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与方法之探讨
2016-12-29岳建宇
岳建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占据着重要位置。从艺术性来看,古诗词是我国众多文化遗产中最灿烂夺目的一颗明珠,它的语言、节奏、情感都达到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从实用性来看,古诗词在高考中占有不小的比例,因此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关注。
但是在现实中,古诗词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其中,有时代对学生审美和价值观的冲击,有教师教学观念落后的影响,还有诗词的含蓄性和不确定性的干扰等等让古诗词教学走进了困境。现在高中古诗词教学方法通常是由一线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所得,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对于古诗词教学作用非常大,但缺乏相应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以诗解诗”古诗词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培养高中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爱国情操,在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非常盛行,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可,但以课例居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所谓“以诗解诗”,简单来说,就是在讲授古诗词的时候,不是对整首诗的字句意思做一个细致的分析,将整首诗的意思全部割裂开来,而是利用别的诗词或者诗词的而评论来对诗词做辅助理解,使得学生把握的是诗的整体的意思,使得学生感受到的是诗词所创造的意境,情感上达到对诗词的认同。
一、古诗词教学中的“以诗解诗”教学法
1.语言方面的“以诗解诗”
在语言的鉴赏过程中,可以根据前人对诗句的评注来理解。比如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一直都被后人称为佳作,许多文学大师也对这首《春江花月夜》做出了一些自己独特的见解,像王闿运做出这样的评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先生也对这首诗做了极高的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可见《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极富盛名的诗,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诗的本身,更是一种学会对万事万物进行思考的态度。关于语言上的“以诗解诗”,也可以运用和此诗相同或者相近的诗句去理解,比如在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进行理解的时候,这首诗最为人称道的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个叠词的使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得到了古往今来许多文学大家的高度评价。可以将元代乔吉的《天净沙》与之作对比,“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这二十几个叠词的运用,虽然也为后人称道,但是却不及李清照的词句,这首元曲中的叠词略显拖沓,情感表达也不真切。
2.意象方面的“以诗解诗”
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习意象,意象是古诗词中很重要的一中符号,承载着我国诗歌文化的千年积淀,利用不同诗词中的同一意象,可以加深对诗词的理解。比如在对屈原《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句诗进行理解的时候,其中的“草木”就是一个意象,在此诗中屈原将生命的短暂之苦和草木的生命短暂之苦联系起来,表达除了一种悲苦的感觉。在对这首诗进行理解的时候就可以联系我们以前学到的诗,比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也是以缓缓落下的木叶营造出一种哀伤悲凉的气氛。又或者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也是以“草木”作为意象,表达了身在异乡的游子的苦闷和惆怅。将不同诗中的同一意象联系起来,就让学生在宏观上对“枯木”“草木”“木叶”这类意象有一个深刻的了解,都是表达内心的一中悲苦。
3.意蕴和情感方面的“以诗解诗”
通过“以诗解诗”的教学方法来领会诗中情感的时候,主要就是将同一作者的诗放在一起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要对整首诗的情感做一个把握,我们就可以将李白的其他诗句拿来作比较,比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等,这些恣意盎扬的诗句无不显示出李白的一中豁达的胸襟,对李白这些诗句进行对比以后再来对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进行解析的时候,就能抓住李白思想里面的不畏权贵、爱好自由以及豪气冲天,对于整首诗中李白汪洋恣肆的想象也能够充分地把握。
古诗语句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又常常“言近而旨远”,甚或“言在此而意在彼”。古诗教学中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冲淡了诗句的灵性,失去了诗的神韵。怎样才能在解读诗句的同时,保留古诗的独特韵味呢?
二、古诗词教学的引入方法
1.在学习古诗的同类型引入相关诗句——互相生发
我们教学某一首古诗时可适当地引用同一类型的诗词名句,有助于扩大阅读效果,有利于让学生立体地多频道地接收。例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以目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借景抒情,诗中的“孤帆”、“碧空尽”、“唯见”等词无不浸透着诗人与友人的情意。这给缺乏这方面情感经历的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困惑。这时,教师可以引入学生已学过的送别诗,以歌送别诗,如《赠汪伦》;以物送别诗,如《别董大》;以酒送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等,再组织学生进行反复吟诵,这样,埋藏在学生心底的情感就有可能被焕发。一旦焕发后,让学生再来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心中便有了几多的感触。学生体会到的,除了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友人的祝福,祝友人前程似锦,愿两人的友谊天长地久,恰似那一江春水向东流……
因此,我们可引导学生平时注意多读、多思考、多积累优美的古诗,注意同类型古诗的比较,这样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2.在感悟古诗的意境时引入相关诗句——降低难度
与其生硬地解说、灌输,不如引入相关诗句去体会其意境。例如,在学习《春日》这首古诗时,诗中没有一句对春天景象的具体描绘,有的只是朱熹在赏春之时所产生的一些个人感受——“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这种感受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呢?用课外的诗句来描绘这些景物,当学生想到“山”时,就引入“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满眼不堪三月喜,举头已觉千山绿”;当学生想到“水”时,不失时机地引入“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当学生想到“花”时,引入“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当学生想到“草”时,及时引入“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当学生想到“树”时,又恰到好处地引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然后让学生把想到的这些景物整合起来,感受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天,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朱熹所描绘的万紫千红的意境。
3.在体会情感的独特处引入相关诗句——显而易见
同样是写秋景,王维的《山居秋暝》用朴素而清新的语言,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呈现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山村清幽明丽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使我们感受到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了秋天悲凉的景色,抒发的则是出门在外的游子孤寂苦闷的心情。而杜牧的《山行》不见一丝伤感的痕迹,有的只是真挚的爱恋(“停车坐爱”),有的只是热烈的赞颂(“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的只是对大自然的热爱(“白云生处有人家”)。这独特的视角,更表露了诗人积极振奋的炽热情感。学生在学习《山行》一诗时,无须“架空分析”,只要通过与《山居秋暝》和《天净沙·秋思》的比较,学生就能走进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
在“以诗解诗”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培养一种触发的能力,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看书时,对于书中的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的某一处有关系,是触发。学新古诗时,觉得与先前学过的某一首诗有某种相似之处,这也是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