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科幻电影盘点

2016-12-29西夏

科幻世界 2016年2期

话说2015年在IMDb上贴“科幻”标签的电影有500多部,一般能看到的不过冰山一角。对于中国科幻迷,应该说这一年始于“百感交集”,而终于“垂涎三尺”:先是伤心地送走了斯波克的扮演者伦纳德·尼莫伊,然后手心捏汗地迎来了《三体》电影的开机;到了年底,全世界都在狂欢中迎《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唯独中国幻迷干流口水没戏看,真可恨!

《星球大战:原力觉醒》这部年度巨制在千呼万唤中降临地球,再次成为超级现象,已有人干脆说2015年的科幻片只有《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和“其他”两类,看来我们确实不能以正常方式来谈论《星球大战:原力觉醒》。但它在中国上映排在了2016年,故暂时按下不表,另文专述。其实说到底,重要的是Live Long and Prosper,谁会真的在乎宇宙更大,还是生活更大?

太空科幻

随着全球恐怖主义甚嚣尘上,外星人入侵的故事似乎消失了……可能因为敌人就在眼皮底下,以美国为首的地球人不再需要那些“他者”隐喻了吧?至于中国科幻迷苦等的外星人,你懂的。

没了外星人,但太空科幻还在。除了《星球大战:原力觉醒》重启太空歌剧,2015年第一热门科幻电影当数《火星救援》。这部正能量太空科幻电影出自77岁高龄的殿堂级科幻老炮儿雷德利·斯科特之手,该片一改《异形》和《银翼杀手》的暗黑,克服了《普罗米修斯》带来的普遍失望,让无数人终于流出了希望的热泪。一时间,该片倡导的积极生存哲学也变成了心灵鸡汤:活在当下。专注每日生存之道,正是当今心理治疗领域倡导的正念。

本片凭马特·达蒙生动演绎出理工男的英雄气概,被赞为看得懂的“硬科幻”。其实比起《火星任务》来,它已经完全不“幻”了,几乎就是科普教程,其写实程度可与《阿波罗13号》比肩, 其主旨与人定胜天的科学乐观主义更是如出一辙,仿佛是一部NASA的宣传片。而NASA背后是洛克希德、波音和上千家的高科技公司。随着“猎户座”计划的展开,“移民去火星”的氛围已经使商业航天势不可挡,当然谁都需要点儿乐观主义。鉴于导演本人在《银翼杀手》一开场就有空中悬浮的飞艇高声广告“移民去新世界”的情景,本片或许可算成《银翼杀手》的光明前传。

不过,《火星救援》的故事似乎欠缺了点儿波澜,它也缺乏某种太空的诗意和神奇,充斥全片的迪斯科音乐透出20世纪80年代夏夜露天舞场上的那种汗淋淋的感觉,完全颠覆了太空科幻一贯的神秘、庄严 ——或许生存正是如此,太空生活的本质依然还是吃喝拉撒睡,可能最多还需要个Wi-Fi:马特·达蒙的生存,说到底,跟他能否“连线”息息相关;他每天对着镜头自言自语,坚持更新自己的状态,不就是图个全宇宙的关注和点赞吗?

年度最雷影片,当属沃卓斯基组合的《木星上行》,听其名以为是太空史诗,见其身却是一个大杂烩:人狼基因合成、反重力靴、超光速飞行、虫洞穿越、讲英语的外星蜥蜴、记忆抹除术、隐身法、长生不老液、地球起源说、赛博格、新进化论、外星资本主义……到处是其他经典的影子,还有不少他们自己的《黑客帝国》与《云图》的边角料,如一出华丽的神仙战争,风格错乱到令人兴奋……必须承认本片还是有不少华彩奇观,片初在芝加哥上空的追逐戏就精彩得一塌糊涂,3D技术光是为此也该诞生。

人工智能

在近年探讨人工智能的影片中,《机械姬》是一颗精致的宝石。这部中小成本的独立科幻影片讲述人工智能机器人骗过制造者、测试者,出逃到人间的故事,其骗术颇有《2001:太空漫游》中那台电脑HAL的遗风,还带着一层情色的意味。影片结构紧凑,视觉简约,烘托出令人不安的调子,瑞典新星艾丽西亚·维坎德的表演把A.I.问题的复杂层面演绎得淋漓尽致。看着她天使般好奇的大眼睛,你很容易忽视她那精密尖端的机器感;她身材完美,步履如芭蕾般优雅,暧昧的诱惑中带着生命的无辜, 超越了从《大都会》到《她》的所有女机器人前辈。电影诉说着人类对机器又爱又恨的情感,也借人机关系暴露出男人对女人的复杂心态。情感是什么、道德如何编码、智能与人性是什么关系…… Ava身体的镂空和网状金属皮肤设计所带来的似人非人的超现实感,强烈表现出这些令人不安的思考,直至男主角怀疑起自己是否也是机器人,可谓将《银翼杀手》末尾的思考又提升了半步。

本片导演阿历克斯·加兰德来自英国,曾有多部科幻小说改编成电影,获得不俗评论,同时他还写了《光晕 Halo》的游戏剧本和电影剧本,可见绝非等闲之辈。片名Ex Machina出自拉丁语 “Deus ex machina”,原意指“机器神”或“通过机关送出的神”。古希腊戏剧中每当剧情胶着时,为了故意制造剧情逆转,往往通过舞台机械装置而送出一个力量强大的神来解决问题,无疑这是一种糟糕的编剧方法,可A.I.在人类进化故事中,会带来什么样的剧情逆转?

机器人获得意识后,因环境影响而学坏作恶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弗兰肯斯坦》一书。《超能查派》就是这样的故事,它试图探索人性善恶跟教育环境的关系,但电影中的角色完全站不住脚,“它”始终没有变成“他”。本片还有个巨大的失败之处,是让两个不会演戏的嘻哈乐手来扮演两个亡命之徒,而这两个亡命之徒又扮演起了诵念育儿经的感人父母,你一下子就尴尬得无所适从。看来尼尔·布洛姆坎普已经在好莱坞耗尽了《第九区》的创意能量,也没有从《极乐世界》学到教训。电影对查派的细节表现倒是非常生动,或者过于生动了……

人工智能获得自我意识之后要毁灭人类的故事,《终结者》三部曲曾树下典范。新的《终结者:创世纪》让老阿诺施瓦辛格再次出征,可惜这部《终结者:创世纪》没有如其片名所愿开启新三部曲,反倒一上来就乱抄旧版情节,让人吃了一顿加热不够的盒饭剩菜,当年T800、T1000那种邪门透顶的活力消失殆尽,新一代的莎拉·康纳则完全像是从游戏里跑出来的3D模型。看着衰老的阿诺跟年轻的阿诺厮杀,我们心里五味杂陈。

在《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中则是超级人工智能发神经,搞不清毁灭人类和提升人性的区别。大概奥创就是查派坏到最坏的产物吧。这部漫威超级英雄系列的新片可说辜负了《复仇者联盟》带来的热血期待,如巨怪魔兽般热闹而无聊,人物牵强,对话装逼,小罗伯特·唐尼心不在焉,黑寡妇和绿巨人莫名其妙,新加的角色更像是路人甲。个人最爱结尾前的高潮:所有英雄天上地上一齐开打,好一曲复杂的镜头运动的华丽乐章,令人顿起子弹时间的兴奋感。

漫威的另一部电影《蚁人》反倒显得较接地气,但这个二三线英雄毕竟出身卑微,连中文名字都不敢与其他漫威英雄看齐称“侠”,可见其英雄指数也不高,注定本片还要靠配角的插科打诨。这是个典型的流水线产品,一切都正确而老套,点缀其间的漫威彩蛋,或可满足漫威迷的考据癖。特效可看,但乏善可陈。要说蚁人变大变小的魔法,其想象力不如孙悟空;况且打了半天的架,才在墙上破一个洞,还进入“亚原子状态”,是不是也太儿戏了点?

后末日·反乌托邦

后末日废土及反乌托邦的题材多以深刻探讨人性,或呈现独特的末日视觉为己任。2015年的后末日世界出了一部亮瞎人眼的《疯狂麦克斯:狂暴之路》(MM4)。这部女人救女人的科幻-动作大片是《火星救援》冲奥的强劲对手,很难想象这部超高能的动作巨制也是出自年逾七旬的科幻老炮儿——乔治·米勒——这位当年由医生转行、与梅尔·吉布森一起见证了“澳大利亚新浪潮”的猛爷,可谓30年磨一重剑,高能重启1985年的MM3,也为后续MM5开辟了道路。

这是一部让人肾上腺素狂飙的电影,相比美国人那种动不动就想拯救世界的僵化霸权思维,MM4的角色们更实在,他们为拯救自己而战,同样是混战连天,MM4比《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或《木星上行》打得更有来头、更有风格,不仅有奇妙的物理学,也有严肃的伦理学,实景拍摄的细腻质感也为人称道,果非CG大餐可以比拟;整部影片的癫狂氛围更是将人浓浓包裹:重型引擎的轰鸣、大漠黄沙的壮阔,混着蒸汽朋克的机油味和重金属摇滚的喧闹,外加噩梦般狂野的道具服装和角色表演——更有黄沙废土中的女性主义绿洲…… 你很难相信老乔治还曾是两部极可爱的动画长片《快乐的大脚》和《小猪宝贝》的导演!难怪MM4里有一句著名的猪嚎:“What a lovely day!”

“反乌托邦”的旗帜下聚集了一大堆被称为软科幻的电影,它们并不特别在意所谓科学的设定,往往只有一个科幻背景设定,探讨的还是人性千古不变的话题。近年以《饥饿游戏》为代表的大量青少年反乌托邦电影都在此列,不外乎讲述青春成长中的友谊、背叛、叛逆与责任。可叹《饥饿游戏3:嘲笑鸟(下)》的表现让人大失所望,《移动迷宫2:烧痕审判》和《分歧者2:绝地反击》也没好到哪里去。反而是一批着重艺术探索的独立电影在电影节上惊鸿一瞥,虽难有商业院线电影的卖相,但拜新技术所赐,我们偶尔也能被惊艳到。

《龙虾》(The Lobster) 2015年在戛纳电影节上大出风头,是希腊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的又一部黑色喜剧。如果说兰斯莫斯的《狗牙》曾用奇怪的构图建立了一个以家庭为反乌托邦寓言的空间,《龙虾》则以更加夸张而智慧的超现实手法将婚姻制度作为集权寓言的靶子,故事不时令人捧腹,算是奇怪的新进化论。

《摩天大楼》(High-Rise)是另一部被看好的超现实反乌托邦寓言。这部英国电影同样黑色狂野,故事讲述一栋堂皇的高楼里各层居民间的争斗,虽没有特别的科幻设定,却处处是科技带来的异化。这已经是詹姆斯·巴拉德的作品第三次搬上大银幕,之前曾有斯皮尔伯格的《太阳帝国》和大卫·克伦伯格极富争议的《撞车》,而本片导演本惠特利在英国独立电影圈也颇为知名,还执导过几部《神秘博士》。

同样来自英国,故事同样发生在一栋大楼里,《封锁》(Containment,豆瓣译《容量》)讲述致命病毒扩散导致一栋大楼被封锁,里面的人们开始了地狱般的旅程。本片探讨现代社会普遍疏离的生存状态下,非理性情绪导致的社群行为。这是另一部值得一提的低成本独立科幻惊悚片,片长虽然仅有77分钟,但细节丰富,音乐出色,英国电影协会《画面与音响》(Sight and Sound)杂志对它评价很高。

《撒迦利亚》(Z For Zachariah)是2015年圣丹斯电影节上受到关注的独立科幻片,改编自罗伯特·奥布莱恩的同名小说,此片以核战和神经毒气毁灭人类为背景,讲述地球上唯一一块生态自足的山谷里最后三个人的故事,安静而深思熟虑,没有CG特效,但有明星级别的出色表演。

相比《撒迦利亚》的开阔视野,另一部后末日启示录《末日深眠》(Air ) 则是幽闭空间下的两人故事,人性争斗有《太阳浩劫》的味道,是热门美剧《行尸走肉》主创的电影作品。

架空历史的科幻跟后末日和反乌托邦的设定异曲同工,都是对另外时空的想象,而蒸汽朋克类型以明确的风格性而著称其中。2015年,法国、比利时和加拿大合拍的蒸汽朋克动画电影《阿薇尔与虚构世界》(April and the Extraodinary World)在电影节上吸引了不少眼球,影片充满了令人称奇的视觉发明,属于近年难得一见的佳作。

时间旅行

代经典《终结者》系列讲述的也是时间旅行的故事,这种故事必须依赖于观众对时间旅行的设定规则保持信仰,早期的《终结者》系列对此有非常聪明的处理,不幸的是,《终结者:创世纪》一上来就把时间线糟蹋凌乱,观众的信任被摧毁殆尽,时间旅行的神奇感随之湮灭。

《明日世界》对于时间旅行的设定其实类似《终结者》,都是人类因看到一个可怕的未来而派机器人回到现在,挑选那些有能力扭转人类命运的人一起挽救世界,但是这个故事自己却毁了自己的未来,讲到后半截就迷失了初心,即使是《教父》的剪辑大师沃尔特·默奇也没能挽救它的厄运,可惜了乔治·克鲁尼大叔的帅脸。

很多人吐槽该片是迪士尼同名主题公园的超长广告,殊不知各种早期的万国博览会正是科幻电影的摇篮。美国人民最早体验“月球旅行”带来的兴奋和奇观,就是在1901年泛美博览会的一个主题游乐景点上。本片小主角的奇妙旅程也是从世博会开始,还对埃菲尔铁塔进行了大开脑洞的演绎,而这座著名地标正是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产物。铁塔上的埃菲尔、凡尔纳、爱迪生、特斯拉四位伟人的蜡像,提醒着今人那个科技与工业突飞猛进的乐观时代。这部立意美好的迪士尼电影试图让人们回到那个相信未来的黄金岁月,期许的神奇仿佛让人看到了《小灵通漫游未来》。

时间旅行的故事如果说被《终结者:创世纪》玩坏掉,《明日世界》的修补也底气不足,那么斯派瑞兄弟的《前目的地》则让我们对时间机器的魔法重新找回了点信心。本片片名即 “宿命”之意,故事一如主人公的独白:“蛇咬自己的尾巴,永世无尽。”海因莱因的原著小说号称史上最强时间旅行故事,而这部电影的改编也算得上是海氏作品改编中最好的一部。其黑色电影的影像风格、怀旧未来主义的视觉设计都非常迷人,用一个跳切剪辑来完成时间旅行也是干干净净、颇具新意,而女主角莎拉·斯努克的表演也让人记住角色那种撕心的疼痛:身份、回忆、宿命或自我造就 …… 鉴于变性人的性别政治已经是非常当代的文化问题,海因莱因实在堪称时代先知。

《前目的地》的时间机器是一个小提琴盒子;《明日世界》中是一枚世博会纪念章;在美国独立科幻片《定时拍摄》(Time Lapse)中,时间机器是一台照相机。本片成本极低,风格极简,靠一个单一点子精彩演绎出螺旋直下的人性堕落史。故事讲述两男一女发现一台照相机可以预拍未来的照片,于是利用它为自己谋取了一点儿不算过分的小利,却发现自己被照片描绘的未来绑架,一步步永劫不复,仿佛一出《等待戈多》的话剧,探讨着有关宿命、预言的自我实现,以及贪欲、嫉妒等话题,再次证明了时间旅行的设定是低成本独立电影最顺手的工具。

问题是:预知未来真的好吗?

灾难

新片《末日崩塌》说的是人类无法预知未来而遭遇的痛苦。这部灾难-动作特效大片让一场地震把加州撕裂,却借此把一个撕裂了的家庭又缝合上。这是一个“多难兴家”的陈腐故事,情节可笑夸张,但特效玩得漂亮,连毁两座名城也算科幻史上罕见。可是看着金门大桥在强震中垮掉,蚂蚁般的小人掉进大海,我们居然可以淡定地抓几粒爆米花塞嘴里嘟囔一句“CG还行”,这是一件比地震更让人不安的事。

《侏罗纪世界》也可归到灾难-动作的科幻大片堆里。本片导演科林·特雷沃罗因科幻喜剧《安全没有保障》曾获美国独立精神奖提名,原以为他对侏罗纪世界有独到见解,但是本片依然未脱窠臼,比起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把我们的爆米花震翻的情境相去甚远。本片比上一部侏罗纪电影当然进步不少,不过那种“个子更大、叫得更凶、牙齿还要再多些”的想法,似乎说的也是这些续集电影自身的货色吧。

灾难片不外乎彰显着自然的无情、人类的渺小,时不时抨击下人类企图扮演造物主的无知与狂妄。其实人类不仅对大自然动手动脚,也一直在试图改造自身:器官移植、意识上传,直至赛博格诞生,都是这样的“后人类”故事。

意识移植、后人类

获奖电影《优越》(Advantageous)讲述近未来社会失业众多,一个单亲母亲为了女儿前途,自愿将意识移植到一个更年轻貌美的女人身体里,从而获得了新生,也获得了更好的职位和薪水,但她和女儿的亲密关系从此异样。这是一部令人疼痛的个人化电影,气质上跟那些商业大片截然不同,其女性视角的尖锐和诚恳足以让人忽视影片的其他缺点,少数几个特效镜头点到即止,却令人印象深刻,不费笔墨地将高科技的乌托邦景象与毫无科技感的卑微生活融于同一世界,细腻的母女关系描写和开放的结局亦散发着人性的温暖。该片是圣丹斯电影节从短片孵化出来的独立电影,2015年获得评审团特别奖,纽约《村声》杂志认为此片将会在大学的课堂上被长久讨论,并在那些爱读《连线》杂志的女性极客中流传。

与本片设定类似的《非我》(Self/less),讲述意识移植重生的故事,不过该片商业元素更多。在意识上传和后人类故事方面,过去日本动画《攻壳机动队》的高峰显然难以超越,2015年上映的《攻壳机动队》25周年剧场纪念版大概也只能算是翻炒冷饭而已了。

探讨人类意识的12集电视剧《超感猎杀》(Sense8)非常惊艳,竟也出自沃卓斯基组合,算是扭转了他们《木星上行》带来的糟糕印象。这个心灵感应题材的故事探讨着科幻中从未触及的政治、种族、身份、性取向等诸多领域的问题,甚至试图提出人类进化的新概念。拉娜·沃卓斯基显然把自己变性人的经历投注到了角色中,该剧一经投放网络即受追捧。

人工智能的科技研发似乎都着迷于人类的“思考”过程,而把人的情绪、情感研究留给了文学艺术和心理学这样的“软科学”。皮克斯在温吞吞地过了十年之后, 抓住了这个话题,在2015年拿出《头脑特工队》,重启了观众的信心。这部“科学童话”用《爱丽丝漫游奇境》般的神奇方式,揭示了人的情感过程,故事充满智慧,情节幽默,而且情感饱满、真挚,践行了迪士尼本人“每一次笑都带着泪”的名言。

假设外星人真的钻进我们头脑中的“人格小岛”为我们赋予超能力,而且这真成为人类未来进化的道路,那么就不得不提一下英国爆笑科幻喜剧《魔法教师》(Absolutely Anything)。该片由2014年科幻电影土星奖获奖影片《世界尽头》的明星西蒙·佩吉主演,外星人的搞笑出场,背后是巨蟒马戏团的搞怪元老特瑞·吉列姆一干人马。一个老师遇到扫荡星际的外星人并获得超能力而演绎出的可笑故事应该属于大刘《乡村教师》的喜剧版…… 突然很好奇,宁浩老师的《疯狂的外星人》又会长成什么模样呢?

结语

最后忍不住说两部难以归类的科幻片:一是加拿大独立科幻喜剧《男人止步》(No Men Beyond This Point),以伪纪录片形式讲述在一个女人靠单性繁殖即可生育的架空世界里,政府让男人成为消失物种的故事。该片的冷幽默令男女两性观众都开怀大笑,在奥斯丁科幻电影节上赢得四项大奖。另一部是丹麦、芬兰、挪威、爱尔兰与奥地利多国合作的纪录片《外星人降临》(The Visit: An Alien Encounter), 里面一本正经地跟各国政府、科学家、宇航员、军方一起探讨外星人到访的问题,你一定会大吃一惊:联合国属下真的存在一个外星人特别应对机构!

这-真-不-是-科-幻!

【责任编辑:杨 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