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催生银行业转型

2016-12-29薛洪言编辑王莉

中国外汇 2016年9期
关键词:银行业转型银行

文/薛洪言 编辑/王莉

供给侧改革催生银行业转型

文/薛洪言 编辑/王莉

在新的经济发展思路下,新型零售业务、资管业务和银行系互联网金融将成为银行业转型的三大抓手。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已正式公布,明确提出“必须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进一步将供给侧改革明确为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的主线。

中长期看,供给侧改革将优化经济体系的供需结构,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对经济发展产生更强的撬动作用,为银行创新转型创造有利的环境。但短期内,供给侧改革则对银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实体经济去产能、去杠杆,要求银行业信贷调结构;实体经济降成本,料将进一步压缩银行净息差,施压银行盈利增速。同时,围绕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债转股、投贷联动、直接融资等各项政策也会加速推进,倒逼银行减少对贷款业务的依赖度。金融新业态的发展,也对银行业经营模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形势下,银行业必须加快改革创新力度,打造增长新引擎,为健康持续发展蓄势增能。

四大挑战促转型

经历了多年的高增长后,银行业真正迎来了挑战,并集中体现在利润增速的快速下滑上。2015年,银行业实现净利润1.59万亿元,同比增长2.43%,增速同比下降7.22个百分点,较2011年大降33.91个百分点。同期,银行业不良率同比上升0.67个百分点,净息差下降16个BP。随着净息差的收窄和不良率的提升,资产利润率持续下滑,2015年仅为1.1%,同比下降0.13个百分点。

未来一段时期内,国家将加速推动供给侧改革,银行业有机遇,但首先要面临四大挑战。

一是净息差持续承压。在资产端,受经济整体融资需求不旺和不良高发的双重影响,银行持续面临着优质信贷项目荒,且随着实体经济去产能、去杠杆加速,经济信贷需求会进一步下降,加剧银行的信贷投放难。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银行不得不加大对债券的配置力度。由于债券利率低于贷款1—2个百分点,致使银行资产端整体收益率进一步下降。在实体经济降成本的背景下,利率下行也会限制银行对优质信贷客户的议价能力。在负债端,随着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和存款理财化趋势的加强,银行吸储成本越来越高,理财等高息资金占比也越来越高,负债端利率趋于上行。未来几年,银行净息差将进一步收窄。

二是不良率持续攀升的压力。2016年,GDP增长目标为6.5%—7%,下限较2015年下降0.4个百分点,继续施压银行资产质量。宏观经济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也将加速不良资产暴露速度。截至2015年末,银行业拨备覆盖率仅为181.18%,作为利润缓冲垫,继续下降的空间有限,新增不良将更多地直接冲抵当期利润。同时,金融环境的恶化可能引发监管机构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资本管理等指标的监管标准,加大银行业拨备支出。未来一段时期,银行业可能会步入利润负增长时代。利润负增长背景下员工收入难有提升,会加剧人才流失,进而对银行业务创新、经营转型甚至是不良防控带来压力。

三是对银行业综合经营构成挑战。宏观经济去杠杆,将加速推动股权融资的大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稳妥推进金融机构开展综合经营”。鉴于银行庞大的资金量,股权融资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银行机构的参与,债转股、投贷联动甚至是银行持牌券商已经成为近期银行业经营转型或改革的重点方向。对银行来讲,涉足股权市场不仅仅是顺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也是解决大客户脱媒、不良资产处置、科技型企业融资等经营难题的不二选择。然而,股权投资是相对陌生的领域,银行庞大的资金量固然可以助力股权融资市场的繁荣,但如何确保资金的安全将成为银行业持续面临的挑战。

四是新型金融业态的冲击和挑战。近年来,第三方支付、互联网理财、网络贷款、消费金融、众筹等新型金融业态逐步发展壮大。尤其是蚂蚁金服、苏宁金融、京东金融等互联网金融集团,借助完善的金融牌照布局,初步形成了类银行“存贷汇”的资金流闭环,并开始从线上走到线下、从体系内走向体系外。凭借更便捷的体验、更高的理财收益、丰富灵活的营销手段和日益完善的风控机制,互联网金融的渗透率逐步提升,客户黏性越来越强,深刻改变着金融业态的格局。与此同时,非金融企业展开了大规模的“金融+”浪潮,银行业持续面临着客户、资金、数据流失的挑战,支付、理财、融资等功能出现边缘化。

转型过程中的新动能

银行业经营承压的同时,一些新的业务亮点也逐步呈现出来。这些业务能否成为银行业在新形势下转型发展的新动能,决定了银行业发展后劲是否充沛、未来增长是否可持续。

收入结构是转型成效的最直观体现。从收入结构看,近年来,银行业务的信贷倚重度有所下降,收入趋于多元化和轻型化,新的增长动力正在生成、强化。2015年,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23.73%,较2011年提升4.43个百分点,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银行资本轻型化经营的趋势。近年来,银行业大力发展债券承销、资产交易、金融租赁、银团分销、委托贷款等非信贷融资业务,由资产持有型银行向轻资本的资产流量型银行转变。

从利息收入结构看,各子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揭示着银行业务结构悄然发生的变迁。一是债券投资贡献提升,反映了融资脱媒的大趋势;二是贷款结构上,对公贷款贡献出现明显下降,个人贷款的贡献则呈上升态势,是经济“企业去杠杆、个人加杠杆”的客观反映。以五大行数据为例,2012—2015年,债券投资利息收入占比由15.93%提升至18.80%,增长2.87个百分点。贷款利息收入占比由72.32%下降至69.98%,下降2.34个百分点。其中,对公贷款利息收入占比由52.60%下降至47.85%,下降4.75个百分点;个人贷款占比由17.80%提升至20.26%,增长2.46个百分点。

在众多新的业务亮点中,新型零售业务、资管业务、银行系互联网金融业务是三大亮点。

新型零售金融业务。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消费扩大升级的宏观经济新形势,银行业加大了对零售金融业务的投入力度,在经济周期性波动中较好地发挥了盈利稳定器的作用。为提高客户黏性,银行业加大了包括支付、存款、融资、银行卡、交易、保险、投资、财富管理等在内的全产品、一体化创新。以消费金融为例,在优化传统抵/质押个人贷款产品体验基础上,与信用卡业务协调,持续加大信用消费金融产品创新。在营销转型上,利用大数据技术推进以精准营销为主体的营销模式转型;同时,积极发挥线上线下双渠道优势,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为目标,积极推动客户信息的整合与流程优化,持续改善客户体验。

投行与资产管理业务。顺应股权融资大趋势,银行业陆续推出组合式基金、产业基金、PPP项目资本金等创新股权融资产品,不断丰富并完善资本金融资产品体系。一方面,积极拓展债券承销业务。2015年,银行业承销各类债券融资工具总额约8.94万亿元,是2011年承销额的4.52倍,年均增速高达45.81%。另一方面,积极把握客户财富增长新形势,通过构建涵盖理财、托管、贵金属、代客交易、代销、养老金等业务在内的全价值链的大资管业务体系,提升专业经营能力,为客户提供多元化、一体化的金融资产服务,提高差异化竞争力。

互联网金融业务。为应对新金融业态的跨界竞争,银行业普遍成立了直销银行部、网络金融部、电子银行部等互联网金融专营部门,主推标准化产品创新和服务。在融资业务上,建立大数据风控模型,开展纯线上小额信贷服务;支付业务上,在巩固水电煤、手机充值、物业供暖、教育缴费等领域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对重点优质商户的营销,持续丰富应用场景;投资理财业务上,发挥在贵金属、大宗商品等领域的传统优势,不断创新理财产品,丰富基金、保险等代销业务种类,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理财服务。

加快转型新路径

当前,银行业业务转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面对经济转型和行业竞争的新形势,转型的推进还不够快也不够彻底,远不足以应对新形势下的经营挑战。为确保转型期的平稳过渡,笔者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加强资产质量管理,保持风险可控。在净息差收窄的大背景下,严格的资产质量管控是确保盈利水平的不二选择,也是银行业进行结构优化和业务创新的必要前提。首先,加强资产组合管理,从行业、产品、客户等维度,分别采取“退、压、限、控、进”的差异化措施,持续完善资产结构。其次,进一步完善信贷架构与流程,加强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在信贷管理,尤其是贷后管理领域的应用,提高自动化风险预警能力,统筹信贷增量和存量管理。再次,建立不良资产绿色处置通道,积极参与资产证券化、债转股试点,探索不良资产处置新途径,切实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最后,随着业务跨界创新的日益活跃,要统筹信贷与非信贷、表内表外、境内境外等各类风险防范,持续健全全口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对跨界、跨市场、跨境风险的总体把控。

二是把握国家发展转型战略机遇,积极推动经营转型。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京津冀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将引领经济结构、产业业态和企业生态发生重要变化,也为银行业经营转型提供了广阔空间。在公司金融业务上,应积极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领域、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在零售金融业务上,对标阿里、苏宁等互联网金融集团,增强业务创新能力、服务能力、营销推广能力和生态构建能力,积极应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与客户需求对接、营销服务协同、业务产品整合的新型零售业务格局;在财富资管业务上,把握综合化经营大趋势,探索激励机制改革,提高资管业务的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构建全价值链的大资管业务体系。

三是聚焦资源,打造特色业务模式,进行差异化竞争。在日趋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下,随着净息差的持续收窄,国内商业银行战略定位同质化、产品结构同质化的现状必然会被打破,行业有望迎来差异化发展竞争的新局面。大型商业银行可主打全面发展、综合经营、国际化经营和平台经营;中型商业银行应聚焦特色业务发展,集中资源,在特定业务上形成竞争力,突出数字化经营、事业部经营等;小型商业银行应主打区域性发展,依托区域资源,激活发展模式,在特定区域形成竞争力。

四是主动拥抱互联网,以线上线下O2O融合迎接金融新业态的机遇和挑战。实体经济“金融+”的持续深度发展正在改变着金融业态,要求银行业以新视角和新方法重构客户关系和创新服务模式。当前,银行业在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上有了一定的进展,但各家银行认识不一,互联网化程度差异很大。尽管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但渠道重心的变化足以改变行业格局,引发行业重新洗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相比,银行业的优势是线上线下双渠道,应进一步创新业务流程,推进网点智能化转型,实现产品、服务、风控的O2O融合,为客户提供多渠道、更安心的服务;以O2O业务模式构建差异化客户体验优势,抢占金融新业态模式创新的先机。

作者系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猜你喜欢

银行业转型银行
江西银行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记忆银行
全球银行业AI的商业价值将创新高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把时间存入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