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能靠并购世界名牌脱胎换骨吗
2016-12-28李光斗
中国制造能靠并购世界名牌脱胎换骨吗
并购实质上是一场博弈,经济实力的较量仅仅是并购的基础,并购结果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并购企业,还会受到其所在国的环境因素影响。既然是一场赌注,那么赌对的人会赢,赌错的人自然就会输。
文/李光斗(中央电视台品牌顾问、著名品牌战略专家、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互联网金融委员会首席顾问、华盛智业·李光斗品牌营销机构创始人)
近年来,中国企业开启了疯狂的剁手模式,出手之阔绰令人瞠目结舌。有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上半年,中国海外并购案多达139起。短短半年时间,交易规模就高达1130亿美元,已接近去年全年创纪录的1210亿美元。
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增强,“买买买”成为中国品牌实施跨国战略的杀手锏。为此,我们的企业也被贴上“有钱任性”,“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买买买”的标签。作为海外并购的活跃分子,万达继并购美国传奇影业后又准备收购金球奖,其触角甚至延伸到了体育产业,耗费巨资收购了西甲马德里竞技俱乐部。万达的一系列并购行为是中国品牌开展海外并购活动的一个缩影。中国品牌海外并购的目标日渐多元化,产业布局已逐渐辐射至互联网、IT、机械制造、文娱、体育等多领域。
中国金主企业最爱买什么
据悉,2016年上半年中国并购交易主要分布于互联网、IT、机械制造、金融、生物技术、医疗健康、文娱、体育等行业。其中以互联网行业为首(占交易总量的15.8%),IT行业排名第二(15%),机械制造业位居第三(9.4%)。不难发现,由于自身科技实力薄弱,中国企业主要向与互联网和高科技有关的企业伸出橄榄枝。这也正是中国企业热衷于收购海外品牌的主要原因。
中国品牌暴买世界品牌,究竟是赚了还是赔了
并购就像联姻找对象,既然是找对象,那么大家都希望找优秀的另一半,这是毋庸置疑的。
众所周知,沃尔沃是欧洲一个拥有近百年历史的高美誉度品牌。如同大部分并购方一样,吉利看中的正是沃尔沃的品牌影响力和技术优势。在2007年世界金融危机期间,吉利察觉到沃尔沃被福特收购后由于缺少自主权,经营每况愈下。据福特2009年财报披露,沃尔沃轿车累计亏损达到6.53亿美元,销量同比下降10.6%,约33.48万辆。在遭受金融风暴重创后,沃尔沃已病入膏肓。恰逢受经济危机影响、急需现金流的福特正准备调整战略,抛售沃尔沃。这给了吉利一个“迎娶”沃尔沃的绝佳机会。几经周折,最终在2010年8月2日,吉利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相关资产(3家工厂和1万多项专利)。
有人说,吉利收购沃尔沃是“穷小子娶了公主”,也有人说这是一场“蛇吞象”式的并购,实则不然,这其实是吉利为实现跨国战略下的一盘大棋。吉利在收购完成前,早就明晰了未来对沃尔沃轿车的战略规划: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正是基于对沃尔沃品牌价值、知识产权尊重的明智之举,在与它“喜结连理”后,吉利不仅买到了沃尔沃的核心技术,还将沃尔沃的品牌价值最大化地予以利用。据此来看,这起并购案可谓是国产品牌收购外国品牌较为成功的案例之一,吉利算是赚到了。
并购实质上是一场博弈,经济实力的较量仅仅是并购的基础,并购结果的成功与否不仅受限于并购企业,还会受到其所在国的环境(政治、经济、市场等)因素影响。既然是一场赌注,那么赌对的人会赢,赌错的人自然就会输。
买的没有卖的精
不得不承认,在市场交易斗智斗勇方面,买的人永远没有卖的精。要知道,除非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没有人会愿意将能赚钱、有前景的企业卖掉的。
曾经揭开移动通讯革命序幕的摩托罗拉之所以被谷歌抛售,绝非任性之举,而是有所考虑、有远见谋略的,因为在抛售时它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面对功能机称霸的智能手机时代,摩托罗拉所拥有的专利技术和产品都已不具备领先市场的竞争力了。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摩托罗拉已经处于日薄西山的境地。精明的谷歌早已洞悉了这一切,所以才将125亿美元买来的东西以20多亿美元就拱手相让,而不明真相的联想却以为捡了个大便宜,实际却成了名副其实的“接盘侠”。联想忽略了智能手机市场更新换代的速度,收购摩托罗拉实际上就是耗巨资买了一堆包袱而已。在此也奉劝各位金主,抓瞎的买卖遍地开花,看准了再买,否则赔了“夫人”又折“银子”,这般买卖可不划算。
并购是把双刃剑,并购国外优秀企业也许是一个快速获得技术、品牌等核心实力的手段,但如果无法有效整合双方的优势,往往会适得其反,成为挫伤企业的利器。比方说,TCL曾试图并购法国汤姆逊的全球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由于企业之间在文化、经营理念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两起并购案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两次失败带给TCL的不仅是法律纠纷,更是直接导致手机销量下跌和企业内部人才流失,可谓得不偿失。
内生产内增值才是长久之计
事实上,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一直备受争议。在咨询公司Interbrand发布的“2015年全球企业品牌价值”排行榜中,美国仍然一家独大,在前10名中占有8席,排行榜三甲为苹果、谷歌和可口可乐。但令人欣喜的是,中国的民族品牌华为再次上榜,且排名升至88位,这表明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自主创新品牌的价值增长迅速。
相比损兵又折银的土豪金主,多年来夯实基础、钻研技术、开发专利产品的国产品牌华为的生长方式更为健康,更受尊敬。如今,华为依靠科技创新内生产内增值竞争力赶超苹果、三星等通讯巨头在国内市场的地位,值得赞许。尤其“挡子弹”事件的神助攻,更是巩固了华为在国际市场的地位,赢得一片赞叹。
“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二流的企业做技术,一流的企业做标准。”华为正是遵循这一逻辑,先在科技创新上发力,创下了数以千计的发明专利。夯实企业发展的技术资本后,华为开始在行业标准制定上发力。深谙竞争之道的华为用不断升级品牌的行动启示我们,企业如果只是通过并购获得专利,就注定无法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来提升企业实力,才有可能跻身一流行列,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纵观近年来的中企海外并购案,其实还是“赚少赔多”,但这并未阻碍并购者的步伐,“并购热”仍在持续发酵。细数中国品牌,赢得自己国际地位的屈指可数。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崛起,德、日、法等国都让自己的本土品牌征服了全世界。见微知著,只有自主品牌不断强大起来才能赢得尊敬。要成为品牌征服者,我们不能单纯地依靠“买买买”,打造具有民族文化基因的特色品牌才是增强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