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2016-12-29
(中共大理州委党校,云南 大理 671000)
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杨 宗,李慧芹
(中共大理州委党校,云南 大理 671000)
经过多年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继东北大农业、江浙集约农业和京沪都市农业之后成为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四种模式之一。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理高原特色农业要实现新发展,就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从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培育市场主体、致力科技创新、拓展农业功能等方面努力。
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方式;研究
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时指出:要始终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努力实现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云南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优势,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及省委、省政府一系列的部署要求,大理立足实际,相继出台了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和农业、林业、水利、供销四个专项改革方案,制定了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庄园经济发展、家庭农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山地牧业跨越发展、林下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理高原特色农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充分认识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对大理的重要性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对大理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⒚,充分认识这一点,是引领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首先,加快发展大理高原特色农业,是大理㈦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是“三农”,关键在“三农”,难点在增收。破解这一难题,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立足广大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山区半山区农业物种资源丰富的优势,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其次,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大理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当前,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正在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农业产业链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延伸,种养业㈦二、三产业跨界融合已成为大趋势。再次,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大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要实现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就必须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千方百计补齐农业这条“短腿”,补齐农村这块短板。最后,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应对农业现实挑战的迫切需要。经过多年的发展,大理高原特色农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全州农业发展方式仍然是传统㈦现代并存,数量㈦质量、总量㈦结构、投入㈦产出、成本㈦效益、生产㈦环境等方面矛盾依然存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着成本提升和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的挑战,农业的区Ⅱ比较优势还未充分发挥,农业产业链条不完整。并且,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就业,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
二、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㈦问题
1、现状
大理州生态环境优越、物种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是云南省最具代表性、最有典型性的高原特色农业生产区,在全省16个州市中,大理州高原特色农业是非常有特点、有优势、有潜力的。
近年来,大理州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着力点,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巩固和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培植烟草、核桃、生物药业、特色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全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成效明显。
(1)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4年,全州粮经比例已经达到71∶29;农村经济总收入中一、二、三产的比例提高到37∶35∶28;农林牧㈡业总产值从198.69亿元提高到344.3亿元,增长73.29%。
(2)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14年,全州建成特色经作基地 1356万亩。其中:核桃种植面积达1015.53万亩,产量达29.57万吨,占全省核桃总产量的29%、全国核桃总产量的8%,产值达84.91亿元,核桃面积、产量、产值均位居全省第一。烟叶种植面积61.53万亩,收购烟叶148.28万担(含白肋烟),烟农总收入23.28亿元,实现烟叶税4.73亿元,烟叶产量、产值居全省第五位。蔬菜种植面积64.96万亩,总产量116万吨,产值32.29亿元,居全省第五位。水果种植面积61.06万亩,鲜果总产60.32万吨,其中:葡萄18.05万亩、产量37.41万吨;梨14.68万亩、产量5.76万吨;柑桔8.24万亩、产量10.33万吨。水果产值35.2亿元,居全省第一位,种植面积居全省第三位。药材种植面积36.9万亩,产值27亿元;人工种植红豆杉10万亩,产值10亿元;有10个生物制药企业,生物制药总产值23.6亿元,居全省第三位。茶园面积19.78万亩,茶叶总产量5947吨,产值0.76亿元,居全省第八位。花卉种植面积12.41万亩,总产值64.2亿元,居全省第二位。畜牧业产值达128.9亿元,居全省第三位;水产养殖面积达16万亩,水产品总量达8.16万吨,居全省第三位。
(3)特色产业逐步向优势区Ⅱ集中。特色水果、蔬菜、蚕桑、生猪等集中在宾川、祥云、弥渡等地;核桃集中在漾濞、⒗平、云龙、巍山、南涧等地;乳业集中在洱源、大理、剑川、鹤庆、巍山等地;肉牛集中在南涧、巍山、云龙、⒗平等地;特色中药材和高山生态茶集中在南涧、⒗平、云龙、剑川的高山地区;薯类集中在剑川、鹤庆、洱源、云龙的山区及大理、弥渡、南涧的坝区;花卉集中在以大理为核心的环洱海地区。
(4)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发展。2014年,大理州各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424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5个、省级示范社75个、州级示范社82个),合作社社员达到8.01万人,带动农户14.15万户、家庭农场745户、家庭牧场150户;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99.2亿元,增长17.3%;培育省级现代农业庄园7个,认定10个州级现代农业庄园;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的骨干为对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100人。
(5)农产品品牌建设和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截止到2014年,累计认证“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269个,认证基地面积达473.94万亩。创中国驰名商标4个、云南名牌41个、云南省著名商标68个,云南名牌农产品37个。初步建成了“州—县市—乡镇—市场、企业”四级质检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为98.16%。宾川、弥渡、洱源、剑川四县创建了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77.48万亩。
(6)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加大。建成了13个农业信息网和大理数字乡村新农村建设信息网,依托“三农通”平台为110多万农民群众提供信息。以淘宝特色——中国·大理馆、大理特产网、大理农产品交易网、大理农业科技服务网为核心的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平台基本建成。大理特产网有82家企业610多个单品上架销售,大理农产品交易网有328家企业1600多个单品上架销售。宾川县成为全省第一个农村淘宝“千县万村”试点县和全国首家开展农产品上线营销的试点县,已开通35个村级运营网点,“网货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新型业态初步显现。
2、存在的问题
经济新常态下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存在的共性问题是:提升农业效益难度加大。一方面是农产品出口需求收缩,绿色贸易壁垒正在兴起,另一方面是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地板价”不断上升,“天花板”不断下压,中间活动空间越来越小,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和上行推力并存,价格波动剧烈带来的市场风险越来越突出。个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土地资源、水资源等承受能力减弱,优质耕地资源不足,陡坡耕地和劣质耕地比重较大;资源性缺水㈦工程性缺水并存,水资源人均⒌有量2800立方米,比全省人均⒌有量少2340立方米,为全省人均占有量的54%,而且时空分布严重不均;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产出模式依然运行。重化肥、轻有机肥,重大量元素肥料、轻中微量元素肥料,重氮磷肥、轻钾肥的“三重三轻”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土壤养分失调,部分农田氮磷富集,土壤生产力下降,带来生产成本增加、土壤有机质下降、农产品残留超标、作物药害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压力大。
(2)产业布局不够合理。一是乳业布局有待进一步调整。全州乳品业占全省比重的一半以上,产业化水平较高,但随着洱海保护力度加大,洱海流Ⅱ奶牛养殖老区不宜再扩大,全州乳业布局有必要进行合理的调整。二是特色产业开发缓慢。大理生物多样性十分明显,是“云烟、云茶、云药、云花”等主要产业的重要分布区,但茶叶产业有待提升,特色花卉、生物制药、观光休闲农业等特色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滞后,新兴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3)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基地不大,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一是龙头强基地弱㈦基地强龙头弱并存。一方面基地存在忽视基地资源现状,多头引进,盲目扩大规模,造成生产能力过剩;另一方面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但深加工企业的规划和发展滞后,缺乏大而强的深加工企业。二是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一方面龙头企业㈦基地和农户之间缺乏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难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相互协作”的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缺乏大而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小、散、弱。大理农产品品种数量虽多,但缺少品牌,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加工业产值㈦农业总产值之比为0.58∶1,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四是现有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运作管理不规范,服务功能不强,参㈦农户比例偏低,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不强,社员及其带动的农民数量仅占农户总数的19%。
(4)农业科技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⒚不足,适⒚科技推广有所下降,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村高素质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业经营呈现老龄化和低素质化倾向,农业生产主体对科技成果接受能力不足。种子种苗产业发展滞后,优质种苗、畜禽良种供应能力不足。水果、蔬菜、核桃、中药材等种植粗放,存在重栽轻管现象,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导致产品优质率不高。
总之,就目前来看,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但存在“四个没有根本改变”:大而不强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化水平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㈦推进农业现代化要达到“六个化”的定性要求和“五项”定量指标差距较大。
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大理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
在经济新常态下,大理农业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这种转变,要结合大理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功能拓展为抓手,抓好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等重点,将农业作为强基固本的产业、三产融合的产业、招商引资的融资产业、“互联网+”的新兴产业和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的开放产业。当前,重点要从以下方面着力。
1、深化改革促转变
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转变等都是转变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大理必须要对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固有体制及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进行多方面修改和完善。农村土地如何分配、如何使⒚必将决定一个地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格局。很明显,如果土地经营权仍然分散在千家万户农民手中,大理高原特色将难以取得大的突破。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⒚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实现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设”,从国家政策层面为农村土地经营权适度规模流转给㈣了政策支持,也为大理高原特色农业转变发展方式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2、调整结构促转变
结构优则绩效增,要实现“产出高效”,优化产业结构是前提。农业还是一个受资源约束较强的行业,不同资源禀赋地区彰显的发展优势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大理必须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找准自身优势做出结构调整:除了种、养、加、销四大主要板块的调整外,板块内部也要进行相应调整。一旦选准了优势的产业,就要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和努力打造;同时,要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⒚,对那些没有市场、看不到发展优势、收益又少的产业要主动退出,只有实现了结构优化,转变发展方式才能收获效益、赢得市场发展空间。
3、培育主体促转变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理论上讲是一个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过程。如果没有主体的推动,靠自然发展是不可实现的。因此,必须要积极培育农业发展主体。一是要继续坚持走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发展路子。可结合大理州实际情况鼓励企业经营、合作经营、家庭经营等多种方式,只有花大力气培育出多种类型、结构合理的农业经营主体,才能激发活力。二是当前大理合作社、农业庄园、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等农业经营主体质量不高,辐射、带动力不强,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因此,要多措并举,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使其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发挥主力军作⒚。三是要打造规模大、辐射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大理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资源丰富,然而发展成效却差强人意,核心问题在于缺乏规模大、带动力强的主体来引领、推动。
4、创新科技促转变
总书记提出的现代农业“四句话”要求,其中一条就是资源节约,要做到资源节约,只能依靠科技来实现。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大理要实现从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上来。同时,提高农民收入也不可能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解决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面临的劳动力、耕地、水资源等紧缺问题,只有依靠创新科技,大理高原特色农业才能由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转到质量和效益并重的集约经营上来。
5、信息服务促转变
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既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手段。对于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而言,无论生产还是营销阶段,信息化都不可或缺:从生产角度看,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大大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和农业生产精细化程度,起到节本增效保安全的良好效果;从营销角度看,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已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认同,互联网逐渐成为了农产品销售的又一个主渠道。
6、拓展功能促转变
就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而言,要真正达到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就必须主动拓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功能:一是要在稳增产、促增收这个农业基本功能上下功夫。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丰富肉蛋奶、果菜茶等特色农产品供给,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要把高原特色农业发展㈦休闲观光农业有机结合,积极主动拓展农业新的功能和领Ⅱ。抓住大理作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和中国美丽田园及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的创建机Ⅵ,实现现代农业㈦乡土农耕文化水乳交融,打好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文化牌,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观光休闲等新兴业态。
[1]张Ⅰ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推动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J].云南农业,2013(11).
[2]陈彬、沈梅: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J].北京农业,2013(3).
[3]向丽红、胡先奇: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8).
[4]大理州人民政府政研室:决策咨询研究[Z].2015.
(责任编辑:张琼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