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化工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模式探索
2016-12-28武艳霞
武艳霞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迅速提升。“十一五”期间,化工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对化工类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与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办学,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校企合作往往只停留在松散的合作阶段,校内教学、实训与企业的实践锻炼等环节脱节。只有建立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模式,共同培养化工专业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才能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所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校企合作是育人的有效载体,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建立起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互动机制,进一步推进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际、培养与就业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1],对实现校企合作共同进步、互惠互利、合作双赢具有积极作用。
一、高职院校化工专业背景和现状
化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产业,产品广泛用于工业生产、人民生活、国防科技等领域,化工产业的发展对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十一五”以来化工产业以年均递增百分之二十四点九的高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二十多个细分子行业的完整工业体系。因此,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必然会带来对化工专业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
1、化工类专业与高新技术学科的交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化工类专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单独发展,都需要与其他学科领域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但是纵观当前高校化工教育,其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等仍然停留在传统教育方式下,与当下高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存在脱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是要在传授好化工专业知识的前提下,着眼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注意将化工类专业与其他技术的相连,立足培养复合型人才。
2、培养模式的改革依托就业观念。近年来,化工业生产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逐渐形成包括无机化学品、化肥、纯碱等产业,可以生产多种化学品。为更好的适应学科发展,帮助化工高校毕业生找到理想工作,近几年,高校正进行改革教学模式,积极主动探索新的化工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侧重点,增加专业性知识含量。高校还积极与校外化工企业合作,共同办学,建立不同种类的培训基地,使高新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实验操作的场所,积累和增加实验实习精力,以便在毕业时更好的服务社会。
二、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
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创造性为出发点,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能从事化工生产运行、技术开发、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生产技术管理,并在化轻工、医药、环保、日用化工及相关领域从事化工生产运行、技术开发、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3]。这种培养定位与当今社会对化工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相适应。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建设化工实验实训基地,实行校企深度合作,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实现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三、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就是要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进入企业进行岗位轮换、边工作边学习。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通过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循环,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之间循环,职业素养呈阶段提升、全程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确保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时间和质量。
化工类院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其特殊困难。化工生产是比较危险的岗位,工作岗位分工较细,无法成批接受学生参加顶岗实习。要做到与工作岗位的零对接,学校要成立由学校、企业代表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讨论专业发展趋势、岗位能力培养要求、课程培养体系、人才评价体系等内容,修改课程授课计划,基本做到课堂教学内容职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方法多使用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培养他们化工操作、应用、自动化控制等多方面的能力。
1、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技能训练。高职院校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开展“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灵活地将“现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练并重,“教、学、做”合一,以“大赛”为契机,举办“赛课计划”活动,提高学生的化工设计知识水平、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2、改革考试方式,促进质量提高。高职院校要改革考试内容,将由传统单一理论知识考核转向注重学生技能考核、应用知识的能力考核和综合素质考核。改革考核方式,采用学习过程评价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岗位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方式,加大过程考核及实习实训岗位考核的比重,以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和技能鉴定为载体,将课程考试评价逐步与职业资格鉴定接轨,逐步推行以证代考、以赛代考、以成果作品置换课程考核的考核方法,促进和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既要接受学校自身对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又要接受社会对高等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
[3]。以校企合作、专业共建为专业发展理念开展的企业调研,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向用人单位了解、调查职业岗位设置、能力需求,形成反映专业特色并符合实际要求的课程,构建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形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我们将继续努力加强校企合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不断输送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金昌.构建专业实体制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3,(17):50-51.
[2] 刘德蓉,熊伟,等.校企合作下的化学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科技信息,2012,(33):55-56.
[3] 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研究,2007,(2):57-60.
[4] 曹阳,高轶群,乐意,刘荣,谭书明.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化工原理课程教改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