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权威机构观点综述

2016-12-28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全球化 2016年5期
关键词:评级经济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国际权威机构观点综述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2016年3月以来,国际机构对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和判断。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对世界经济形势的主要观点

(一)“世界经济脱轨风险”正在加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6年3月8日警告称,世界面临不断加剧的“经济脱轨风险”,需要立即采取行动以刺激需求。IMF越来越担心全球经济状况,因为看到了进一步放缓的种种迹象,其很可能继续调降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目前的估计值是3.4%。

IMF第一副总裁利普顿在华盛顿发表讲话时警告,全球经济“显然正处于一个微妙时刻”。世界各地的政策制定者需要采取紧急行动,针对不断放缓的经济增长以及大宗商品和金融市场动荡带来的新威胁作出回应。他对全美商业经济协会表示,现在是坚定支持经济活动,把全球经济置于更稳健基础上的时候。世界经济中“最令人不安”的问题之一是过去一年“全球资本及贸易流动骤减”。全球经济当前所处的情况意味着:如果世界不能采取行动刺激需求,一场新的低迷有可能成为自我实现的现实。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金融市场认为“许多经济体的政策制定者已耗尽弹药,或者失去了动用强大火力的决心”。

(二)全球经济增长将放缓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6年3月9日发布的先行指标显示,未来数月全球经济增长将放缓,虽然中国经济企稳,但多数发达经济体增长疲软。美国、英国、加拿大和俄罗斯经济增长将放缓;德国和巴西经济增长将减速;印度和法国经济将企稳,而之前的先行指标预示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将加快。实际上,OECD发布的主要经济体先行指标没有一个显示经济将加速增长。其中一个鼓舞人心的迹象是,先行指标再度预示中国这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增长将保持稳定。

(三)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概率为30%

摩根士丹利将今后一年内全球经济遭受衰退打击的可能性由20%上调至30%。以Elga Bartsch为首的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在2016年3月14日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尽管他们不相信全球经济会在今年衰退,但是低油价持续冲击以及为刺激经济增长所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使其感到担忧。预计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2016年美国经济增长将从2015年的2.4%放缓至1.7%,2017年美国经济增速为1.6%。考虑到低增长的经济环境,全球经济仍然极易受到冲击。这些冲击因素包括许多金融状况失控的情景,例如美联储、欧洲央行或日本央行以及新兴市场多变的资本流向,尤其是中国。此外,还有中东地区冲突问题引起的地缘政治风险,以及涌向欧洲和土耳其的难民流等。摩根士丹利并不是今年全美第一家发声对全球经济增长表示担忧的银行。2016年2月,以Jonathan Stubbs为首的花旗集团策略师就曾警告称,全球经济可能会陷入“显著且同步性”的衰退当中,并且股市将进入熊市。

(四)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有四个新现象

2016年3月20日,IMF副总裁朱民指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更加联动,使得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远超我们的想象,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在加强,流动性紧张产生的市场波动在不断扩大,全球经济丢失了10%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也严重拉低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经济的实际增长水平比潜在增长水平低1.5%,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实际增长水平则比潜在增长水平低1%。总体来看,发达国家GDP增速每下降1%,就会带动发展中国家下降0.4%;而发展中国家GDP增速每下降1%,也会带动发达国家下降0.2%。

朱民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有四个新现象:其一,贸易增长速度放慢。贸易增长速度通常都是GDP增长速度的一倍,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大概也要超出50%~60%。但2008年—2013年,全球第一次贸易增长速度低于GDP增长速度,这是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为什么贸易会如此急剧地下跌?这是个重大问题,也是世界经济学家正在研究的热点。其二,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流动速度也在急剧下降。国际金融危机以前,全球FDI约占GDP的5%,危机以后的2013年,全球FDI只占全球GDP的2.8%左右。一方面,全球化在加速推进,全球化基本的标志是贸易和投资全球化;但另一方面,现在贸易和投资全球化在下降,贸易流和资本流也在下降,与此同时因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资金流动的速度加大,所以全球的关联度、互动度大大加强。这个两元悖论的实质是,实体意义上的全球化在下降,虚拟意义上的关联度在上升,而虚拟关联度产生了比实体贸易和资本流更大的金融和GDP的冲击。这是今天全球经济金融一个非常重要的两元悖论,也是所有宏观管理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其三,在货币政策方面,各国都面临两难处境,都在实行货币宽松政策,但该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效用正逐渐减小。这不能说是货币政策失效,需要探讨的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否有效。在经济增长疲弱的情况下,总需求不足,还需要继续用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但是只有总需求的政策没有供给方面的政策来做结构改变的话,这个总需求的政策不可持久。其四,一个巨大的困惑表现在劳动生产率方面。今天科技创新层出不穷,但全球的劳动生产率却在下降。全世界的劳动生产率,美国、英国、中国,包括以高科技创新闻名的以色列,在过去三年的劳动力增长率水平为零,这是世界面临的最大悖论。

(五)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但仍然脆弱

IMF总裁拉加德2016年4月5日警告称,世界经济正在继续复苏,但仍然处在脆弱阶段。她在德国法兰克福表示,经济有所增长,我们没有处在危机当中。不太好的消息是,经济复苏仍然过于缓慢、脆弱,复苏持续能力面临的风险也在增大。由于经济增长率“在太长时间内维持在极低水平”,以至于许多人“完全没有感受到”。我们需要警惕,但不必惊慌。经济增长动力有所损失,但若决策者们能直面挑战、共同应对,全球信心提高以及全球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将极为明显。

在2016年1月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IMF将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为3.4%,将2017年增长预期下调为3.6%。并警告称,与2015年10月报告相比,目前预计全球经济活动的提高将更为缓慢。中国经济放缓以及再平衡、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下跌以及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出现的紧张状况,将继续对2016年—2017年经济造成负面影响。拉加德警告称,受到上述影响,过去半年来,全球经济前景已进一步弱化。在美国,强势美元造成经济增长表现平平;在欧元区,投资不足、高失业率以及高负债率抑制了经济增长;日本方面,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率均低于预期。与此同时,中国向更加可持续增长型经济的转型过程已导致经济增长放缓,而巴西与俄罗斯的经济下降幅度超出预期。除此之外,中东地区受到了原油价格下跌的沉重打击。她表示,长期存在的“危机遗产”,即高债务、低通胀率、低投资、劳动生产率低下以及某些国家的高失业率,对发达国家构成风险;新兴经济体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商品期货价格下跌、高企业负债以及起伏不定的资本流动等。

二、对中国经济形势的主要观点

(一)亚洲开发银行预计中国2016年经济增速为6.5%

亚洲开发银行(ADB)2016年3月30日发布的一份年度经济展望称,在亚太地区增长放缓之际,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将位于中国政府所设目标区间的下限,明年的增速还将进一步回落,预计2016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将为6.5%、2017年为6.3%。中国政府在2016年3月初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上为本年设定的增长目标为6.5%~7%,未来五年的平均增速为6.5%,很多经济学家认为,这一增长水平只能通过过度的货币和财政刺激措施来实现。

中国投资活动大幅放缓,尤其是在房地产领域和其它资本密集型产业,这将继续对经济增长造成压力,尽管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及环保相关投资的支出可部分抵消该影响。同时,ADB预计中国消费增长将保持稳健。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将继续应对产能过剩的问题并需要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受中国增长放缓以及主要工业国家复苏乏力的拖累,预计亚洲地区今明两年的增长速度将为5.7%,低于2015年的5.9%。ADB经济学家魏尚进在一份报告中亦称,中国增长放缓以及全球经济复苏不均衡等因素正在抑制亚洲的整体增长。

(二)中国经济再平衡的进展低于预期

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2016年3月31日下调中国的评级展望,由“稳定”调至“负面”,认为中国经济再平衡的进展低于该机构预期;中国政府和企业杠杆率预料将恶化。但标普仍维持中国Aa3的债信评级不变。这是继穆迪3月1日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至“负面”之后,又一评级机构在3月下调中国的评级展望。

标普确认中国长期AA-和短期A-1+的主权信用评级,并对中国的汇款和可兑换性风险评估为AA-评级。预期未来五年中国在经济再平衡方面会取得温和进展、信贷增长将放缓。标普相信未来三年中国经济的年增长率可维持在至少6%,但政府和企业的财务杠杆将恶化,投资占GDP的比率或高于认为可持续的30%~35%的水平,在目前有主权评级的国家中最高。标普调整中国评级展望的原因,还包括改革的步伐和深度可能不足以减轻信贷推动经济增长带来的风险。负面评级展望反映该机构预期中国政府信用度面临的经济和金融风险正逐步上升,这可能导致今年或明年评级下调。标普进一步表示,若中国试图以远高于名义GDP增长率的信贷增速维持经济增长率在6.5%以上的可能性上升,从而使得投资比率高于40%,就可能发生评级下调。上述趋势或将削弱中国经济应对冲击的弹性,限制政府的政策选项,并且增加趋势增长率更大幅度下滑的可能性。标普估计,内地信贷与GDP的比率将由2016年低于165%升至2019年的180%左右。

(三)未来15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达6%

据《环球邮报》日前报道,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加拿大央行方面表示,仍然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加拿大银行高级副行长卡罗琳·威尔金斯2016年4月5日表示,中国经济未来15年仍有潜力保持每年6%的增长,经济规模翻一番多,并且继续保持对加拿大商品的进口。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其所购买的基本金属也约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尽管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也减少,但是其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仍会保持高位,而且会从更高的基础上增长。她认为,中国经济放缓到更加可持续的速度不仅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可取之举。

(四)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不可能引发“硬着陆”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2016年4月6日发布的一份特别报告指出,尽管高企的不良贷款水平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问题,但全球投资者担忧的中国经济放缓问题不太可能导致中国经济硬着陆。目前,惠誉仍维持对中国信贷评级前景的稳定评级,其先前对中国主权评级为A+,但因中国的经济杠杆较高而且还在不断上升,未将中国的评级上调至AA。部分分析人士认为,对于债务不断累积的中国来说,高杠杆率仍然是关注的焦点。惠誉补充说,今年中国的债务水平将会继续上行,但中国仍能平安渡过令投资者惴惴不安的不确定性。从长远来看,结构性改革至关重要。惠誉预期中国2016年和2017年的经济增长率为6%~6.5%,而中国官方2016年的目标经济增长率是6.5%~7%。

事实上,中国2015年8月的人民币贬值震动了全球金融市场,导致资本外流激增,因为市场预期中国政府将通过人民币贬值提振经济。随后,人民币就受到了审查。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政府允许人民币贬值,是为了刺激国内经济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的两年内人民币贬值了6.8%。对此,惠誉则认为,中国有意愿也有方式使人民币兑新的一篮子货币的汇率不出现下滑。分析师指出,人民币大幅度贬值,将会带来风险和代价。人民币贬值对全球经济将是一个重大的负面冲击,这可能促使中国采取相关行动。惠誉进一步指出,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也将破坏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过渡进程。到目前为止,中国正在努力推进从依靠制造提供动力的增长模式,向依靠消费提供动力的增长模式转变。走弱的人民币在增强出口公司获利性的同时,也会拉低家庭的实际收入。中国从早期依赖制造业的经济模式转换到更注重消费的经济模式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人民币大幅贬值会对其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当前靠信贷驱动、投资密集的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相比较上个世纪90年代的国有企业重组伴随着大规模的私有化和大范围的裁员而言,这一次的国企重组可能会更循序渐进。

(五)15年后中国重塑全球经济

英国金融时报2016年4月6日报道称,咨询公司麦肯锡旗下研究机构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年消费额将从2015年的2.5万亿美元上升至2030年的6.7万亿美元,翻一番还多。到2030年,全世界城市地区每一美元的支出中,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贡献12美分。上述报道称,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像西方婴儿潮一代在其年富力强时期那样,重塑全球经济。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将15~59岁年龄段的人口,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该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15~59岁年龄段的人口将从5.21亿增至6.28亿。与相同年龄段的前几代人相比,这一代中国消费者更加富裕,受教育程度更高,更愿意将收入中的更大一部分用作支出。这些消费者现在正达到这样一个收入门槛,在这一阶段,服务方面的支出将迅速增长。麦肯锡认为,中国城市月收入2100美元(约合13614.3元人民币)以上的劳动年龄家庭,所占的比例预计将从2010年的4%升至2030年的54%。这将推高中国城市劳动年龄人口的人均消费从2010年的4800美元(约合31118.4元人民币)升至2030年的1.07万美元(约合69368元人民币)。这与发达经济体当然还有差距。麦肯锡预计,北美劳动年龄人口的人均消费将从2015年的3.9万美元提升至2030年的4.8万美元。但中国的优势在于人多,到2030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增至6.28亿,而北美只有1.91亿。

麦肯锡这份调研报告发现,中国消费者正在变得更愿意花钱。调查显示,在被问及如果你一年多赚10%会怎么花钱的时候,43%受调查的中国消费者选择花掉,远高于北美、西欧和日本;只有13%的中国消费者选择还贷款,而该比例在北美为41%。对于中国中产阶层劳动者来说,在食物上的花费占据了将近一半的支出,7%用于住房和水电杂费。到2030年,30岁以下群体的教育支出,将占到中国整体消费增长的12.5%。仅次于瑞典预计将达到的12.6%,瑞典该年龄群体将把教育放在最优先的位置上。而其他多数主要国家教育支出对消费增长的贡献预计会逊色许多,无论是美国和日本之类的国家(目前两国平均对每个孩子的教育支出是中国的4~5倍),还是尼日利亚和印度(平均对每个孩子的教育支出约为中国的1/7)。

责任编辑:李蕊、徐德顺

·权 威 观 点·

猜你喜欢

评级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分析师最新给予买入评级的公司
拥抱新经济
百度遭投行下调评级
穆迪上调招行两个信用等级
创投概念股评级一览表
《钱经》月度公募基金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