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PPPS模式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实证研究
2016-12-29徐宁骏
【摘 要】跨文化交际类课程由于特别强调沟通的动态性和实践性,其教学方式一直受到关注。BOPPPS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为交际类课程的授课提供了有效地指导;其“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步骤为指导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章可循。本文贯彻实施BOPPPS有效教学模式。对8大跨文化交际核心课题上设计了BOPPPS教学过程稿,并对学生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BOPPPS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但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关键词】BOPPPS;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效教学模式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涉及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人士之间的相互沟通,属于人际沟通的范畴。自人类文明伊始,跨文化沟通便已出现。直到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交通的便利和网络的发展,才使得跨文化交际得到空前的频繁。大专院校设施跨文化沟通类课程,为学生今后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做了积极的准备。既然是沟通交际类课程,既有其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课堂教学,要讲究效果。这是任何教学都需要面临的问题。沟通类课程,又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国际上通行的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解读就是“知行合一”。具体来说,知道相关交际知识、拥有跨文化意识、并能付诸实践这样一个三合一的能力体现(Xu,Lisheng,2013)。如何能够提高有效授课,成了跨文化交际课程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陆各大高校若干高校就陆续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到现在的遍地开花,可以说,英语教学一直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正如胡文仲指出(2010):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相关教学也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授内容基本源自北美的框架,缺乏本地化的发展。上课的方式也大都流于讲座形式,这对普及跨文化基础理论和知识是有所帮助的。对于跨文化交际天生的动态性却无法用讲座形式予以实现。
二、解决方法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核心要素涉及“文化导论”、“概念讲解”、“价值观讨论”、“文化语言学”、“非语言交际和空间交际学”、“刻板印象”、“文化休克”、“跨文化交际能力”(Xu,Lisheng,2013)。传统的课堂授课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教师讲课、学生笔记,辅助于多媒体技术,确实也能灌输一些跨文化交际类的知识。但其缺点也很明显。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大打折扣;其实践可能受到阻碍。更为明显的是,教师无从判断学生的应用能力。
BOPPPS有效教学模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定方法。在BOPPPPS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时间由有效导入、明确目标、学情分析、参与式学习、检验效果、以及明确结束六大步骤构成(李纹霞,2015)。每一步骤都进行精心设计,仔细推敲。从其名字上来看便能体现其目的。有效导入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向学生明确说明教学目标。其描述性词汇从原来的“了解、掌握、知晓”等模糊词汇转变为“学生知道、运用解决”等可以进行量化检验的描述。参与式学习是本模式的核心,也是异于传统教学的一个亮点。根据研究表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授课、学生阅读等,学生的知识留存率只有不到10%。而小组讨论、学生实践、学生授课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留存高达60-80%等不同程度的知识。实践证明,BOPPPS有效教学模式能较好的达到既定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陈卫卫,2014)。
整个学期的授课以BOPPPS为指导,设计了八大教学指导单。拿“文化休克”这一话题举例说明。“文化休克”属于心理学范畴。面对陌生环境,行为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由原来的激动、兴奋,由于碰到挫折和陌生感,很快转变为失望、恐惧,甚至逆反等情况。其导入由一个事先已经剪切好的视频展开,约长5分钟,涉及“文化休克”所提到的不同的心理状态的变化过程。由此引入话题,明确本堂教学任务,明辨“文化休克”的四大阶段和相关缓解方法。为了更好了解学生对该话题已有的了解程度,组织小组讨论,以“如何降压”为话题,为后面提到如何缓解文化休克做铺垫,时间为7分钟。课堂教学的主要时间用于参与式学习,先观看一段英文视频,由美国教授讲解“文化休克”的四大阶段和相应症状,并辅助于听力题目,引导学生进入小组讨论:在陌生场合碰到困难的应对措施。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并进行轮换穿插到别的小组。主要起到引导学生顺利讨论和提出高层面问题。历时15分钟。讨论结束后,每组汇报讨论成效,教师点评,并补充说明文化休克的缓解方法,共需10分钟时间。为了检验学习成效,需要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提问,涉及“文化休克”和“新婚蜜月”之间的关系,来加深学生对该话题的理解。最后是3分钟总结陈词,帮助学习者统整、反思,布置下节课的任务,延伸应用教学内容。
三、数据搜集及讨论
整个学期教学任务均采用了BOPPPS授课模式进行。每次授课之前,学生均先拿到教师设计好的教学单和相关学习资料。每位同学都知晓每次授课的目标和自己的职责。并在头三周的授课每次进行5分钟的预练。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还贯彻实践了国际上通过的跨文化交际训练方法。以问题为导向,对过程进行跟踪,学期始末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其测试工具采用了全球最为广泛使用的“跨文化适应性能力测试CCAI”量表。该工具由美国跨文化交际培训资深教授Kelly和Meyers(2015)开发,经过将近20年的实践和改进,公认是跨国公司员工培训权威工具。该该量表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原来的三大分支(知识、能力、意识),分解为“情感”、“性格”、“观察”、“认同”等四大块来进行检验。情感调和主要涉及被试是否能够在逆境中快速转变负面情绪。性格灵活主要检测被试的跨文化意识。观察方法主要涉及被试是否能够注意细节。最后一块认同感方面测量被试与所在文化团体的关系和对自己的认识情况。参与实践的学生进行了跨文化能力方面的调查,具体数据如下。
情感 性格 观察 认同
实验初 34.2 28.1 34.2 33.1
实验末 57.1 47.2 47.9 37.5
参考值 79 67 31 38
数据表明,总体上来说,被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四大指标均有上涨的趋势,并具有统计意义(p<0.05)。和参考值(理想数值)相比,在情感调和及跨文化交际敏感性(性格)上存在较大的距离。但是在观察事物的敏锐性上和身份自我认同上句达到以及超过的推荐值。这说明,以BOPPPS为指导设计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四、总结
一般教学以讲授课程传授知识为主,即是1vs多的模式。老师在讲台上,讲台下面坐满学生听课。每个学生受老师关注的时间往往比较少。现代教学的发展打破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星形的课堂布局将学生和老师的隔阂渐渐消除,取而代之的相互之间的多元关系,即是多vs多的模式:学生和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跨文化交际》课程本身的动态性的特点决定了传统的讲座授课型教学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也无法明显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基于BOPPPS的有效教学模式打破讲座型授课模式,着重强调了参与式学习和实践的培养,辅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卫卫.基于BOPPPS模型和问题驱动教学法培养计算思维的教学设计[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6)8-11.
[2]胡文仲.从学科建设角度看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的现状和未来[J],外国语,2010(6)28-32
[3]李纹霞.有效教学结构:BOPPPS之运用[Z]http://www.doc88.com/p-1941920283380.html (2015年5月14日访问)
[4]Kelly,Collen & Meyers, Judith. Cross-cultural Adaptability Inventory [Z]http://www.hrdqstore.com/cross-cultural-adaptability-inventory.html (2015年9月11日访问)
[5]Xu, Lisheng.(2013).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English (2nd E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作者简介:
徐宁骏,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二语习得等。
注:本文为“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BOPPPS有效教学模式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证研究-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