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特征理论的高校女大学生创业就业帮扶机制的建构
2016-12-30杨文军王建东常晓婷
杨文军,王建东,常晓婷
(1.大连医科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2.大连海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3)
基于胜任特征理论的高校女大学生创业就业帮扶机制的建构
杨文军1,王建东2,常晓婷1
(1.大连医科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2.大连海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3)
女大学生创业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发展,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支持下,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从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实践等方面提升女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对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和结构性矛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胜任特征理论的视角,提出了女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提升的路径,最终构建出高校女大学生创业就业帮扶机制。
女大学生;胜任特征;创业就业
1 高校女大学生创业现状
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创业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一种形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13处谈及“创业”,表示要继续简政放权,为创业提供便利,形成新创业浪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了今年两会上热议的话题,许多代表都谈到了这样一些现象:每年报考研究生中,女大学生报名比例远远高于男生,考研成了她们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办法,最终也使她们“赢在了考试,却输在了就业”。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了765万人,创历史新高,女大学毕业生达一半以上,加强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尤其是落实好就业促进工程,实施好女大学毕业生创业引领计划,不仅关系到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社会和谐发展。本文选取10名成功创业的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女大学生创业者的胜任特征进行了实证性的探索研究。从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女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提升路径。
Chandler等人首先运用了创业胜任力这一术语,他们将创业胜任力定义为“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这种能力会随着对市场的熟悉程度的提高而增强,被看作创业的核心能力。我国学者冯华等人认为创业胜任力指在企业创业过程中,一个绩效优秀的创业主体所具备的能够胜任企业创业任务,并取得高的创业绩效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征,集中表现为创业过程中能识别、追求机会,获取和整合资源的综合能力。国内外分别从认知心理学、心理行为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创业胜任力开展研究,试图通过描述心理行为及个性特征来解释创业现象。回顾以往研究,大多数是在创业活动主体或创业者本身的基础上界定创业胜任力,本研究则将两者结合共同阐释界定创业胜任力。本文采用自编量表对理论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与修正,最后提出女大学生创业就业胜任力提升路径。
2 行为事件访谈法概述
本文选取10名成功创业的女大学生进行行为事件访谈,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等质性分析。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BEI),是由McClelland结合关键事件法及主题统觉测验提出,通过开放式的行为回溯探察技术以揭示胜任特征。本研究采用BEI作为建模的主要方法。在行为事件访谈中主要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印象深刻的比较成功的具体工作事例3件;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印象深刻的比较失败的具体工作事例3件。通过BEI访谈结果分析,推断出群体性特征,然后提炼出女大学生成功创业的胜任力要素,进而初步假设胜任力维度,为问卷的编制提供方向。
为了从成功创业就业的、有创业想法的及其他女大学生中收集对女大学生自主创业者的胜任特征的不同描述,本研究采用开放式问卷法对以上群体进行问卷调查,进一步丰富了女大学生自主创业者胜任特征的构成要素。开放式问卷向辽宁省大连市的五所高校共发放10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共75份,回收率为 75%。按项目所表达的内容是否明确对胜任特征项目进行筛选,结合频率分析共收集到210个描述性词汇,总结出20个胜任特征描述词。
3 高校女大学生创业结果分析
对开放式问卷结果进行频次和评定分数分析,发现前17位的特征要素为:自信心、责任心、抗挫折能力、创业动机、财富意识、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敢为性、风险意识、创新意识、叛逆精神、行业经验、主动精神、自我反省、商业洞察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灵活性。
对行为事件访谈结果进行整理,从总频次和平均频次角度分析,创业成功的女大学生和有创业意向的女大学生有11个胜任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分别为敢为性、自立自强、诚信意识、财富意识、创业动机、创新精神、自我反省、学习能力、抗挫折能力、商业洞察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
对问卷所得数据和访谈所得文本进行整理归纳,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在咨询专家意见基础上,对词条进行统计,提取女大学生创业胜任力要素,最终确定了13个女大学生自主创业者的胜任特征,即敢为性、诚信意识、自我反省、叛逆精神、创新精神、学习能力、自立自强、财富意识、创业动机、商业洞察力、抗挫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
4 大学生创业胜任力胜任特征模型的预测与修订
依据前期BEI访谈得到的行为特征和文献资料,对每个胜任特征提炼4~6个行为特征,并初步编制《高校女大学生创业就业情况调查表》预测问卷。邀请专家学者对问卷的结构和项目进行修正,最终确定问卷的91道题目。
4.1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是依据测验结果分析测验的题目(项目),从而评价、筛选题目。项目的区分度是检验测验是否有效的“指标器”。根据测验总分从高到低排列试卷,从最高分向下取全部试卷的27%为高分组,从最低分向上取全部试卷的27%为低分组。对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各项目上分数差异做t检验,差异不显著则说明项目区分度低,可考虑排除。分析结果显示:除第1、5、13、21、30、41、45、60、78、88与89题之外,其他80个题项的决断值(CR)达到显著水平(P<0.01)。
4.2探索性因子分析
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是用于寻找多元观测变量本质结构并进行处理降维的方法,能够将关系复杂的变量综合为几个核心因子。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预试问卷剩余的80个条目降维,检验测验编制的结构效度,构建理论模型。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以及KMO取样适当性度量在0.776,与1接近,说明适合作因子分析。经过因子旋转(Rotation)后,80个项目得到了9个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达48.029%。但上述分析结果未达到预定假设,出现了多重负荷的项目,如项目归属于多个因子、预先构想的部分重要条目未构成独立因子等。再次校正以上结果,删除45道不合理项目,保留35道,再做探索性因子分析,累积方差解释率达62.911%,修正后的量表结构效度较理想。从预测结果看,初步证实了女大学生创业就业胜任特征的结构是多维的,并获得了含有6个因素的结构模型。分析后将各因素命名为:创业意识(11题)、创业精神(9题)、自我反省与学习能力(4题)、人际关系协调能力(4题)、商业洞察力(3题)、心理承受力(3题)。
4.3相关性分析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各胜任要素因子进行分析,探讨各胜任要素因子的内在逻辑关系,对显著性水平的检验选用双尾检验(2-tailed),相关分析结果都在0.258~1.000,多数因子间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创业者需具备的胜任要素因子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符合实际。
5 高校女大学生创业就业胜任力提升路径
5.1培养创新能力,增强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包括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创业信念和创业世界观等。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大环境的影响,传统的就业观念阻碍了求职者创业的脚步。目前,随着我国应届毕业生数量的攀升,带来了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的困境。女大学生自身要解放思想,不该纠结在自己就业的弱势上,要从传统的就业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找到适合自己创业就业职业上,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创新是创业的核心特征,在校女大学生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在实际活动中逐渐去锻炼能力品质,增强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增强抗挫折能力。高校要加强性别差异教育和舆论引导,形成社会关注和支持女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环境氛围。
5.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高校创业教育是针对大学生这一创业教育客体开展的一项融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旨在提高创业素质,增强创业精神,培养创业意识。大学生能力不足、资金缺乏、创业形式单一等问题制约着创业对就业作用的发挥。高校就业指导在女大学生创业就业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的职能不仅是传授专业理论知识,更是要为社会输送创新型实用人才,制订女大学生就业帮扶计划,完善高校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专业设置上,应考虑调整或设置有利于女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的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上,高校应制订配套的培养方案,同职业规划教育一样贯穿于大学四年,从教材的选择、课程的设置、实际的操作和最终的教育结果评价,每个环节都要按照必修课的标准制定,促进女大学生创业知识、素质、能力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创业就业的胜任力。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理论和实际结合很紧密的一门科学,更加注重在实践中的锻炼。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大多数萌芽于大学阶段,教育者要充分根据女大学生教育主体的特点和创业胜任力的养成,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手段。高校应选聘一批专业型、实战型、研究型的专兼职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为女大学生创业就业帮扶提供智力保障。
5.3利用社会力量,搭建女大学生成功创业就业平台
在我国,女性创业开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90年代以后女性创业趋势进一步增强。目前,中国女企业家人数约占全国企业家总数的20%,女性创业比例相比十年前提高了17个百分点,达到21%以上,接近男性水平。高校要充分发挥成功创业的女企业家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鼓励女大学毕业生要正视自己的优势领域。政府要转变职能,从政策和制度上给予女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支持和保障,解决其创业初期难的问题,如提供小额贷款补贴、税费减免、提供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培训基地等。与此同时,利用大众传媒广泛宣传两性平等的监督导向作用,营造两性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维护女性公平就业的合法权益。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敬宝.中国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综述(2008-2010)[J].改革与战略,2011(11).
[2]Chandler G N,Hanks S H.Market Attractiveness,Resource-based Capabilities, Venture Strategies.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4(4).
[3]冯华,杜红.创业胜任力特征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6).
[4]陆岩,乔长水.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
[5]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6]任远,陈琰.对城市失业下岗女性、女大学生和女性知识分子自我创业的比较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05(3).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65
F272.92
A
1673-0194(2016)20-0241-02
王建东
2016-09-02
2016年度大连市妇女理论研究立项课题(2016d lfn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