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教与学
2016-12-29杨金遵
杨金遵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室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的人才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该说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做,例如:教材的处理,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的改进等,但是,最最重要的是教师观念的转变。
一、呼唤改变学习方式,少约束禁锢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1.要相信学生——注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时时把自己摆在一个非主体的引导者的位置上,不要什么都自己包办,要相信学生有能力去化解知识,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应承担起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
2.要敢于放手——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
学生的学习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的,而多是在积极发言、相互辩论中闪现的,如果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则他们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会消逝,当然,不是说乱成一团才为妙,但在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学生自由表达意见的时空。适度的“乱”,在教室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能真正参加到教学活动中。
3.要认可预知——顺应学生学习的需求
孩子本来就有强烈的好奇心,不知道的,他想去了解,知道的他又想说出来,表现一下,这很正常,教师应该摒弃以前的观点,并利用这点来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求知的欲望,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时,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所以我准备的一些问题提出来后学生很快就回答了,面对如此情况,我有增加了一些更加深的问题,更加开放的问题让学生解决,并补充了一些较难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学生对此非常满意。
二、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多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实践
1.重视创设探索情境,使探索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俗话说,“为什么”是思维的开始,“怎么办”是思维的运作。教学时,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自然和谐、民主的探索氛围,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的探索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问题和规律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以满足自我的需要,产生激励、推动自己学习数学的内驱力,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如教利息,课本中的年利率是97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到几年已经调整了好多次,而且还增加了收取利息税的规定。教学伊始,我就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学校将5000元存入银行,把它的利息捐给‘希望工程,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请你帮忙学校设计一份方案,怎样存款捐赠给‘希望工程的钱最多”。为了争当小设计师,学生不仅在课内学习的兴趣十分高涨,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课后还纷纷到镇上的银行、信用社、邮电局去调查当前的年利率和利息税的计算方法,以设计出一份最佳方案。这样通过课内向课外延伸,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了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重视探索方法指导,让每个学生都学会探索
(1)自主学习要以教师的有效引导为辅助。一提起“自主学习”,许多教师认为一切的学习活动由学生说了算就是自主学习。于是,无论学习内容难易,不管学生学情如何,一味地强调学习目标学生订,学习内容学生挑,学习方法学生选,时间作业学生改。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这样做,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长此以往,学生必将学力降低,致力受阻,教师的一番良苦用心却换不来好结果,这是为什么?
学习是一项具有加强目标性的活动,一切由学生说了算,必然导致实践活动偏离方向。因此,中学生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当然,教师的引导也应该有个“度”,这个“度”就是: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力所及的,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为之。只有这样,学生主体地位才能切实回归,自主学习才能落到实处。
(2)合作学习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基础。合作学习本身就是对每一个学生的一种激励,可以激发学生自我完善和相互竞争的学习动机;可以让学生掌握合作与交往的经验,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加快个性化社会进程;但目前的实践活动中的合作学习存在不少弊端,最严重的莫过于教师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由于缺乏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出现个别学生侃侃而谈,多数学生说不出自己的见解,只好充当陪客;学生偏离了主题作漫无边际的闲扯等现象。因此,我们认为实践活动课教学中必须舍得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一般来说,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都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一般来说,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都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在组内交流各自看法。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并在交流中反思,是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进而在全班交流,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