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饲育》看战后初期日本人的对美情结

2016-12-28王挺王虹芝

名作欣赏·下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抗争敬畏恐惧

王挺++王虹芝

摘 要:《饲育》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的短篇小说,也是其早期代表作品之一。1958年刊载于杂志《文学界》,同年获得第39届芥川文学奖。许多评论者从作品的创作背景、反战主题、创作意识(乌托邦和森林意识)、人类的温情以及萨特的存在主义等角度解析。笔者意在着眼于作者的国别身份(日本作家),结合作品当时的创作背景,围绕作品中黑人士兵的身份象征,来解读战后初期日本人的对美情结。

关键词:恐惧 敬畏 厌恶 妥协 抗争

引言

该作品主要叙述了在战争末期,一位美国黑人士兵驾驶的敌机坠落到“我”的村庄,村民们将士兵活捉,幽禁于地下仓库。作为孩子的“我们”逐渐与士兵熟悉起来,把他带出去玩,大人们也默认了这些。而且士兵也帮助书记修复了假肢,大家似乎和平共处。但后来不得不将士兵交到县里,感觉到危机的士兵把“我”当成人质与村民对抗。最后,“我”的父亲打死了士兵,也打伤了“我”。本文意在结合战后初期日美关系的时代背景,从日本对美国的恐惧与敬畏、厌恶、妥协与抵抗等角度来深入分析对美情结。

一、战后15年的日美关系

《饲育》是大江健三郎发表于1958年的短篇小说。当时美国已结束对日本的占领,但美军继续留驻日本,从某种程度上说日本仍处于美国的支配地位。“二战”后,美国的对日占领政策起初十分严格。1945年8月,根据波茨坦公告,以美军为主力的联合国军进驻日本。占领形式为间接统治,在华盛顿的极东委员会和在东京的对日理事会向总司令部提出建议等,据此联军总司令部向日方提出指示。在联合国军司令部的指挥下,为实现战后民主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美国旨在从军事和经济两个方面根本上解除日本的武装能力。在美国的严格统治之下,加上原来战争的创伤,日本国民对美国怀有恐惧感。

但是,1948年以后,美国的对日政策逐渐发生改变。美苏冷战加剧,朝鲜战争爆发后,联合国军司令部命令日本政府组织警察预备队。同时,为防止共产主义势力的扩大,1951年,美、英、法等国与日本签订了旧金山和约。据此,联合国军的日本占领虽然结束了,但根据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美军仍然驻留日本。1952年签订的日美行政协定中,日本向美军提供基地,且分担部分驻日美军的费用。在此需要提及的是朝鲜战争给日本经济复苏带来的机遇。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距离战场较近的日本接到许多军需订单,工业快速发展。虽然后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陷入了一时的不景气,但美国自1954年开始提供了各项援助等,日本经济再次蒸蒸日上。1955年下半年开始,被称为“神武景气”的经济发展局面持续。

从战后十五年的日本发展来看,美国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美国站在支配者的立场,向日本发出各项指令,而日本也在尽力谋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因此,美日在东亚地区日益成为合作者。但从两国战后关系全局来看,仍有许多不平等之处。在这样不平等的关系下,日本国民对美国的感情也是较为复杂的。

二、对美国的恐惧与敬畏

《饲育》的创作年代正好是日本受美国影响极大的年代,在作品中多少会反映出日本人的对美情结。作者设置的舞台背景为战争末期,并非是战后的美国占领期,但从作品人物的黑人士兵及“我们”这些孩子的态度中仍可推测出在占领期日本人对美的恐惧与敬畏。关于黑人士兵的外貌描写主要是通过“我”的观察以及对话中体现。“我”的父亲说黑人士兵是和牛一样臭的兽类动物,对兽类动物黑人士兵所代表的美国,“我们”感到了恐惧。

对于昨晚将黑人士兵带到村里时“我”的惊愕与恐惧仍在体内徘徊,“我”不断猜想着他会不会从地下仓库里出来把村里的人和猎狗杀了,把所有的住户都烧了。“我”感到极其恐惧。作为孩子的“我”的想法是最朴实纯真的,也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想法。黑人士兵不是一个俘虏而已,而是代表了强大的美国军队。担心村里的人被美国兵杀了,这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我”的父亲将黑人士兵说得跟畜生野兽一样,但将他与牛类比正体现了无法忽视黑人士兵的强大。在鸡鸭牛羊猪等普遍的家畜中,体型庞大的牛是最强大的,由此暗示了美国的强大。事实上,“二战”末期(1944年)开始,美国空军几乎每日都对日本的大城市及工业地带进行空袭。1945年3月的东京大空袭中,一夜间约10万人丧生,100万人无家可归。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即是这样的状况,可以说美国对于当时的日本国民来说是恐怖的存在。此外,小说的创作背景也类似。即便已过去了十几年,美国依然强盛于日本。1958年已是战后十三年,日本国民虽不再担心空袭和核弹等,但在美国战后统治下作为主权国家的日本的自治权受到了极大的侵犯。驻日美军有绝对的权力。日本国民对美国的恐惧心理与战前无二。

另一方面,日本对美国心怀敬畏,这一点从1853年佩里来航就已开始体现。当时,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官佩里率四艘军舰登陆日本浦贺。江户(现东京)市民将第一次看到的蒸汽船称为“黑船”,惊叹不已。第二年,日本与美国签订日美亲善条约,日本开国。从那时起,日本对美国,或者说以美国为代表的拥有先进技术的国家抱有敬意。在作品中美国“拥有更为先进的东西”这一点也得以体现。某一天,镇上的书记在树林里摔了一跤,从断崖上跌落,假肢上的金属框摔坏了。“我们”这帮孩子把假肢和工具箱拿到黑人士兵所在的地下仓库,到傍晚时他已完全修好了假肢。书记为了表示感谢,递给黑人一支烟。那是一支质量非常劣质的烟,黑人吸了一口后猛咳了起来,随后,他拿出一只锃亮的烟筒递给了书记。常理来说,书记应属于官僚阶层,其生活水平应在一般平民之上,但将他抽的烟与黑人拿出的高档烟管相比,可窥见当时日本与美国的差距。美国不仅在技术上领先于日本,在民众的生活水平上亦更胜一筹。作品中的这一情节表现了美日差距的时代背景。而作者信手拈来,插入这一情节更是无意识中体现出日本人的对美敬畏。

三、作品中隐藏的对美厌恶

美国作家海明威曾提出“冰山理论”,认为冰山运动之所以壮观,在于其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浮于表面的是八分之一,而深层需要挖掘的情感与思想是看不见的八分之七。的确,解读作品含义的不是作者,而是作为读者的大众,也可以说一部好的作品可从多个角度因读者而产生各种解读。仔细挖掘《饲育》这部短篇小说,在隐藏的日本对美情结中,厌恶是其中之一。

首先,简单解说“饲育”这一标题名。“饲育”的日文意思与中文相同,指喂养生物,尤其是家畜宠物等。作品中的“饲育”对象是黑人士兵。在原文中将黑人士兵等同于野兽或家畜的比喻有多处。动物,特别是家畜,与人相比是不对等的关系,家畜被人类饲养也主要是用于食用。换言之,家畜与饲养主人的关系中是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的。将黑人士兵描绘成家畜,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以作者为代表的日本人对美国的厌恶。

在作品中设置的舞台是与外界有些隔离的村庄。主人公“我”所在的家庭全靠父亲的猎枪维持生计,虽过得有些拮据,但靠着猎枪把打来的动物皮晒干后拿到公所去也能生活。“我”和弟弟作为孩子,每天在村庄(森林)里无忧无虑地生活。和平的村子似乎是远离战争,而这样的状态被黑人士兵的到来所打破。“我们”像种子一样被包裹在坚硬的表皮与厚厚的果肉之下,被保护得很好。如果没有外界的战争,换言之,如果没有意味着战争的黑人士兵的到来,“我们”仍然平静地生活。就像“我”所独白的那样,战争并未渗透表皮和果肉。但随着黑人士兵的到来,“我”强烈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气息。敌人就在附近,战争离“我们”不远。美国士兵带来的战争气息破坏了“我”原本平静的生活,原本远离战争的乌托邦式的村庄因敌兵的到来而丧失了和平。这是战争末期现实的反映。

“二战”中,日本侵略亚洲多国,不断派遣军队,但其本土并未作为战场。但是,后来美军以塞班岛为空军基地持续数日对日本本土进行轰炸,在破坏日本军事设施的同时,也波及了许多住宅地。在1945年,因日本无视波茨坦公告,美国随后在广岛及长崎投下了原子弹。在作品中坠落的飞机也许就是对日本本土进行空袭用的军用飞机。飞机坠落,黑人士兵出现在村庄里,便意味着将村庄置于战争更近的地方。对于抓住了黑人士兵这件事,书记表示赞赏,并且嘱咐不可让他逃了。对于村民来说,黑人士兵是给日本带来伤害的美国的象征,从内心深处他们是抵触并警戒的。这种抵触和警戒即便到了作品的创作年代(20世纪50年代)仍持续着。作者的创作动机中,反对战争之意不言自明,但与此同时,对带来极大痛苦且在战后初期占领日本的美国,日本国民应是抵触甚至于内心深处是非常憎恶的。

四、妥协与抵抗的并存

日本一直是公认的善于学习和向强者妥协的国家。古代中国强盛的时期,尤其在唐朝,日本持续了二百六十多年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进入近代后,与欧美相比,亚洲已然落后,日本便提出“脱亚入欧”,积极向欧美学习。而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国,且战后初期间接统治了日本。1946年,小说家石川淳发表了小说集《黄金传说》,但因其中的一篇小说有关于美国黑人士兵嫖娼的情节,最后被联合国军总司令部下令删除了。在当时的日本,美国拥有绝对的权威,日本作家自由地批判美军或明目张胆地揭露其黑暗面是不现实的。大江健三郎的《饲育》虽将背景设置在战争末期,但出场人物中有黑人士兵,含沙射影地指向了20世纪50年代驻留在日本的许多美国黑人士兵。但是,作品中并没有出现“占领”“加害”“侵略”等敏感词汇,作品展现的似乎只是“反战”与“对和平的呼救”,这对于占领方的美国来说并不难接受。这无疑也体现了作家的智慧。从这“智慧”中也可感受到日本对美国的妥协。而且,经历了战争的日本国民也希望和平。只是,日本对于亚洲诸国来说是侵略者,二战又是战败国,即便对于“加害者”的美国,日本也很难采取强硬的姿态。

另一方面,日本一直追求完全的独立,因此对于占领者的美国会有抵抗。作品中的黑人士兵不仅代表了战争时期的美军,也象征着战后驻留日本的美军。作品中最后对黑人的处理是将他带到县城去。带到县城后,具体如何处理他,作者并未提及,是杀死他,还是为了获取机密对他施以刑罚,再者和美军进行俘虏交换,有多种可能。但是,感觉到危机的黑人士兵以“我”为人质。“我”的父亲一把大刀下去杀了士兵。对于在战争时期给日本国民带来灾难的美军,日本人想要杀死敌人,这种心理是不难理解的。而战后的占领期,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日本是被美国牵着走的。不管是哪个国家,对于别国军队驻留本国且享受各样权利,都会有所抵触甚至抵抗。这种抵抗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往往是“杀死敌人”,或“将敌人赶出去”。从《饲育》的结局黑人士兵之死,可以看出日本人的对美抵抗。

结语

本文以大江健三郎的短篇小说《饲育》为中心,通过分析“我们”村民对黑人士兵的态度及作者本人的创作意识(对美意识),结合作品舞台背景和创作的时代背景,探讨挖掘了隐藏在作品中日本人的对美情结。美国是对近现代日本影响极大的国家,政治与经济方面的影响也波及文化层面。日本人对美国的感情与想法也是极为复杂的,这种情绪反映到作品中也不难理解。《饲育》的发表时间正是战后的20世纪50年代,反映了当时日本国民复杂的对美情绪——恐惧、敬畏、厌恶、妥协、抵抗。

参考文献:

[1] 文艺春秋出版社编辑部编.芥川奖全集[M].东京:日本文艺春秋出版社,1982.

[2] 王振锁.日本战后五十年[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

[3] 日本教学研究社编辑部编.历史中学事典[M].大阪:日本教学研究社,2005.

[4] 杨国华.日本当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作 者:王 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文学;王虹之,宁波大学阳明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英美近现代文学。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抗争敬畏恐惧
与内心的恐惧交朋友
学习三个敬畏,践行当代民航精神
名师新题:抗争
想象中的恐惧
SilentEpidemic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Enabling the Movement
LOVEIN AN OLDCLIMATE
敬畏历史 守护良知
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