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国债券市场的使命
2016-12-29钟言
“十二五”期间,中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2015年各类债券净融资达10万亿元,较2010年翻了近两番。这代表了债券市场对资本形成和稳增长实实在在的贡献,也推动中国债市存量升至全球第三位。债市的提升空间还很大。2015年我国债券存量占GDP的比例约70%,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100%以上的平均水平,债市的定价功能、支持人民币国际化功能、风险管理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在新常态下,中高速增长、结构优化、创新驱动是应有之义。这意味着,资本要素投入不能单靠超常的信贷增量和货币增长,而是更多需要提高资本效率。债券市场肩负着更加突出的使命。
对内,债券市场要提高资本配CfaWDPnUVnWZ4UEXg/yhTH5GbSbr+iR0Eh1qcyzcUEA=置效率,改善金融结构。从大的格局看,我国债务结构至少要实现两个平衡。一是债务人结构平衡。目前总债务率超过220%,与发达国家相似,但企业债务率偏高,超过90%的临界水平,降杠杆要由政府和消费者杠杆合理适度的上升来分担。这意味着,政府债券要适时扩大;住房贷款和消费贷款要发展并循环起来,即资产证券化要有序发展。二是融资结构平衡。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的比重趋于下降,但2014年仍有61.8%,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占18.5%)与银行体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让银行健康地瘦下来,一方面要排除不必要的指标限制,鼓励大中企业债券融资,从而为中小企业等薄弱环节腾出信贷额度;另一方面要通过资产证券化、信贷流转提高信贷流转速度。由此,银行应通过发展投行和资管业务,降低利差依赖,更好地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债券市场也要接纳更多机构投资者,排除入市障碍,控制次生风险,否则会后继乏力。
对外,债券市场要为全球提供安全公共品。全球投资者总是青睐、追逐可充当避风港的安全资产,每一次危机都使这一需求更加强烈。如果中国债券市场能在全球安全资产配置中占相当份额,那绝对是对世界的贡献。扩大债券市场开放也是降低融资成本的需要。通过吸引更加丰富的境外机构参与,在扩大境外人民币投资渠道的同时,可以支持债市规模扩大,增强境内资金供给,有助于提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竞争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扩大债券规模的同时,必须贯彻新理念,完善新范式,提升新机制。一是更加注重加强内生约束机制。深化主承、会计、评级等中介作用,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应用第三方估值机制。二是更加注重建立统一强健的债券中央托管体系,充分发挥其安全效率中枢作用,提高大国金融的稳定性、自主性和定价有效性。三是更加注重完善法律、税收等制度基础。四是更加注重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引入三方回购、中央债券借贷、流动性互助、担保品管理等有效机制。内圣方能外王,中国债券市场的每一个建设者都必须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确保债市在关键时期发挥关键作用,可用可靠,决战决胜。
责任编辑:宗军 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