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赣江风光带旅游开发与对策研究
2016-12-28白莎
白莎
随着滨江风光带的深入开发,滨江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如何提高滨江风光带旅游的开发利用效果,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南昌赣江风光带为例,分析了赣江风光带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解决问题的对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期为赣江风光带旅游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南昌是一座滨水城市,江西省境内最大的河流赣江穿城而过,水流辖区百里,周边遍布湖泊,水体资源十分丰富。南昌赣江风光带主要是指以赣江为纽带,南起向莆铁路大桥,北至英雄大桥,由赣江水域、沿岸风光与人文景观融合在一起的狭长地带。美丽的水域风光,两岸的独特美景,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如何更好的开发赣江风光带旅游,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赣江风光带旅游开发的意义
(一)优化环境,展现城市的风光美
南昌位于江西省的中部偏北,处赣江下游,扼赣江与鄱阳湖要冲,年地表水径流量为87.06亿立方米,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江南水城。赣江穿城而过,奔腾浩荡,两岸绿树成荫,滕王阁的飞檐翘角与滨江高层建筑的节次鳞比相互映衬,更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尽显城市的风光之美。
近年来,南昌围绕赣江进行 “一江两岸” 规划新布局,滨江地带旅游价值凸显。市政府投入数十亿元,整治滨江地带,去荒漠,筑路修桥,植树造林,使赣江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据统计,南昌市2015年空气质量优良率86.3%,区域环境噪声53.6分贝,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初始优化后的生态环境,更增添了南昌的风光美。
(二)保护城市历史文脉,挖掘城市文化内涵
南昌城建于公元前202年,由刘邦派大将灌婴率众筑城。川流不息的江水,一方面给滨江而建的南昌带来了便利发达的水上交通,使其自古拥有“襟三江而带五湖”的赞誉,又成为古代江南的县治、郡府和州治所在地。另一方面,江水养育了一方人,人们在滨江兴建楼阁,赏景作诗,留下千古名篇。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高高矗立在江边,唐朝杰出诗人王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赞美诗句使南昌享誉天下。
漫步江边,滕王阁、牛行火车站旧址、方志敏公园、傩文化园,历史文化长廊、八一大桥等特色鲜明的滨江景观,传递着南昌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赣江风光带的有序开发,更加有助于保护城市的历史文脉,呈现城市文化内涵。
(三)增强吸引力,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南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一直以“花园城市”和“水城”而闻名,吸引着八方游客。现在的南昌城区逐步形成了以赣江水域风光为中心,两岸路堤与精品景观相辅的三位一体的赣江风光带格局,成为人们观光、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
南昌今又定位于江西省的核心增长极,成长为长江中游区域中心和有着国际知名度的生态人文都市,必将吸引着更多游客的到来。据统计,2015年南昌市全年旅游总人次553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38亿元 。因而,开发利用好赣江风光带旅游资源,对提升城市的旅游吸引力,促进南昌旅游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赣江风光带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风光带开发现状
赣江风光带(英雄大桥——向莆铁路大桥)两岸总长约32千米,均宽1.5千米,旅游景观景点主要由江中的水体、沙滩和岸上的楼阁亭台、雕塑建筑、花卉乔木、旧蒸汽机车等构成。景区景点分东岸和西岸两大部分:东面有滕王阁、方志敏广场、假日酒店等景区与配套设施;西面有秋水广场、傩文化雕塑园、渔舟湾公园、赣江市民公园等景区与景点,整体规划充分利用了赣江的水域风光资源,形成了以赣江为中心的“一江两岸”风光带格局。赣江风光带现已开发的主要有沿岸水域风光游览,以及雕塑景观欣赏、乔木花卉观赏、音乐喷泉欣赏、摩天轮和主题公园游玩、滕王阁历史文化品味、赣江夜游欣赏灯光秀等亲水旅游产品。
从城市布局来看,南昌赣江风光带的外围部分由行政大楼、大型酒店、住宅小区组成。前往赣江风光带休闲、娱乐、赏景的以本地游客居多,但也有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游客比较集中的时间为早晚,主要观赏点为滕王阁景区、秋水广场景区、赣江市民公园,主要消费为餐饮。
(二)赣江风光带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分散,旅游产品单一和缺少变化。旅游产品种类的单一,主要表现在对水体资源挖掘不足,只有简单的观赏,产品缺乏新意,而没有开发更多的赣江风光带特色旅游产品。同时,两岸的历史文化景观未形成旅游景观链、精品旅游线路稀少且设计简单,系统服务没及时跟进。
2.宣传促销力度不够。赣江风光带旅游产品是由不同的旅游企业开发的,这些企业规模小,难以形成合力。加之营销经费投入有限,使其旅游宣传促销缺乏应有的声势和影响力,至今仍未看到其整体形象的广泛宣传。如风光带域内早已开通游轮赏景和小火车体验旅游,但在问卷调查中,只有26%的游客知道有江上游轮游览,31%的游客知晓赣江市民公园有旅游小火车运行。可见,景区知名度的影响力相当薄弱。
3.环境治理程度不够,影响可持续发展。赣江风光带部分地段环境较差。江边杂草丛生,堆积了废弃码头残留的水泥砖头和垃圾,个别堤岸还被附近居民开发成了菜地,严重破坏了景观环境。江中时有采沙船非法作业、破坏生态环境的电鱼、“僵尸船”停留的现象及出入沙滩景观没有安全绿色通道,既污染水质,破坏环境,又给人以视觉障碍和不安全感。
4.旅游承载力超负荷,存在不安全因素。赣江风光带景观主要集中在滕王阁景区、渔舟湾景区、秋水广场等处,各景区旅游容量有限。不断增长的游客数量日益超出景区的设计承载能力,造成拥堵现象,生态环境受损。例如,月牙形的秋水广场建成于2004年,其中的音乐光影喷水池面积1.2万平方米,中心喷水高度可达128米,是南昌最为壮观的喷泉景观,也成为外地游客必观景点。秋水广场地铁站的建立,方便众多的人们到此旅游休闲,每逢节假日或双休日更是四海游客云集,人山人海,大大超出设计承载力。
三、赣江旅游风光带开发的对策
(一)突出特色,创新开发旅游产品
赣江水域宽阔,两岸花木葱茏、风光绮丽。湖、江、河、湿地等多种地表水形态并存,自然环境优美。沿江历史资源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在旅游开发方面应着重突出地方特色,在休闲度假产品、创意文化产品、健身养生产品、民俗餐饮方面进行产品创新尝试。例如,开发枯水季节的江心沙洲休闲娱乐、江洲索道游览、牛行车站旧址展览、海军南昌舰的军事参观、江西省科技馆的动漫文化园参与、市民公园的民俗节庆、渔舟湾旅游健身中心的养生、绿色民俗餐饮等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提升风光带的生态、景观、人文、经济价值,增强赣江风光带的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整合资源 ,优化线路设计
赣江两岸旅游资源丰富,应尽量将其整合,优化线路设计。开通以滕王阁为起点,连接方志敏广场——扬子洲生态农庄——英雄大桥——牛行火车站旧址——赣江市民公园——秋水广场——渔舟湾公园——生米大桥等景区景点的旅游专线,满足游客休闲、体验、观赏、娱乐等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已开发的南昌市主城区旅游风光可向东延伸发展。可以以主城区江段为起点,面向下游地段伸展开发,先与新设立的赣江新区赣江段结合,再顺江东去,逐步与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带融合,形成赣江风光带通往鄱阳湖的滨江——滨湖相连的靓丽风景线。
(三)加大对赣江风光带的内涵宣传与市场调研
赣江风光带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广告视频、广告标语牌、旅游产品推介会、宣传册、旅游地图、旅游报纸等手段,大力宣传其旅游价值。
在赣江风光带内,健全服务宣传系统,增加赣江风光带景点宣传片的播出,竖立标示牌,增加导游讲解配套设施,增强其旅游吸引力。
依托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文化活动,例如,举办环赣江风光带马拉松比赛、赣江湿地公园荷花观赏节、赣江江心洲烟花表演等活动,展示赣江风光带独特的魅力,从而推进其旅游知名度的提高。做好赣江风光带旅游的市场调查,尤其是重视外地游客数量的变化信息,及时获取数据,做好规划与改进,促进赣江风光带旅游业的发展。
(四)加强水上及两岸的环境治理,保障可持续发展
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EC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年)的研究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描述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3]。因此,赣江风光带开发利用应遵循注重生态、社会、文化及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例如,加强赣江造纸厂环境治理工程,清理江边报废船只,取缔非法采沙,严禁非法电鱼,为赣江风光带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持赣江风光带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五)限制人流,减轻承载力
南昌赣江风光带上的著名景区,受最佳观景时间的条件要求,往往游客云集,应采取扩展景区容量和限制人流的方法加以解决。例如,针对滕王阁的游客增多,应尽早实现滕王阁景区向南扩展范围的工程,增加景区容量,行成分流,以达到符合景区承载力能承受的要求。对于秋水广场观泉游客人数的爆满拥挤,可以减少场次,限制人流,减轻资源空间承载量和环境生态承载量上的负荷。
总之,南昌赣江风光带以其独特的景观资源而极具有吸引力,只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才能提高赣江风光带旅游的综合效益,助推南昌旅游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南昌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