸易的发展举步维艰。
(二)加工贸易分工层次低
近几年虽然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加工贸易企业一直致力于提高自身的产业层次,但就加工贸易整体结构而言,仍然是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加工贸易出口的产品仍以丝绸产品、儿童玩具、衣帽鞋袜等为主,出口市场主要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完全靠低价格来取胜。出口额增长相对较快的机电产品也大部分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加工贸易结构中,高端企业及高新技术产品所占份额极小,远远不能扭转园区加工贸易整体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局面。在进口方面,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的加工贸易则是“舶来式”,主要依靠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支持。
(三)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配合度低
虽然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从事加工贸易的本土企业较多,起步较早,但是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只能靠低价格优势生存,在出口产品的质量和等级上往往达不到外资企业的要求。同时,虽然苏州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很多,但是大多数外资企业在进入苏州时带来了完整的生产模式,导致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配合度较低,相互不能很好地融入。另外,近年来本土企业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开始提升,但企业结构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浪费了很多人力和物力资源,与外资企业的融合度进一步降低。
四、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加工贸易发展策略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使企业加强产品创新
政府应通过相关政策扶持企业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国外投资商,使其愿意把高新技术产业带来苏州;另一方面,有利于留住更多国内外人才,研发出更多的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同时改变本土企业低效率、高耗能、以低价优势生存的局面。政府要协调好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合作,做到“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企业制定不同的政策,如对本土企业主要是提供一些人力、物力的支援,而对于外资企业则侧重于技术上及政策上的支持。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的另一个重点是要加大企业创新力度,主要以外资企业为主。首先,政府要同步实施一些配套措施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对加工贸易年出口额位居全市前五和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加工贸易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同时发挥企业群体作用,提升整体水平。苏州市从事对外贸易尤其是加工贸易的企业应共同建设具有知识产权和技术产权的生产体系,这样既能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在体系中企业间可以学习交流各自的技术,从而提高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加工贸易的整体技术水平。其次,发挥当地外资企业的优势,将其从生产加工型企业逐步向以研发为主、生产为辅发展,同时,通过外资企业的发展逐步带动本土企业的发展。第三,充分发挥苏州高新软件园、全国首家软件实训基地的作用,开发软件新兴产业,到2015年软件产业销售收入突破550亿元。实现由“苏州制造”转变为“苏州创造”。第四,政府可促使苏州的加工贸易企业与当地高校紧密合作,鼓励更多人才加入到加工贸易企业中,促进加工贸易的增长。
(二)加快产业链延伸步伐
延长产业链条,首先应抓住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机遇,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等优势产业,优先发展软件、汽车等新兴产业,推动高科技产业链的群体效应,逐步将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的加工贸易打造成产业高端化、布局合理化和资源节约化的新型国际产业基地。其次,政府还应鼓励更多的加工贸易企业加入到国际化生产链条中,以此来提升产业附加值,减少加工环节,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加工贸易企业深加工的程度,加大增值力度,扩大产业的集聚和连环效应。第三,强调服务意识,政府督促有关部门落实现有的服务政策,更高效快捷地为加工贸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如海关可以对全市加工贸易产业中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设立“专用通道”,确保其产品以最快的速度通关。第四,政府应密切关注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不定期派相关人员深入企业内部进行现场指导,亲自协调解决加工贸易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三)鼓励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配套合作
完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加工贸易的生产结构,关键要加大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配套合作。这是一个不仅可以使外资企业实现产业升级换代,也能让本土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途径。苏州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是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真正参与的加工环节少,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积极推进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配套合作,改进各种阻碍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合作的现有政策。除此之外,政府还应主动组织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负责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力争让各企业都能参与其中并得到发展。给予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同样的税收待遇,以此来鼓励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配套协作。就本土企业而言,一方面要积极向外资企业学习先进技术,提高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本土企业在引进外资时,不一定将其整套的产业链照搬过来,而应根据自身实力适当借鉴,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在提高自身与外资企业配套水平的同时,融入到国际加工贸易潮流中,真正成为全球生产体系中的一员。
[1]余倩.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D].兰州商学院,2011(1).
[2]余玲铮.新形势下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J].新疆农垦经济,2012(10).
[3]杨晓艳.论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6).
[4]孙文杰.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和转型升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5).
(责任编辑:乔虹 梁宏伟)
吴雷(1976- ),男,汉族,江苏盐城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F752.68
A
2095-3283(2016)10-00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