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精准扶贫背后的故事

2016-12-29杨静

农家书屋 2016年1期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目前还有7017万贫困人口,约占农村居民总数的7.2%。“目前我国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地区集中于14个集中连片地区,这些地区有的生态脆弱,有的资源匮乏,有的教育水平很低,有的缺乏技术基础,脱贫致富任务十分艰巨。”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李强指出,真正拔掉“穷根”应当把扶贫开发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大背景下考量,分析这些地区致贫的体制性和区域性因素,建立多元多层次的扶持机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最难啃的“硬骨头”在贫困地区。这不仅是因为农村贫困人口集中,数量相对较多,更重要的是,农村贫困人口情况复杂,面对的问题也各不相同。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动员令,要求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全部脱贫。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实行“精准扶贫”战略。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系于精准。”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培林指出,在减贫难度加大的背景下,更需要建立以扶贫效果为导向的精准扶贫方略,注重精准识别扶贫对象,让扶贫资金落实到户,同时要注重提高贫困家庭自身脱贫能力,因地制宜实施生态移民、教育扶贫、基础设施扶贫、信贷扶贫、产业扶贫等多样化扶贫措施。更要注重扶贫开发方式上的创新。

近年来,电商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光伏扶贫等扶贫新模式不断涌现,能够有效弥补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市场营销渠道狭小等短板,增收致富效应显著。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几年的时间内,让几千万人脱离贫困,无疑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完成。如何把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如何鼓励和选派优秀干部、大学生村官到贫困村任职?如何支持创业有成的致富能手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村发展?这些既是问题,也是思路。精准扶贫的启动,注定要在我国扶贫开发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背后那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更让我们感动和思索。

贵州滑竹箐村:“互联网+众筹天麻”

通往滑竹箐村的路用“山路十八弯”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滑竹箐村位于纳雍县西部,地处深山,交通不便,人均耕地面积约0.6亩,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年,是全国重点贫困村之一。村里常年作物仅有玉米、土豆,耕作仅能供给家庭口粮。全村170余户人家,有120多户处于国家贫困线以下;主要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以补贴家庭生活及孩子学习;全村有120余名留守儿童,全靠老人们照顾,生活极其艰难。2013年通公路之前,都是靠翻山越岭才走得到镇里。

这里最近有了一个“重大新闻”,村民们都在谈论李大伯和他的天麻,原因是一个叫“天乡网”的公司频繁跑到他们村里,找李大伯谈项目。项目的名字叫“互联网+天麻众筹”。李大伯告诉他们,如果项目成功,他就再也不用愁自己的天麻卖不出去了。

“真有这样的好事吗?”“互联网+天麻众筹又是什么东西?”“‘天乡网’为何会找到纳雍县最贫困的滑竹箐村?”这个故事要从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娄燕明到滑竹箐村驻村扶贫说起。在驻村时,他发现一件事,村里的李焕荣用别人拿来买牛的500元扶贫款买了天麻种子,了解后才得知他已经种了20多年天麻。与人工种植的天麻不同,用李焕荣自己摸索的仿野生“天麻”种植技术种出的天麻,几乎保持了与野生天麻同样等级的药性。经贵州省中医学院权威检测,其天麻素含量超出国家药典2倍以上。但因为缺乏畅通的销售渠道,不能实现销售收入,因此没有其他人愿意与他一起种植。

村里有纳雍县独有的黑山羊、草药鸡、糯骨猪。经济效益都不错,但都因养殖难度大,投入成本高,不能大规模推广。因此,推广天麻种植,成为娄燕明心中解决滑竹箐村贫困问题的最佳方案。但要发动村民普遍推广种植,农民仍然有“生产出来卖给谁”的顾虑。在此之前,天麻只是当地拿来炖汤的一味调料,可有可无。

在全省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的政策指引下,县委县政府想到了应用互联网经济,互联网的开放性,不仅能在县、在省,甚至可以向全国销售“天麻“产品。经多方探讨发现,在省内仍未广泛开展的“互联网+众筹”模式——即通过向全社会个体大众筹集“天麻”的购买力,实现在种植之前即实现销售,收成后向大众个体用产品回报的创新模式。有可能帮助农民实现天麻预售,彻底打消农民不敢种、不愿种的顾虑。

在省帮扶驻县、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与“天乡网”——省内唯一一家关注贵州乡村经济发展的互联网众筹平台达成协议。“天乡网”准备使用村民李焕荣的种植技术、以及已经在当地种植成功的有限天麻种子,带动该村其他两户村民共同开展“天麻”种植生产;同时利用“天乡网”试点进行“天麻”众筹。如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即可广泛带动其他村民种植热情,并运用众筹的预售方式,摸索出一条可持续的精准扶贫之路,然后在其他乡村推广“产品生产+互联网+众筹”的脱贫思路。

“天乡网”董事长回忆第一次到滑竹箐村的情景:“我当时是来献爱心的。当看到各家各户的留守儿童时,我知道我手里的几支铅笔几个本子并不能真正温暖孩子们的心,我感到输血式的扶贫不是长久之计,为农民找到有尊严的致富路,才是解决所有农村问题的根本。”众筹后的资金全部交给村里的合作社,由合作社直接管理。事实上,这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做慈善,而这种方式,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和未来。

重庆南木村:QQ群聊出脱贫蓝图

重庆云阳县南溪镇南木村村支书冉晋升,是一名年轻的村官,今年还不到30岁,却已经在云阳县南溪镇南木村有了5年的村官经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是他最大的心愿。为此,他时常借助网络,去寻找一些能帮助农民致富的好项目。冉晋升建了一个QQ群,聚集了南木村在外务工的年轻人,相比于留守在家的父辈,他们往往更见多识广,虽然分布在天南海北,只要村里有事,通过这个平台,大家都积极建言献策。冉晋升最初建群的想法很简单:“我想一家人就可以建一个群,整个村也是一个大家子,也可以建在一个群里面。”

把自己当成村里面的人,这要是放在5年前,冉晋升肯定觉得不可思议。当时,这位刚刚从西南大学农学院毕业的高材生意气风发,立志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一番作为,但是来到南木村后,现实却给他泼了一大盆冷水。“居然还有这么穷的地方,大多数人十几二十年没有置过一套新衣服,一周能吃一顿肉的算是条件很好的家庭。”

冉晋升至今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步行了整整两个小时,才从镇里走到村会计家,深一脚浅一脚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他一心只想赶快离开这个穷地方。但是很快,这个念头打消了。那天晚上,冉晋升住在会计家里,第二天一早,一个星期都吃不上肉的乡亲,却给他一口气打了8个甜滋滋的荷包蛋,甜到心里了,冉晋升被这样的情谊打动了。而在村民们眼中,他这样一位来自大山外面的有学问的年轻人意味着摆脱贫困的新希望。

肩负着村民们的期盼,冉晋升在云阳县这个最穷的村庄开始了自己的村官生涯。整个南木村属于喀斯特地形,占地2万多亩,但可耕作的田地也就两三百亩。为了摆脱贫困,改变命运,村民们曾经种过山胡椒,摘过板栗,但都因为交通闭塞,劳动力短缺,最终以失败告终。

根据重庆市委市政府要求,云阳县要在2017年底以前完成脱贫摘4M2hOMfuazyoCG35ndWqOZX9SkHwFgAxu2LPRhH6RIQ=帽。按照县里的日程表,2015年完成36个村3.8万人脱贫;2016年完成80个村6万人脱贫,2017年全县摘帽,完成29个村2.7万人脱贫。而南木村的整村脱贫目标将在2016年达成。冉晋升的任期,压力不可谓不大,但同时,他也感受到了来自上级财政更大力度的支持。

在前几年路修通,水电进村,通讯覆盖的基础上,又开始启动了硬化路面的工程,曾经拦在全村发展路上的交通难问题正在成为过去。这样的政策环境让冉晋升信心十足,三年的农村基层工作经验,让他意识到,要脱贫,也需要借助那些在外务工的年轻村民的力量。

向国兵就是冉晋升通过QQ群联系上的。这个年轻人离家早,在外当过兵,打过工,做过生意。在QQ上和冉晋升聊得很是投机。他们一起分析了南木村的现实,决定投入山羊产业。冉晋升谈起这一思路的缘起时说:“我们林地面积就有18000亩,总的林地在全村占了87%,林地这么大,劳动力这么少,有没有一种可以能更广泛利用这个林地,而不用投入太大劳力的东西。我们想来想去,经过一些尝试,觉得养羊这个东西可以做。”

认定了以羊为主导产业,冉晋升和村干部向上级争取了财政扶贫资金。短短一年,就在全村为有意愿养羊的村民们建起了1500平方米的羊圈,羊的数量发展到1488只。在冉晋升的邀约之下,向国兵回到家乡,和自己的发小李刚一起,打算在村里把山羊产业做起来。几个年轻人一合计建立起了合作社,计划通过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在市场上打出品牌,这样才能给村民们创造更大的财富。

而在冉晋升心中,在扶贫攻坚倒计时的背景下,因地制宜发展山羊合作社还只是整村脱贫蓝图的第一步。他对打赢这场“脱贫摘帽”的攻坚战充满了信心:“我们把羊养好了,把我们的经济作物,有观光价值的作物做好了,结合我们山里面这么大的森林面积,是一个天然氧吧,很多地方的风景也很好,天气也很好,我们把这些结合起来,再搞纯正的乡村旅游,转到服务业上,才能够带动整个村真正脱贫致富。”

四川广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广安区兴平镇龙孔村的邓光荣老大爷,自从在结对帮扶的广安区发改局党员龚珊的帮助下种上具有药材价值的半夏便走上了致富路。半夏就是我们俗称的“麻芋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两季,以块茎入药,具有镇咳祛痰、和胃止呕等多种功效,是一种常用的传统中药材。老邓种植半夏共六亩,收成好,收入高,很快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半夏种植能手。为了使半夏更好地生长和土地利用最大化,老邓还在田里套种上了玉米。“为什么要种这个玉米呢?”“防暴晒,让半夏不容易晒死,保持时间长些……”

然而,在过去,老邓的家境并不好。老伴常年疾病缠身,年逾花甲的他自身也体弱,儿女常年在外务工,收入微薄,仅靠种植稻谷艰难度日。“以前贫困的时候,政府帮助我就是给点钱,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种了半夏后脱了贫,国家政策好,帮扶我们资金,种植面积宽了,效益高了。”

那么,原来从事传统种植业的老邓是怎么又改种半夏的呢?这不得不提到他的精准扶贫结对结亲帮扶干部——广安区发改局党员干部龚珊。2014年以来,龚珊结上老邓这门穷亲后,深入走访了解到,老邓虽然体弱,但对种植技术非常在行,还经常采摘野生半夏拿去销售,这些信息一下就使龚珊准确地找到帮扶老邓的办法。

“党组织派我来对他们家进行扶贫,我就想做到真扶贫,让他家尽快脱贫致富。当时我了解到,他对半夏还是比较了解,我们就给他提供了一些资金,让他去贵州买些种子……”结对帮扶干部龚珊坦言,不仅如此,龚珊还经常为老邓送来农用物资、技术指导以及资金支持。面对半夏的销售问题,龚珊更是四处联系经销商,给予他“一条龙”的全方位服务,让老邓的半夏种植无后顾之忧。

2014年,老邓家的半夏收成不错,产品供不应求,亩产值达6000元以上,老邓一年要种两季,6亩半夏就能增收8万元左右,让原本贫困的家境彻底变了样。同时,在老邓的影响下,周边有6户村民也种上了半夏,全村种植面积已达30多亩。

“我们了解到邓光荣脱贫致富后有一个心愿,就是想扩大规模,于是我们村上、镇上就决定借精准扶贫这股东风成立一个合作社组织……以他为典型,带动全村贫困户脱贫致富,把扶贫工作引向深入。”龙孔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于海燕表示,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启动。

如今,老邓家院子里种着各色鲜花,闲暇时分老邓便拿着剪刀修修枝桠,闻闻花香,享受他迟来的幸福小康生活。“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致富了,想美化一下环境,生活有盼头了……”

殊不知,半夏这“苦涩”的中药材,却承载起老邓“甜蜜”的小康致富梦。小小半夏看似普通,实则内涵丰富,它不但能治愈身体疾病,更能让贫困“药到病除”。党员干部结亲结对,精准扶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