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嫁接视阈下陕西秦腔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

2016-12-28芦肖伟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戏迷秦腔流派

芦肖伟

秦腔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秦腔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文章主要分析了秦腔流派的传承问题,从“文化嫁接”的角度对秦腔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提出了策略,从而使秦腔艺术发扬光大。

一、秦腔流派传承与发展

(一)秦腔的流派介绍

说起秦腔流派,许多人都在说我们秦腔没有流派。首先,我们应该能弄清楚什么是流派。流派是指水的支流,另指学术、文化艺术等方面有独特风格的派别。说到了这里,我可以肯定的说我们秦腔是有明确流派的。比如刘(刘毓中)派、苏(苏育民)派、大肖(肖若兰)派、二肖(肖玉玲)派、郭(郭明霞)派等。他们各自特点分明,就以二肖派演唱特点来说,她被戏迷称为秦腔的婉约派,其最具有代表作的作品《五典坡》、《玉堂春》、《火焰驹》等。每当这些折子戏演员只要一叫板,台下的老戏迷就会自豪的说这是人家肖派的戏。所以说不管我们戏曲界有关部门是怎么认为的,但是戏迷朋友们都承认秦腔是有流派的,而且大家一致认为群众基础还是非常好的。

(二)秦腔各流派的传承

尽管说秦腔流派现在呈现出百花齐放,但是秦腔流派发展也有不如意的地方。由于种种原因,有些秦腔流派刚刚出现,未能得到有力的传承,有的仅为昙花一现,而有的传不过两代便销声匿迹,其中最具典型的就是秦腔正宗李正敏创立的敏腔,敏腔的代表作《探窑》,其特点就是与现在的唱腔与众不同。但可惜的是,传至徒弟杨凤兰后继无人。秦腔“活周仁”著名小生任哲中先生,他的演唱鼻音用得恰到好处,把戏曲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他所创立的“任派”得到了大家一致青睐,因为任老可以把舞台上的戏曲人物演活。他把他的全部秦腔技艺传承给自己的徒弟——胡屯胜。值得大家惋惜的是1995年冬天任哲中老先生去世,紧接着同年4月胡屯胜先生也相继去世,这是广大戏迷朋友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直至现在秦腔界再没有“任派”继承者,尽管戏迷爱好者都竞相效仿任老先生的唱腔特点,但仍体现不出“任派”的精华。

其他像王文鹏、张建民、何振中、孟遏云、苏蕊娥等秦腔前辈都是享誉西北五省的秦腔名流,他们都鲜明的演唱风格,但是由于他们去世时间较早,而最终也都是人亡艺绝,流派也随之湮没,上述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以至于被人们误认为我们秦腔是没有流派,这不能不说是件遗憾的事情。

(三)秦腔流派传承的重要性

发扬秦腔艺术,必须承认秦腔流派。因为只有承认秦腔流派,才会有学者以及秦腔票友对流派的研究讨论,最后让社会人所公认。所以发扬秦腔流派首先要在理论上进行认真总结,在实践上进行有效的推广;其次要好好的吸取其中的精华,扎扎实实的学习秦腔表演艺术;最后希望文化主管部门发动媒体大张旗鼓的宣传秦腔艺术,让更多的人认识秦腔、了解秦腔、并走进秦腔。

2014年10月,由原易俗社著名演员,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秦腔“肖派”传人。带头成立的秦腔流派发展传承中心,真正是为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办了件实事。由2014年国庆节前夕成立,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好几场大型的秦腔演出,让广大戏迷朋友目睹了老艺术家的风采,让热情的观众拍手称赞,连连叫好。近期中心又开设了秦腔流派传承班,招收专业演员来传承老艺术家的演唱风格,以及其流派的精髓。老艺术家一丝不苟地传授,我们秦腔流派传承者努力刻苦地学。这是对秦腔艺术的传承,同样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发掘复排秦腔失传剧目

为了更好地传承我们秦腔艺术,满足老戏迷的强烈需求。必须发掘秦腔失传的经典剧目,以至于更好地保护起来,过去常听老人们说秦腔尚友社张建民先生与康正绪先生俩人合演的《草坡面理》精彩绝伦,尤其是两位老先生秦腔白口特别出彩,让戏迷听起来特别过瘾,在当时可谓是名声大震。随着时间的推移,老艺术家也相继去世,这出经典折子戏也再无出演。对新生戏迷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为了满足新老戏迷的视觉盛宴,发掘一些失传剧目很有必要。

令广大戏迷欣慰的是西安易俗社又一次复排秦腔经典剧目《双锦衣》,《双锦衣》是易俗社著名剧作家吕南仲先生创作的。南仲先生名津,字南仲,是著名的戏剧活动家和剧作家。这是易俗社第三次复排了,因为过去许多老艺术家已经作古了,所以这次易俗社历时一年时间重新精心排练。所以对秦腔界这是一个好消息,相对于易俗社来说可以让经典剧目得以传承与发展,对于秦腔戏迷来说可以让大家大饱眼福了。这次复排是由易俗社老艺术家亲自带队排练,这些老艺术家不分昼夜,兢兢业业的反复指导,因为他们心中一直秉承着易俗精神。再加上青年演员的刻苦训练,以及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所以才使得这次秦腔《双锦衣》复排成功,演出前一票难求,演出中掌声激烈,演出后回味无穷。易俗社演员连演十场,其影响轰动了整个陕西文艺界,人们连连叫好,这就是一种经典的传承,一种秦腔艺术所散发的魅力。这真是像有戏迷所说“薪火相传代后生,经典重现正当时。几代挥汗费心血,今日登台献才艺。历时半载苦劳辛,美轮美奂堪称奇。华夏瑰宝歌大风,民族之魂扬正气。大秦正声传播远,易俗精神扛旗帜。南仲先生双锦衣,古调独弹树人题。百年沧桑演不衰,家国情怀是第一。非遗保护任重远,用挑重任出佳绩”。

二、文化嫁接视域下秦腔之多元化创新

文化嫁接是植物学与文化学嫁接后所产生的一种新兴文化形态。在文化学中指:异文化元素被主体文化特殊价值需求部分而融

进相应的文化成分中,产生一种既符合主体文化习惯口味,又具有较大效用价值的新文化成分。尽管植物学与文化嫁接的元素不同,但是嫁接后所产生的文化效应却具有类同性。“文化嫁接”用于表示外来文化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在保持原有特性的同时,选取能与主流文化相适应的部分与主流文化主动融合,以谋求其在主流文化空间的共存与发展。

(一)生活文化之嫁接

在当今时代多元化的今天,为了吸引更多的朋友了解秦腔、喜欢秦腔、热爱秦腔,可以在不丢失传统的条件之下,适当的改变秦腔剧本。传统秦腔表演艺术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表现力,正是因为它以特殊的表演手段,独特的表演姿态,追求程式化的体验。这种体验不仅是对生活的摹拟,而且是通过典型的美学原则,概括提炼为生动的艺术形象。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美于生活。因此,传统戏曲表演能够得到现代观众审美需求认可的,而且这种审美的认可,来自于传统戏曲表演的审美功能。

所以在不失去秦腔传统审美功能的情况下,在秦腔作品中,适当融入其他元素,将我们秦腔传统的戏剧人物形象进行精细化的创作,将生活中大家所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典型事例搬在我们戏剧舞台上,加入现代化元素,来表现我们的舞台人物形象。比如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精心编排新编现代剧——《西京故事》,就是将现代元素融入在传统的戏曲表演中,在唱词中进行了创新性的改变,使大学生们更能接受并且了解我们秦腔,甚至喜欢我们秦腔。这就是我们所想看到的,使秦腔文化更好地被了解被传播。

(二)动漫文化之嫁接

将秦腔的传统剧目以动画片的形式搬上媒体,还是以原传统舞台风格一桌二椅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观众朋友们。将戏曲人物更加的生动化、形象化、趣味化,颠覆了秦腔在过去剧院模式已改以往的风格,并且更容易的让人们接受。人们随时随地就可以享受秦腔给大家带来的视觉盛宴。

(三)旅游文化之嫁接

随着人类现在生活的转变,生活变得更加的现代化,一个信息爆炸、娱乐多元化的时代已悄然来临,将我们传统的秦腔文化运用在生活中,将其转变为一个个的商品,比如在平日中的穿着上印有秦腔图案的刺绣的衣服,不仅十分的特别,且能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还可以设计成一个个的具有秦腔特色的卡通泥塑,不仅是工艺品,也是秦腔文化展示的收藏品。使得戏曲走进大家的生活中,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

三、结语

百年秦腔,今朝巨变。让更多的朋友了解秦腔,走进秦腔,喜爱秦腔。为古老的秦腔艺术插上腾飞的翅膀,越飞越高,让大家携手共进,开创新时代全新旋律的秦腔。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猜你喜欢

戏迷秦腔流派
我家的戏迷外公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小戏迷登台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海洋玉髓鉴赏收藏的“十大流派”
关于戏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论京剧表演新流派的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