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文化建设的系统思考
2016-12-29张铎,雷斌
张 铎,雷 斌
(西南交通大学a.研究生院;b.文科建设处,成都611756)
来华留学生文化建设的系统思考
张 铎a,雷 斌b
(西南交通大学a.研究生院;b.文科建设处,成都611756)
一所国际化的大学,其文化也是国际化的。来华留学生作为中国大学规模日益庞大的学生群体,是大学国际化进程中“学生国际化”最为直观的表现,亦是中国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之一。留学生文化应归属于学生文化的范畴,是留学生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习惯,以及由留学生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坚持“以人为本”“多元文化交叉融合”“问题导向”的基本原则,系统推进来华留学生文化实体(文化景观、文化园区)、精神文化(学风、心理、人际关系、道德观)、文化保障系统(仪式、规章制度)等建设,将对中国大学的国际化进程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具体而言,建议立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大学功能,以中国大学传统文化为支撑,以实现新时期大学发展战略与路径为目标,阶段性、集群化地推进若干留学生文化项目建设,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特色鲜明的文化“场”、文化“圈”和文化“网”等留学生文化项目,充分发挥文化的整合、导向、维持秩序、传续的功能与辐射、带动、引领作用,为大学文化与氛围国际化、生源国际化、教学国际化等提供持续的文化动力。
大学文化;国际化;留学生管理;留学生文化;文化建设;文化项目
DOl:10.11965/xbew20160607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人数①持续增加,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共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万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11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1]。伴随规模的不断扩大,中西方文化因客观差异而产生文化冲击所导致的来华留学生文化休克②、文化游离等个体与群体性问题也不断凸显,影响和制约了各高校留学生教育质量、层次的提升。新形势下如何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不断提升留学生跨文化趋同管理的层次与水平,主动有效地引导、帮助留学生完成跨文化适应③,持续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和“留学中国”品牌价值,已成为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现代大学面临的基础性管理课题。从践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大学功能、优化大学文化顶层设计的高度入手,对来华留学生文化建设进行系统研究,无论在实践还是在理论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来华留学生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来华留学生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国际化是把跨国家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2]当前,积极参与我国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加速推进“双一流”建设的中国现代大学,除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外,也肩负了国际化视野下先进文化创新和传播的崭新历史使命。德国当代文化人类学家兰德曼认为:“人是文化的存在”[3]。就文化本身而言,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主体;就大学而言,师生是大学文化的主体,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良好的大学文化不仅能调节、激励师生的思想行为,培养和激发师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而且也能促进师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4]。只有让师生成为校园文化提升发展的支点,大学文化才能永葆传承与创新活力。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来华留学生规模和数量呈现出井喷式的快速增长态势。2010年教育部制定的《留学中国计划》中指出,计划到2020年全年外国留学人员达50万人次、高等学历教育留学生达15万人[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高等教育机构拥有利用国际化来填补知识空白和丰富各国人民和各种文化之间对话的很大优势”[6]。不断壮大的来华留学生群体已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中华文明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时期国家外交战略驱动下,来华留学生在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间政治互信、经济互惠、文化互融、社会互通等方面的天然桥梁与纽带作用将更加突出。留学生作为当今中国大学规模日益庞大的学生群体,是大学国际化进程中“学生国际化”最为直观的表现,亦应成为大学文化重要的建设主体之一。中国大学将留学生作为国际化校园文化提升发展的有力支点,积极推进留学生文化建设,将来华留学生文化作为大学生群体文化、特色文化加以系统引导和完善,实际上是一个消解冲突、多元融合、文明互鉴的现代大学文化创新过程,也是正深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的中国大学,与世界高等教育接轨的必要举措。系统推进来华留学生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打造吸引、适合留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文化土壤”,也将为中国学生国际视野、国际对话技术、国际语言学习能力、文化认同力等国际化能力的培养提供天然的“文化熏陶”。国际化浪潮下的大学文化建设,不能没有留学生群体的参与;在大学文化国际化和氛围国际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留学生文化建设。
(二)来华留学生文化建设的紧迫性
中国留学生教育发展至今,已形成了自成特色的留学生管理模式,呈现出管理主体特殊、培养方式特殊、奖惩标准特殊等“特殊对待”的特点,此种模式在一段历史时期内对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实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助推作用[6]。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以及留学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类别的日益多样,特别是在我国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阶段下,投入成本高、管理低效以及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和突发事件频发等“特殊对待”的弊端不断显露,不同价值内涵文化间的冲突也越发激烈[7],当今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着留学生招生规模与培养机制不匹配、文化游离与文化休克并存、身份或宗教认定与教育公平不协调等诸多现象[8]。近年来,国内高校纷纷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留学中国计划》④等为依据,借鉴英美及欧洲国家经验,积极推动来华留学人员与我国学生的管理和服务趋同化,陆续开启了跨文化留学生管理模式的探索之路,但工作重心仍集中于招生、培养、涉外及日常行政事务,缺乏对留学生文化建设的足够关注,针对跨文化管理空间的拓展不够。
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9]。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着整合、导向、维持秩序、传续的功能与作用[10]。成熟的留学生文化将发挥多元文化沟通、行动指引、价值观塑造和群体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极大地促进新时期中国高校留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跨文化的柔性管理、趋同管理注入多元动力。对于高校而言,加强来华留学生文化建设,加快适应教育国际化的管理创新步伐,成为当务之急。
三、来华留学生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基本原则
(一)主要内容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经过历史沉淀、人文积累所形成的价值取向、信念目标、理想追求、善德导向和行为准则,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并影响其人生轨迹精神财富的时空存在[11];一般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留学生从受教育的身份而言就是学生,留学生文化应归属于学生文化的范畴,可归纳为留学生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习惯,以及由留学生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留学生文化建设则应围绕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展开,包括留学生文化实体建设(如文化景观、文化园区)、精神文化建设(如学风、心理、人际关系、道德观)、文化保障系统建设(如仪式、规章制度)等。文化实体建设反映大学留学生教育的价值观;精神文化建设是留学生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集中反映留学生群体的精神面貌、生活观念、学习态度等;保障系统建设是留学生文化建设的内在机制,是维系留学生群体正常学习、生活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
(二)基本原则
针对留学生群体国别性显著、个性化突出等特征,结合大学生文化建设的有效经验,留学生文化建设中应突出四个方面的原则:一是突出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为中心”,立足留学生成长、成才、成人,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和文化活动,力求在外事政策、国家安全允许的范围内,让每一位留学生都能获得更好的教育体验和文化体验。二是突出多元文化交叉融合。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既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注重高校历史文化积淀,又立足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多元文明对话和跨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繁荣,既坚持主流文化,又倡导价值多元,既尊重个性文化,又不断丰富群体文化,努力建设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具有大学特色、大学气派和大学风格的高校文化。三是突出问题导向。针对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从留学生群体自身的文化诉求、学习诉求、生活诉求、发展诉求等“问题”出发,坚持问题导向、破题牵引,重点梳理留学生文化建设的聚焦点,寻求不断丰富留学生文化的可行路径。
四、来华留学生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与建设阶段
(一)总体思路
基于留学生文化建设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的思考,笔者认为,中国大学的留学生文化建设,应以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中国文化、大学特有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为支撑,以助推“双一流”大学建设、文化传承与创新、高等教育国际化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文化融合、文化共享、文明对话为着力点,积极构建集教育、社会、民俗、生活、语言、宗教、交际、心理等内容于一体的互动、开放系统。系统内各种文化特质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系统外与现有大学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通过文化的“调控”“粘合”“助推”,实现本校师生与来华留学生的生活互助、学习互促、文化互通、管理互动、情感互认,将“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国际化思路通过留学生文化建设进行“搭桥”,为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和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的人才培养国际化奠定坚实基础⑤。
(二)建设阶段
遵循留学生教育的基本规律,可按照招生、在校学习、毕业后三个阶段持续开展留学生文化建设。一是招生阶段。招生阶段是留学生文化建设的最前端。古人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中国大学应通过对中国文化、校园文化、办学特色、比较优势的招生宣传(如海外教育展),使招生对象对中国文化、地域文化、学校文化建立初步印象,以文化共鸣、文化感兴激发招生对象的留学愿望,为入学后的文化体验、文化适应、文化交流建立信心与基础。二是在校学习阶段。这一阶段是留学生文化建设的主要阶段,学校通过对留学生文化的规划与建设,系统化开展留学生教育及相关活动,引导留学生群体尽快适应别国文化,求同存异、跨文化交际,不断增强大学文化的认同感和留学满意度,避免文化休克、文化游离,激发留学生群体自觉传承并创新大学文化,努力塑造留学生共有的、富有大学特色的文化品格和精神力量。三是毕业后阶段。留学生毕业后离校,是留学生文化建设的延续期,这一阶段留学生校友因其情感寄托、经历回忆、身份烙印等因素,无形中成为大学文化的国际传播力量。留学生校友是大学使命与功能的社会延续和国际化伸展,是大学长远建设和持续发展的世界资源,通过与留学生校友建立稳定的联络交流平台,使他们始终保持与学校的联系与沟通,积极搭建以“留学生引留学生”的文化推广机制,从而不断丰富和拓展学校留学生生源、校友文化和办学资源。
五、来华留学生文化建设的系统设计与建议
(一)系统设计
留学生文化建设可参考借鉴美国地理学家J.E.斯潘塞和W.L.Jr.托马斯关于文化体系的学说⑥,从文化体系形成的基本单元着手,以文化项目集合为重点和切入点,探索留学生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基于前文关于留学生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建设阶段的思考,笔者认为,应对留学生文化建设进行系统设计,即:结合在校留学生群体突出问题的分析及结果运用,阶段性、集群化地推进若干留学生文化项目建设,在此基础上构建特色鲜明的留学生文化项目集合,坚持“文化育人”,充分发挥文化的整合、导向、维持秩序、传续的功能与辐射、带动、引领作用,为大学文化与氛围国际化、生源国际化、教学国际化等提供持续的文化动力(详见图1)。
图1 来华留学生文化建设的系统设计
(二)具体建议
一是建立开放的留学生文化“场”,加强留学生文化引导。依托大学留学生国别广泛性的特点,以学校推动为主,促进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叉融合,在大学内部开展文明对话,建立集中反映本校留学生国别文化、民族文化、共同体文化特征的文化活动“剧场”。在做好高校品牌文化艺术活动的基础上,持续性地开辟有留学生、中国学生大量参与的文化艺术节、文化周、文化沙龙、文化讲堂等国别化的留学生文化“大剧场”,鼓励和支持中国学生社团邀请留学生共同搭建跨文化的科创、艺术、人文活动“小剧场”,并适时建立留学生活动中心、中国文化体验中心等,固化、优化一批跨文化的品牌活动,正确、主动引导留学生文化的建设方向,既有力增强留学生展现自己国家及民族文化、了解并融入中国文化的主动性,提升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社会、历史、艺术等的关注度和接受度,从而强化留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进一步激发中国学生传播中华文明、拓展国际视野的热情。
二是建立稳定的留学生文化“圈”,促进留学生文化互动。充分发挥文化固有的整合、导向、维持秩序、传续功能,以留学生自身推动为主,促进留学生群体内部多元文化的交叉融合,形成体现大学特色和留学生健康向上、知华亲华爱华精神品格的文化“圈子”。针对高校留学生文化背景的复杂性、多元化,留学生群体内部存在较大文化差异,文化有差异就需要沟通交流⑦。学校可支持留学生群体自发构建互助、互融的留学生“生活圈”,促进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相互吸收。如在兼顾涉外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成立来华留学生联合会(或来华留学生学习促进会),在学校外事部门和留学生辅导员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留学生日常事务的互助管理;进一步完善国际学生园区建设,鼓励留学生自发进行园区内文化作品建设等。可以多种形式支持留学生群体自发构建知识探究、文化研习的“学习圈”。如支持留学生自发成立书法、太极拳、中国古典舞蹈、中国茶艺等中华文化研习会;支持留学生共同策划、开展国际学生风情展等留学生群体活动;借助学校国际问题、国别问题研究中心和国际智库等建设项目,邀请有一定学术素养的留学生团队,参与其所在国家或相关区域研究等。
三是建立互通的留学生文化“网”,增进留学生文化认同。在大学办学目标以及发展战略的牵引下,改革理念、创新模式,构筑留学生正常生活学习、融入大学文化的保障“网络”。借力当下建设智慧大学、数字校园的信息化、数字化趋势,构筑跨文化管理的“数字网”(IT/DT)。如建立并不断完善留学生招生网、学校英文门户网站、留学生信息数据库、全英文选课系统、留学生微信公众服务号、留学生事务发布平台、留学生校友信息联动平台、留学文化MOOCs等平台建设,采取丰富多样的管理手段,不断提高跨文化的管理效益。打造操作性强、标准统一、兼顾各国学生背景的制度文化,构建留学生与学校、留学生与导师、留学生与留管教师之间的畅通“关系网”,增进留学生对大学管理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举措的认同,为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建立互信机制。如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服务指南以及流程化、标准化的办事流程;构建人性化的法律援助机制、留学预警制度、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机制、语言学习帮扶机制、奖学金及校级奖励评审制度等;探索建立留学生成长档案制度,动态掌握留学生在校生活、学习以及毕业后情况;系统实施留学生FOP-新生导航计划;针对留学生入学及毕业、签证事务、第三方服务购买等个性需求,开展一站式、一门式留学生服务,不断提升留学生管理的国际化、集成化水平。
六、结 语
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机构,大学的发展需要理念引领[12];教育国际化、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趋势正在改变大学的文化理念。学术乃天下之公器,非国际合作不足以言进步;文化乃人类之灵魂,非共生共荣不足以求繁荣。契合世界高等教育潮流,以大学文化建设为统领,阶段性、集群化地推进若干留学生文化项目建设,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特色鲜明的文化“场”、文化“圈”和文化“网”等若干留学生文化项目,系统、精准地推进来华留学生文化建设,将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凸显大学文化特色,显著提升学校文化创造力、凝聚力、感召力和文化品位,对大学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和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等产生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注释:
①来华留学生人数是指持有外国护照,并在我国高等学校注册,接受学历或非学历教育的外国公民。
②“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③一般认为,跨文化适应可以划分为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两个维度(Colleen Ward及其同事观点)。心理适应是以情感反应为基础,在跨文化接触中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社会文化适应是指适应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能力,是否能与当地人有效进行接触。
④《留学中国计划》中指出:“在教育管理方面:积极推动来华留学人员与我国学生的管理和服务趋同化,加强中国法律法规、优秀传统文化和国情教育,帮助来华留学人员客观了解中国社会发展情况”。
⑤笔者认为,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应包括外国留学生的引进、本国学生的输出和本国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国际化。
⑥美国地理学家J.E.斯潘塞和W.L.Jr.托马斯认为:文化体系是文化特质和文化复合体的组合。文化的最小单元,即文化的某个项目,不论它是人的某一行为还是使用的某一工具,都是文化特质。相关的文化特质的集合构成文化复合体(各文化复合体包含的文化特质数目并不相同),一些相关的文化复合体集合起来,便形成一个文化体系。
⑦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教育应接受教育者“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的教育思想,并得到世界各国所认可。尽管各国文化有差异,道德素质教育的思想与实践对中西方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加强对外国留学生的道德教育,摈弃各国不良的道德观,以实现世界各国共同认可的道德观。
[1]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发布[EB/OL].(2016-04-14)[2016-05-15].http∶//www.moe.edu.cn/ jyb_xw fb/gzdt_gzdt/s5987/201604/t20160414_238263.htm l.
[2]徐飞.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加速推进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进程[J].学术动态,2014(3)∶1-5.
[3]周谷城.文化学词典[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4]朱玉君,潘凰.贯彻“十七大”精神,建设先进校园文化——广西首届校园文化建设论坛论文集[C].南宁:广西首届校园文化建设论坛,2007∶538-540.
[5]教育部关于印发《留学中国计划》的通知 [EB/OL].(2010-09-28)[2016-05-15].http∶//www.gov.cn/ zwgk/2010-09/28/content_1711971.htm.
[6]倪雯.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中美高校留学生管理模式浅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4(14)∶351-354.
[7]王雪飞.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82-85.
[8]强百发.基于文化差异下的来华留学生管理[J].现代教育管理,2010(2)∶88-91.
[9]龚燕明.重视国家文化主权,重塑文化主权意识[J].北方经贸,2010(12)∶201-202.
[10]罗钢.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1]胡云安.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N].中国青年报,2014-11-03.
[12]方泽强,杨丽红.大学理念的传统、现代及规律探寻[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82-87.
责任编校:陈于后
The Systematic Thinking about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ZHANG Duoa,LEIBinb
(a.Graduate School,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1756,China;b.Liberal Arts Development Office,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1756,China)
As an internationalization university,its culture should be internationalization.As the tremendous group in China universities,international students is themost intuitionistic character of students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one of the important subjects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China university.International students culture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students culture,which are thoughts,theories,behaviors,activities and customs that they developed in a certain period and all activities that integral consciousnes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generated.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people oriented”,“multicultural crossing and integration”,“problem-oriented”and systematically carrying forwar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ulture entity(cultural landscape,culturalquarters),spiritual culture(academic atmosphere,psychology,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morality),cultural protection system(ceremony,regulation) and so on will give a positive push to China university’s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To be specific,based on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novative university function,supported by China university tradition and culture,with the goal of univers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way of implementation,China university needs to carry forward several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ultural programs construction in stages,on which basis China university explores and builds th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ultural programs collection such as “cultural field,cultural circle and cultural network”,plays its full role of cultural integration,cultural guidance and supplies the sustained cultural power for university culture and atmosphere internationalization,candidates market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university culture;internationalization;internationalstudentmanagement;internationalstudent culture;culturalconstruction;cultureprogram
G40-055
:A
:1672-8580(2016)06-0066-08
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一般项目(XLJKJY1620B);西南交通大学文化建设研究专项基金项目(XNJDWH-201608)
张铎(E-mail:zhangduo@swjt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