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斗”想不通

2016-12-29王重旭

特别文摘 2016年24期
关键词:贤臣姜维阿斗

王重旭

我们一直都以为,刘禅亡国,是因为他没有按照诸葛亮“近贤臣,远小人”的忠告去做,而是反其道而行,“近小人,远贤臣”。结果导致国破家亡,以至“此间乐,不思蜀”,成为寄人篱下的“安乐公”。

然而,这是我们的看法,刘禅自己肯定不会这样认为。在“不思蜀”的背后,刘禅于夜深人静之时,还是会反思一下亡国的教训的。他怎么也不会想明白,自己严格按照诸葛亮“近贤臣,远小人”的教诲去做,怎么最后还是亡国了呢?

当年刘备白帝托孤,又招来刘禅兄弟,让他们一定好好对待诸葛亮。在后来的岁月里,刘禅对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看在眼里、爱在心中的,他决不会对不住诸葛亮。尤其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告诉他要“亲贤臣,远小人”,他更是身体力行。在诸葛亮死了以后,他更是严格区分什么是贤臣,什么是小人。是贤臣,他言听计从,放心使用;是小人,他坚决防范,绝不重用。但是,为什么国家不仅没有兴盛发达,没有实现先帝的遗志,反倒被人家给消灭了呢?

其实,问题恰恰就出在“亲贤臣,远小人”上。在中国,贤人与小人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尤其在一个专制的制度下,贤人和小人常常是要混淆的。古往今来,没有一个皇帝会说我一定要亲小人远贤人。可是为什么在实际操作当中就不一样了呢?是贤人还是小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那么皇帝当然也有自己的标准了。那就是凡对我忠心耿耿、对我言听计从、千方百计让我高兴让我舒服的就是贤人,反之就是小人。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很多诤臣都被杀头呢?因为在皇帝看来,你不是贤臣,你对我不忠心,你老是批评我,让我不高兴,所以杀之何惜!

刘禅身边有个宦官叫黄皓,这个人很会讨刘禅高兴,所以取得刘禅的信任,渐掌蜀国大权。其实刘禅宠信黄皓,众臣是颇有微词的。可是,没有人敢说。有一次,大将姜维对刘禅说黄皓是个小人,奸巧专恣,如果还继续重用,肯定将危害国家,请刘禅杀了他。谁知刘禅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对姜维说:“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每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意思是说,黄皓不过是一个在我面前供我驱使的小人物,过去董允讨厌他,我就很不满。现在你为什么对黄皓也这么介意呢?

姜维明白了,对黄皓不但说不得,说了皇上还要嫉恨你。有皇上撑腰,黄皓能不为所欲为?黄皓如果知道自己在皇帝面前告了他的御状,将来肯定要找机会陷害你。所以,姜维害怕了,返回洮阳,再也不敢回成都了。

国破家亡之后,刘禅也许会反思自己的,但无论如何他也不会想明白。其实道理非常简单,诸葛亮告诉他的,只是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其实是一笔糊涂账。怎样才算小人?怎样才算是贤臣?让我舒服的就是贤臣,让我不舒服的就是小人。那位大家都反对的黄皓,就让我舒服,那他就是贤臣。如果对皇帝都不忠心,不为皇帝服务,那算什么东西,要你干什么?

史书中说,当邓艾听说黄皓是小人时,就把他抓了起来,要杀了他。但是,“皓赂艾左右,卒以得免。”小人的本事就是大,你不服行吗?

(摘自《历史如此这般》中央编译出版社 图/子依)

猜你喜欢

贤臣姜维阿斗
绿水青山 朗朗乾坤
用人之道:请君子 治小人
阿斗来到我身边
酒窝
姜维国画作品选
立夏烧“野米饭”的由来
论“要吃饭,不要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