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哲学视域下互联网+德育实践
2016-12-29邬丽群刘华利张倩
◎邬丽群 刘华利 张倩
实践哲学视域下互联网+德育实践
◎邬丽群 刘华利 张倩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为理论基础,分析当前高校德育面临的五大困境,结合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核心思想,研究适应互联网+新常态,能够有效贯彻新的教育理念、符合高校实情的德育实践系统,构建互联网+德育实践体系,旨在改革传统德育实践模式,推动互联网+德育实践的网络德育改革。
实践哲学发展源远流长,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统一了亚里士多德与F.培根提出的道德实践论与技术实践论两派争论。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及其本体论根据的科学,它将人类活动分成两种行为,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行为和人与人的交往行为。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认为实践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要素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实践是道德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德育的本质属性。通过开展德育实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道德教育成果在实践中进行展示的过程,德育不可能脱离实践,不能凌驾于实践之上。高校开展德育实践,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对道德教育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引导自己不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修正个人行为规范,提高个人道德修养。通过参与德育实践,学生可以充分了解社会、了解自我,合理规划人生,最终达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的终极目标。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面临的困境
我国德育研究自1981年起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时至今日,德育实践人性化研究进入一个突飞猛进的阶段,尤其是在十八大之后习近平主席“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德育实践教育者之心,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将“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为国家战略,使“互联网+”成为推进德育实践发展的动力之源。河北师范大学范树成认为实践是中西方德育思想中一种重要理念,是高校大学生德性形成的根本机制和途径。通过参与德育实践将实践主体与社会紧密联系,使其在实践中遵守社会规范,树立并认同社会共同的主流价值观念,提升个人社会责任感,强化社会参与意识,为将来成为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人才奠定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刘竑波分析了互联网+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认为“互联网+”时代培养学生道德责任感、诚信品质、道德认知能力的任务更加艰巨。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吴楠中认为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必然引发教育模式、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重大变革。东南大学王乔峰教授认为互联网+教育本质就是在师生分离的情况下借助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模式,并探讨了互联网+教育的模式。
经过前期相关研究的基础与经验得知,当前德育实践开展受到实践主体主观能动性较差,德育实践项目可操作性不强,德育实践内容与中小学差别不大,德育实践实施方式陈旧等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在作用发挥上不甚理想。高校德育发展面临以下五大困境:
德育资源的系统整合与德育实践体系的科学架构及其高效运转之间存在矛盾。当前德育资源相比于以往丰富但杂乱,各种网络资源、互联网课程各自为战,未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急需建立科学统一的德育实践体系,并深入研究其运行方式,关注运行效果。
德育实践概念相对模糊,内涵、外延众说纷纭,处于百家争鸣状态。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相关理论,对德育实践基本概念加以界定,才能给为人们形成完整的德育实践系统认知提供现实基础。
德育实践目标如何实现理性教育与学生的社会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存在矛盾。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视域下,运用哲学方法构建实践体系、设计可操作性强的实践路径,是德育实践科学化发展的趋势。
德育实践项目内容与德育主体的个性需求多样化之间存在矛盾,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视域以及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需要开展德育实践需要遵循个体发展规律以及主观需要,按照发展、整体、创新的实践观点设计德育实践项目,保证实践内容与实践主体需要之间无缝对接。
当前在互联网+德育实践模式的教育内容、实施方法、考核评价办法等方面研究甚少,实践的实例更少,还需要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提高认识,加大此方面研究力度、深度、广度,尽快建立起成熟的互联网+德育实践模式,早日实现互联网与德育实践并轨,实现德育实践与社会发展并轨,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发展观点。
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构建德育实践系统的意义
依托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可以丰富德育实践理论基础。高校德育实践理论基础薄弱,研究重点普遍集中在实践方面,借鉴实践哲学的系统理论、过程理论、发展理论等成熟理论体系,扩展德育实践的理论支撑,对于提升德育实践系统构建的科学性、可持续性,完善德育实践研究体系意义重大。
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思想,科学指导高校德育实践系统的构建。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它超越了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实践论与培根的技术实践论,完整地理解了人类实践活动与行为,认为实践是重建完整的生活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完整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指导德育实践体系的构建,能够确保实践方法、实践手段具有科学性,能够保证德育实践体系在创建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体系的系统性、发展性、创新性等三个方面,确保实践体系的建立能够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以及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运用实践哲学的发展观点,推动“互联网+德育实践”模式的研究进程,不断拓宽高校德育研究思路。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变迁、环境变化,事物总是要经过量变到质量,最终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当前德育发展遭遇瓶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迫切需要,说明人的行为规范已经超出道德底线,需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两者刚柔并济,共同作用,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在高校,德育工作始终摆在全部工作首位,结合互联网的优势,促进互联网+德育实践模式的开发与应用,是解决当前高校德育困境的一个办法。
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构建德育实践体系的途径
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思想,结合我国高校当前德育现状可知:实践是道德和道德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是人的自然属性,是人对自然以及人对人的行为统一,离开德育实践而仅通过学校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道德水平不可能实现德育目标,德育必须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方式,提高对实践的认识,在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突出实践性,通过构建德育实践体系引导学生自主地积极参加各种德育实践活动,在德育实践中塑造学生的道德规范,形成学生的道德行为。因此高校发展德育,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必须大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研究德育实践的系统本质。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把德育实践作为一个整体,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主客体观、全面发展观、生活教育观为理论依据,以此定义德育实践主客体性质,构建德育实践内在结构体系。从加强学生生活体验,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四个方面进行目的定位,为实践项目的开发与实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指向;在实践哲学视域下对德育实践基本概念的界定和目标定位,为人们形成完整的德育实践系统认知提供基础。
基于实践本质,优化德育实践体系。优化德育实践体系,首先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要求,分别从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三个不同层面,明确德育实践目标,将德育实践目标中实现自我价值与人生理想和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并将其贯穿这个德育实践体系始终;其次,要重点突出德育实践中“理论教学”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构建德育实践体系时,充分考量“ 德育实践成果展示”与“德育实践教育评价”相结合的构建原则,摈弃过去理论教学中以考试分数做为学习成果衡量唯一准绳的弊端。
探索构建“互联网+德育实践”教育模式。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按照实践哲学的基本观点——实践是人之本质的存在方式,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因此德育离不开实践,当前德育实践要想发挥作用,与互联网的强强联合势在必行。
首先,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念,研究德育实践系统性、发展性、创新性的本质。界定新常态背景下德育实践的内涵、目标、内容。其次,本研究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制定德育实践系统框架,优化德育实践八大工程及其实施具体项目;再次,依托互联网,探索互联网+德育实践的教育模式,依托现有的网络教育平台,委托相关单位研发德育实践APP。最后,开展试点运行工作,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调整德育实践系统框架,根据学生德育实践成果衡量该德育实践框架的优劣。
构建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念的德育实践体系要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搭建理论回归实践的平台,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效果,切实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更能引领社会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二是构建德育实践系统,以此来克服当前学校德育中普遍存在的“高、大、空”现象,要克服德育内容脱离大学生人生成长、社会生活实际,可以更好地为大学生的人生规划和人生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专项项目《系统论视域下大学生德育实践研究》(项目编号为:14JDSZ302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三位一体的绿色转型机制研究》(项目编号为:15CJY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