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型城市研究的历史追溯

2016-12-29陈曼青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当代经济 2016年6期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建议对策理论研究

陈曼青,张 涛(苏州大学 东吴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创新型城市研究的历史追溯

陈曼青,张 涛
(苏州大学 东吴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摘要:随着我国整体国力的不断攀升,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也不断朝着科技化、绿色化、人文化的方向迈进。创新型城市理论的提出不仅迎合了社会的需求,还满足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需要,因此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创新型城市的理念由来、内涵、发展目标、评价原则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并结合我国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基本脉络,由此提出现阶段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还要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以及具体的参考建议,这对我国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理论研究;建议对策

一、前言

古典经济学认为:社会经济增长是由劳动力、土地以及相关物质资源所决定,其增长过程必然伴随资源的减少,因此经济的增长只是相对的。这一理论的视角盲区在于忽视了对于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思考。随着社会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计算机在行业中得到不断应用与普及,信息技术所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将创新的意义再一次推到了更高的视角上。继农业与工业经济之后,第三产业的发展标志着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创新型经济开始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力军。在此背景下,有关创新的研究得以复兴,学术界相继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等概念体系,并在随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拓展至城市研究领域,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与创新型城市有关的理论成果。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学者就开始研究、思考和探索城市未来的发展形态,尝试将创新思维运用到经济、社会发展层面,强调创新在解决城市问题、推动城市理性发展中发挥的超乎寻常的重要作用,并将创新明确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由此创新型城市的概念也应运而生。查尔斯•兰德瑞(Charles Landry)的代表作《创新城市》是目前关于创新型城市最早的研究专著,它运用大量案例研究证明创新型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英国伦敦大学规划学教授比特•霍尔是另一位世界权威的城市论者,其代表作《城市文明文化、科技和城市秩序》,强调了创新特质是经济和社会变迁中的巨大潜动力。还有詹姆斯•锡米等学者对欧洲创新型城市建设也展开了实证性研究。西方学者对于创新型城市的研究契合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创新能力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创新型城市的理论追溯

1、创新概念的由来

关于创新型城市的理论研究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对于“创新”一词做出的理解与思考。在此之后,有关创新的研究逐渐分化成为以两个学派,即以罗伯特•索洛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学派,以及诺斯为代表的制度型创新学派。罗伯特•索洛的理论主要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和进步是起到根本作用的要素,相反诺斯则认为有效率管理与制度约束可以使交易成本大幅降低,进而使经济得以健康、持续的增长。客观的说,两个学派都有各自的理论长处,然而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上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条件,即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存在着不同决定要素,不能说某种要素在每个历史阶段中都扮演同样重要的角色,所以创新从本质上说是一个系统现象,或被称作一个集体成就,它是在不同参与主体和组织之间不断相互作用下而产生的结果。

2、创新型城市的提出

英国创新型城市权威研究机构Comedia的创始人查尔斯•兰德瑞(Charles Landry)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创新型城市的概念。起初对于创新型城市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西方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如城市人口、城市交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等。正是带着这样的问题,以创新型城市为解决方案的宏伟目标逐渐浮出水面,后来这种以创新作为驱动力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式开始被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上来,并以融合社会发展作为主要理念。查尔斯•兰德瑞(Charles Landry)把创新型城市理解为:城市应该拥有开放的思想、多元化与宽容性、独立的个性、可达性、弹性及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高质量的人居环境以及基于本地性的全球化导向等内涵特征。

3、创新型城市建设基本模式

从国外的研究来看,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瓶颈,而这些瓶颈问题最终都会由创新意识加以解决,因此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模式体系不断发展并成熟起来,目前世界重要城市的发展都经历了创新的过程,总体经验为:不同类型的城市需要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进行建设

三、创新型城市理念解读

1、创新型城市概念

所谓创新型城市是指:城市发展依托诸如人力资源、文化、科技、体制等内源性要素来驱动,对所在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由此实现创新发展的城市发展模式。

创新型城市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推动体制创新,由此引领从思想创新到具体管理创新的整体化创新模式。

2、创新型城市内涵

城市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主要分为:知识型经济和资源型经济两种。经济发展带动了城市的不断进步,城市进步的表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市规模化,是城市外延性的发展过程,它决定了城市的容积;另一方面是城市现代化,是城市内涵性的发展过程,它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潜力。无论城市规模化还是城市现代化都不能孤立于人的发展,而独善其身。所以创新型城市的内涵特征是人的思想创新带动了资源利用的创新。

3、创新型城市的构成要素

创新型城市的构成要素包括:创新资源——创新活动的基础。包括人才、信息、制度、知识、经费、环境等;创新机构——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创新机制——保证创新体系有效运转。包括激励、竞争、评价和监督机制;创新环境——维系和促进创新的保障。包括创新政策、法律法规、文化等软环境;信息网络、科研设施等硬环境;以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外部环境。而其中文化创新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体现城市鲜明特征性的城市文化的品牌效应与标志性的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突出的推动作用。

4、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目标

创新型城市是发展理念和模式的一种创新,具备强烈的时代特征。创新性、系统性、内生性、可持续性、集聚性和开放性是创新性城市的本质特征。创新性城市的目标在于实现三个根本转变。

第一,实现从城市的传统发展观向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转变。

第二,实现城市经济增长方式有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

第三,实现从不平衡发展向和谐、协调发展的转变。

5、创新型城市的构建原则

要成功地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深入学习城市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本质,才能制定出和自己的地理特点相应的评价标准。不同的城市都有自己特定的工业发展方向和支柱产业,根据该地区和经济发展,创新体系和创新文化也会有不同。科技创新投资是城市创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经济、制度与文化创新也不能忽视。至于哪一部分权重多少则需要根据具体城市分析。其中,城市的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力,技术创新力,制度创新力与服务创新力是创新型城市评价的主要指标。

为了使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城市创新建设的过程和发展水平,构筑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遵循系统的综合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等原则。

(1)综合性原则:确保选定的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取要有足够的理论和科学依据,确保其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和相对独立性,从而能保证评价结果可以反映城市创新能力的现状。

(3)可操作性原则:坚持评价指标尽可能简化,对基本数据是可收集的,评价的计算和标准值的设置是简单和可行的。

(4)可比性原则:指标尽可能使用相对指标,而不是绝对指标,以保证指标体系的选取是可以比较的,可以在不同地区进行比较。

四、我国关于创新型城市的研究历程

1、理论探索阶段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越来越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世界各国发展的战略选择,创新型城市也被公认为是城市实现高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世界主要国家的重要城市都呈现出“由依靠传统的资本、劳动力等基础生产要素投入向倚重于知识、信息、技术、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投入转变”的发展趋势,并通过建设创新型城市来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切入点和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中心环节,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对我国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5年10月11日,在面对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党中央在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该目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国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施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作为中心环节,这体现了党中央高瞻远瞩的领导能力。

2、试点实践阶段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后,有200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部分城市制订了创新型城市具体规划。为了配合决策精神,国务院围绕自主创新战略,前后共计出台了60条配套政策和77项实施细则,地方政府在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也纷纷出台了一揽子相关政策。在国家和地方多项政策合力的作用下,从企业到科研院所再到个人,全国上下自主创新意识显著增强,社会创新投入与产出持续快速增长,重大创新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由此掀起了全国自上而下的自主创新热潮。

鉴于之前全国上下创新基础已经形成,2008年,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了“深圳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的具体工作,深圳试点工作的落实是国家全方位、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的一次重大决策。以深圳为试点,多角度尝试创新为目标,由此积累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经验。

2010年1月,国家发改委颁布了《关于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推进深圳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再次扩大了试点的范围,继续指导和推进一批城市开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目前,已有16个城市正在依据发改委提出的“加强创新组织管理,强化城市创新功能;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推进城市产业升级,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创新文化环境,促进创新产业发展”四项任务,积极开展各自的编制规划工作。

五、现阶段我国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现状

1、国内创新型城市的主要成绩

(1)出台了相关政策。从2006年深圳创新型城市启动算起,我国关于创新型城市的研究已经走过了近十年的时间,在此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多项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相关政策以及配套实施细则,正是由于政策的及时提出以及实施细则的准确制定,才使全国上下掀起了自主创新的热潮。

(2)积累了宝贵经验。国家创新型城市已有北京、上海、深圳、大连、青岛、厦门、沈阳等17家。其中,上海、天津、浙江、山东、福建等直辖市或省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较早。例如:上海以教育为创新城市的重要突破口,尝试“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来建设创新型城市,并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再如:北京作为首都城市,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通过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自主创新战略来建设创新型城市;此外还有宁波市、廊坊市、青岛、济南、烟台、淄博等,都依托城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战略,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创新型城市建设存在问题

(1)理论研究略显滞后。我国关于创新型城市的研究起步较晚,关于创新型城市的学术研究还不完善。国内许多学者依然认为所谓创新型城市,就是以其持续不断的政府扶持来激发城市活力,推动和促进整个城市不断进步,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讲放大了政府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而低估了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作用。所谓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必须依托城市多种要素的整合,在新技术突破及其产业化基础上,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更大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结构实现根本性的调整,国际竞争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2)创新驱动战略不清晰。我国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其中在选择创新驱动战略时还不够清晰明确。许多城市在创新过程中并没有考虑自身资源的先天条件和发展环境,例如:生态建设与城市建设矛盾尚未得到很好解决,城市文化品牌特色不明显,甚至未充分考虑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总体布局等,此类问题都是基于空间发展、规模扩张、投资驱动的传统思路,而不是创新型、内生性发展战略思路,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3)政府落实不到位。体制性矛盾一直以来是困扰我国政府执行力的主要问题,地方政府在执行环节中由于部门掣肘、力量分散,以及利益冲突等问题,导致城市创新能力、创新资源等受制于不同部门,无法实现创新资源共享、产业联盟、科技合作、财政税收制度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一些关键创新政策落实仍然存在障碍,技术开发费加计抵扣所得税政策在重点企业中的执行率偏低,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效果大打折扣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最终导致城市创新落实不到位,根本无法将创新机制所带来的生产力进行释放。

六、结束语

创新型城市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一种整合,创新性、系统性、内生性、可持续性、集聚性和开放性是创新型城市的本质特征。创新型城市需要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全过程联动来实现创新过程,所以创新型城市应以科技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产业创新为基础、以基础设施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条件,以环境和文化创新为内涵,并配合人才创新为保证的新型城市形态。只有将以上要素有效聚集,才能够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推动和促进整个城市在新知识运用、新技术突破及产业化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更大进步,进而在根本上突破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城市发展模式。

(注:指导老师:韩坚,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参考文献

[1]詹•法格博格,戴维•莫利.牛津创新手册[M].柳御林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2]王志章.全球知识城市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新路径[J].城市发展研究,2009,(3):13-19.

[3]腾堂伟,曾刚.集群创新与高新区转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刘好,王新玲.创新型城市理论的历史渊源[J].管理观察,2012,(7):16-17.

[5]刘光富,朱岩梅.自主创新之路:2008浦江创新论坛同济大学调研报告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6]王广利,许可延.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本路径分析:基于2006年深圳建设的基本经验[J].城市发展与规划,2009(4)11-12.

(责任编辑:梁 蒙)

猜你喜欢

创新型城市建议对策理论研究
基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大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大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浅析我国竞技健美操研究现状与趋势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关于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研究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浅析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山西省创新型城市的综合评价研究
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文化的作用及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