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看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现状
2016-12-29张俊邓会君李辉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网络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地位。意识形态安全是网络安全的核心与灵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互联网上的意识形态斗争也日趋激烈,舆论战、信息战已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形式。当代大学生是受网络影响最深的群体,西方国家正是利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矛盾叠加多发这一特殊期,凭借其强大的网络技术与话语霸权进行持续的文化和价值观渗透,企图影响和改变我国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有效开展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迫切需要深入把握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现状。鉴于网络传播具有瞬时性、速逝性、去中心、浅阅读和娱乐化等特点,与传统媒介自上而下的传播路径和相对稳定可控的传播内容、传播对象和传播场域有很大差异,因此本文在借鉴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着重从网络影响度、关注度、认知度、认可度、践行度以及监管评价度等六个方面来进行考察和探讨。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愈来愈大,其中社交媒体和网络论坛居首位
高校是互联网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是各种意识形态争夺的主要对象。从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看,当代大学生已“无人不网”,网龄在3—4年和5—7年的居多,而网龄在7年以上已达26.99%,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小学甚至更早即开始上网;从上网时长看,多数大学生每天上网在1—5小时(52.41%),上网在5—8小时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25.57%,有10.37%的学生上网时间在8—12小时,甚至有1.42%的学生上网时间达到12小时以上,上网时间过长势必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应引起高度关注。
从对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看,认为互联网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 “愈来愈大”的占70.37%,而认为“网络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仅占27.45%。表明大多数学生就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并不持负面评价。这说明一方面应充分肯定并发挥网络新媒体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对其消极影响应做到对症下药、因势利导。从影响意识形态的网络平台看,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体的影响居首(28.00%),贴吧、人人、豆瓣、BBS等网络论坛居次(15.24%),其他影响排序依次是:与专业相关网站(13.93%)、购物网站(10.04%)、新闻网站(9.43%)、校园网(8.38%)、政论性专题网站(7.27%)、娱乐性网站(6.05%)、其他(1.66%)。这一方面说明移动终端和网络论坛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较大,应引起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的重点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网络平台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逐步趋于多元化,应加强各类网站的监管尤其是新兴网络平台的监管,以免留下死角。
二、大学生对互联网上的意识形态关注度逐步提升,尤其关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议题
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硬件设备看,手机占64.08%,固定电脑占16.81%,平板电脑占16.24%,其他占2.87%。有57.49%的学生赞同“网络是我了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当互联网中涉及国家主权、国家形象以及公民基本素养等重大问题时,大学生普遍表现出极大的关注热情,并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发声,表达自己的见解。
从关注内容看,“对网上意识形态最感兴趣的内容”按由高到低的排列依次是:民主自由(22.18%),社会公平正义(21.11%),法律法规(15.36%),伦理道德(14.75%),社会道路和社会制度等(13.84%),爱国主义(10.22%),其他(2.54%)。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民主法制和公平正义议题最为关注,伦理道德和社会制度次之。这就要求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做到因势利导,加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阐释和实践体验教育,同时更要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的深入解读阐释,以增强大学生对此的理解与认同。
从政治警觉性看,有51.71%的大学生认同“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有68.61%的学生认同或完全认同“某些国家经常利用网络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渗透”的观点。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西方媒体利用互联网进行渗透是有警惕性和鉴别力的,对于占31.39%不认同或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应积极加以引导,以提高其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三、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度不够理想的重要原因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主题认知程度偏低
了解和掌握主流意识形态是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从了解程度看,肯定“我知道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的达62.31%,说明大多数学生了解或基本了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但有37.69%的大学生不了解或抱无所谓的态度,这与大学生的身份和未来承担的责任严重不符,需深入分析背后原因。从具体情况看,对“我不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什么”这一判断肯定的占41.4%,对“我不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什么”这一判断肯定的占37.6%,而对“我不清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及含义”这一判断否定的占67.7%,对“我不清楚八荣八耻包含的内容”这一判断否定的占86.2%。
上述调查说明,一方面,大多数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有较好把握,尤其是对涉及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具体内容掌握较好;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这一占比与高校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目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尤其值得警觉的是分别有高达41.4%和37.6%的学生不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主题。在召开的调查座谈上发现,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和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无清晰认识,而是认为比较抽象、离生活较远,未能积极主动去理解和把握,因而在认知上呈现出不够理想的状态。灵魂和主题恰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内容,调查结果凸显了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认知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重点强化。
四、互联网上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亲和力和说服力是影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主要因素
对互联网上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接受、认可程度,是影响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主要因素。从接受度看,大学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决策的满意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等五个问题有较高的认可度,达60%—70%。尤其是在“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有力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正确道路”“我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的决策满意且充满信心”几个判断上持赞成或完全赞成的比例高达69.09%、70.88%和69.36%。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的政策有较高的认同度。与此同时,有50.78%的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中存在严重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有62.65%的学生认为“网络环境下诚信缺失现象越发严重”。这也说明由于受网络领域去意识形态化错误观点、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影响,信仰问题和诚信问题已成为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应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找准存在问题的根源,实施分众化教育,尤其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从“网络视野下影响我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主要因素”看,从大到小依次是:网上主流意识形态自身的亲和力和说服力(20.61%),网络媒体的传播艺术和水平(17.36%),网上带有倾向性和主导性的舆论和观点(16.79%),社会风气(16.21%),党和政府的作风和形象(16.00%),自身所秉持的价值观和判断力(9.10%),网络名人的意见和价值取向(2.77%),其他(1.15%)。调查结果显示,增强网上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亲和力和说服力尤为重要,同时也应加强网上网下的互动,网上工作网下做,净化社会风气,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五、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践行度状况喜忧参半,在爱国、诚信、志愿服务和入党等方面的认识亟需引导
衡量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与否的最终标准是要看大学生的实际行动。从爱国、诚信、志愿服务和入党等大学生经常遇到又必须直接面对的问题看,大学生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谈爱国是虚假的”不赞成或完全不赞成占44.68%,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讲诚信很不现实”不赞成或完全不赞成占49.93%,对“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是走过场,没有实际意义”不赞成或完全不赞成占49.57%,对“我强烈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赞成或完全赞成占50.78%。大约一半的大学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谈爱国、讲诚信、从事志愿服务以及入党等持正面立场,值得充分肯定,但同时有近一半的大学生对比持负面立场或抱无所谓的态度,值得教育部门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引导。从参与行为看,有67.8%的学生“觉得自己在网络中的行为很规范”,但有36.22%的学生“经常到特定网站浏览负面宣传文章并参与讨论”。这说明部分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出现了偏差,针对这一群体的表现,应深入分析其原因,加强教育和引导,尤其要在加强爱国、诚信和奉献精神教育的同时,做好优秀青年学生入党工作。
六、大学生对我国互联网意识形态监管的评价表明,应进一步加强网上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并要特别研究传播方式的有效性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深入开展网络舆论斗争,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那么大学生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宣传与监管评价如何?
从互联网上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必要性看,大学生认为“网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很有必要”占62.31%,说明大多数学生对网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必要性有正确认识,这些学生是网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力量和积极力量。从对互联网意识形态监管成效的评价看,认为“我国网站经常对错误言论听之任之”占48.23%,认为“很多网站为吸引眼球经常恶意炒作”占68.37%。这一方面说明当代大学生普遍呼唤加强网络管理,严惩恶意炒作等不良行为,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对互联网意识形态传播的管理在敢管善管、敢于亮剑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从互联网意识形态的宣传成效看,认为“国内网站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很不够”占59.18%,说明广大学生对开展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抱有很高期待。与此同时,认为“我国网站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水平愈来愈高”占54.41%,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吸引力”占48.22%,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强网上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对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及效果存在的不足应深入分析其原因,进一步改进方法、丰富内容,切实加强网络阵地建设,主动设置议题,在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上狠下功夫,以进一步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正能量。
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和价值属性。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问题,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走向,因而这一群体更应当成为关注和研究的重中之重。对如何加强网上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做好面向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争取人心的工作,学界和政府有关部门要深入持久、扎实细致地进行谋划和部署。
(作者单位:成都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责任编辑:尹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