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苏轼对婉约词的刷新
2016-12-29侯平栋
侯平栋
【摘 要】苏轼对传统婉约词风进行了大胆的刷新,变传统的“以俗为美”为“以雅为美”;淡化、内化了以艳为美的婉约词风;他以诗为词,使词由类型化到个性化,给传统婉约词注入了活力和生气。体现了典型的士大夫词风,挽救了婉约词每况愈下的词风,对婉约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苏轼;婉约词;探析
苏轼是我国词史上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其意境阔远、豪情勃发的词作不知曾倾倒过多少人。然而,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也不乏婉约词作,大词学家吴世昌先生认为:“苏轼真正称得上豪放派作品的不过十数首而已,余者并未摆脱‘绮罗香泽之态。”这些未摆脱“绮罗香泽之态”的婉约词作风格独特,别具一格,无论是“似花还似非花”的咏物词,还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言情词以及高雅的怀古词等,都“高出人表”,超尘脱俗。
一、变“以俗为美”为“以雅为美”
“以俗为美”是针对当时十分流行的柳永俗词而言的。苏轼对柳永词“以俗为美”的审美趣尚称之为“柳七郎风味”。分析柳永词,不难看出,柳永词“以俗为美”的内涵大致有二。一是从题材内容上看,多写贴近都会市民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写了大量青楼歌妓的酒宴歌舞,表现他的心态、爱好和情趣;二是多用市井口语,较之五代高雅艳丽的“诗客曲子词”自是一大进步,使词重新回到了民间,因而深为民众所激赏,“有井水处皆歌柳词”。但是,柳词因过于从俗顺俗而流于浮艳、鄙俚,降低了词的格调。
因此,苏轼婉约词对柳词“以俗为美”的改造,相应地也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变多写社会世相为多写士大夫文人高雅情趣,特别是变抒情主人公多以青楼歌妓为主而多以大家闺秀为主;二是作品语言上变都会市井流行的口语而为士大夫文人惯用的书面词汇。这样,苏轼就使得婉约词的“以俗为美”变为“以雅为美”了,应该说这是一大刷新。
二、淡化、内化“以艳为美”
晚唐、五代以来“诗客曲子词”的“以艳为美”的审美风尚,北宋初期连同柳永在内的婉约词人也是如此。这些词作内容特别富有浓厚的脂粉味、富贵态以至宫廷气,“以艳为美”,语言上“最着意设色,异文细艳,非后之纂组所及”。苏轼对于这样的“以艳为美”的传统婉约词风进行改造、刷新,是不能够彻底的。因为男女之情以至性爱关系总是婉约所要表现得重要对象、永恒主题,他只能予以淡化、内化。“淡化”在于减弱“艳”的浓度,“内化”在于使“艳”藏于里而不大露于表。
三、以诗为词
1.以诗的题材和内容入词
在苏轼的意识里,只要诗能表现的、接触到的一切人、物、理都可以入词。另外,诉说真挚的亲朋情感,展现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的诗词于苏轼作品中很常见,最典型的词有《浣溪沙》(自杭移密守,席上别扬元素,时重阳前一日),熙宁七年九月八日,作者即将赴密州任职,新任知州不久的杨元素也即将他任,在席上与杨元素相别而作此词。词作以雅洁整饬的语言,表达出与朋友分手时的伤感。我们读“良辰乐事古难全”一句,不禁联想起作者另一片著名的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中也有“古难全”的句子。下片三句,首句想象既别之后,好景如常,欣赏它的人却天南地北。“空”字的含义,正如柳永“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雨霖铃》)之“虚”字,赏景的人不在了,这些璧月琼枝、良辰好景还有什么意义!次句表面写年年有菊,年年有人,实际上是感叹时光易逝,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2.以诗的风格和意境入词
苏诗的风格比较多样化,正如其诗,苏词也呈现出多样化情状,这就是苏轼以诗的风格意境入词,一改婉约词柔媚低迷的风气,洗脱脂粉气、艳俗气,从而提高了婉约词的地位。苏词在词体方面的努力,促成了词体的革新,解放了词。苏轼婉约词不再是缠绵悱恻的抒情,而是语气爽快利落,时作旷达之想,时变得明丽净洁。苏轼扩展了婉约词的表现功能和意境,促成了婉约词风的转变,使婉约词有了新的面目。
3.以才学入词
苏轼以才学入词,这主要表现在以诗的形式和技巧入词。具体而言,首先,苏词冲破了音律束缚,淡化了词的音乐性,加强了其文学性。词本来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有曲子之称。可见,词本来的音乐性很强。按照唐五代以来《渔父》词的格式,应作“七、七、三、三、七”句法,但到了苏轼,由于他“以诗为词”,以文入词,以才学入词,直抒胸臆,竟改成“三、三、六、七、六”句法。这是苏轼为了强调出“渔父饮”、“渔父醉”、“渔父醒”、“渔父笑”的悠然自得的生活乐趣。
另外,苏轼较多的运用史事典故。苏轼“以诗为词”,在词中运用了书卷典故。他主张诗词同体,词也可以发表议论、说禅、说理等等。
苏轼对婉约词风“以俗为美”、“以艳为美”及类型化的改造、刷新,都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在否定其缺点的同时肯定其合理的审美因素,并在自己的婉约词创作中积极汲取、融入。既继承了晚唐以来婉约词委婉抒情的写作技巧,又对其进行刷新,从而挽救了婉约词每况愈下的词风。苏轼改造、刷新婉约词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