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博弈

2016-12-29

现代阅读 2016年9期

当今中美经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势,双方博弈的胜负至今尚未见分晓。

1979年,中美才正式建交。随后的蜜月期很短,因为随着苏联快速疲软,中国对美国的重要性大幅降低。苏联解体后,美国的一些势力迫不及待地在中国制造混乱,试图削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且坚持从政治和经济上孤立中国。

而中国为了打破僵局,进一步实行开放,开始积极寻求加入世贸组织。这一举动颇有吸引力。因为巨大的人口和市场使中国成为欧美跨国公司的理想投资市场。于是就形成了当今中国和美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势,这一博弈的胜负在今天还没有见分晓。

改革开放给了美国某些势力再一次颠覆中国的幻想。但是他们却始终高兴不起来,因为在中国始终有一个中国共产党。这个党的宗旨、目标都不是金钱。这个党掌握着军队,领导着政府,美国某些势力可以收买个别人,但绝不可能收买整个党,所以也不可能控制中国。在中国政权大于金权,这让他们无从下手。

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人也希望中国走向“自由”经济之路,力促中国政府推出一蹴而就的经济改革,即实施所谓的“休克疗法”,由于中国人不理会而只得作罢。美国又决定先把中国人引到自家的规则圈里再说,于是有条件地允许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事实上处于类似给西方打工的角色。在美国规划的金字塔式国际结构中,中国居于第三等,既对美国没有威胁,同时又不是没有用处,于是中美经济捆绑在了一起。

中国人表现出的合作意向,导致美国人不能拒绝,中国巨量的人口和巨大的市场曾经激发出美国商人无限的梦想。欧美政客无法阻止中国入世,因为他们不敢挡住金主们的财路,但是依然咬住中国的政治制度不松口,拒绝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中国入世之后,按照美国人的设想,是把中国变成世界生产基地和商品倾销市场,目的是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降低从汽车到手机等欧美商品的生产成本。中国也认可这样的设计。两个大国各怀心思走到了一起。

中国人经历了一段艰难的适应期之后,便以惊人的速度赶了上来,20年的时间让世界瞠目结舌,经济发展可谓天翻地覆。原本金融资本设定的是中国应该出口原材料,结果却是中国在全世界采购原材料。原本他们设定的是中国的市场上会铺满西方的产品,结果是中国的商品铺满了全世界。

这时候美国人还发现中国的触角已经伸到欧美视为禁脔的地区和领域,原本只被视为沃尔玛等美国跨国公司廉价劳动力来源的中国,在世界眼中似乎变成了一个吞噬巨量原油、铁矿砂、铜等原材料的怪兽,美国人意识到中国的未来无可估量。

有人形容说世界经济发展有两个火车头,美国是在前面拉,中国是在后面推,现在是推的速度大于拉的速度,所以中间的国家受到挤压就会变得很不舒服。美国人的速度慢下来,美国也会受到挤压,所以美国也变得不舒服了。

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样的结果是在中国领导人的预料之中的,因为这种智慧的关键是认清社会财富与个人财富的区别。对犹太人而言黄金和钻石是财富,但对中国而言完整的工业化才是财富。这种智慧早在2600年前中国思想家管仲的头脑中就有。欧美财富控制在个人手中,而个人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这使得我们和西方人做买卖的时候不至于产生颠覆性失误。全世界人都忘了,中国人才是市场经济的老手,中央集权和市场经济并存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人也是最务实的,中国人的勤劳和忍耐的品质里,潜藏着改变世界的力量。

目前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已形成了捆绑之势。人民币和美元挂钩,类似于拳击台上处于弱势一方的一种拥抱战术。中国和美国很多领域已经处于同一阵营了,这使得美国打压中国的时候总是有所忌惮。

人类的财富要么靠抢,要么靠生产、贸易,都是一点点积攒起来的。欧洲人发现新大陆,是靠着冒死的勇敢,开拓美洲是靠着杀人。我们中国没有向外扩张这样的机会和作为,而且在近代被人打败了,想翻身只有自励一条路,这条路现在已经证明是可以走通的。我们的先辈很对得起我们,留给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国土和强大的组织力,我们需要接过这个担子,为我们的后辈积累更多的财富和希望,在中美博弈中胜出。

(摘自台海出版社《为什么是中国》作者:任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