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
2016-12-28
供给侧改革
近日在发改委调研时,李克强总理再次指出,要从“供需两侧发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事实上,从2015年11月起,在中央高层的讲话中,“供给侧改革”就成为一个高频词。如何解读这一经济术语?它的提出,体现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思路的何种变化?
彭元:真正需要的是“去政策性刺激”
去日本、德国、韩国、法国购物,不仅仅是为了买物质,而是购买一种先进文化体验,而这些恰恰是我们这个制造业大国不能供给的东西。
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创造新的需求。土地、资本、普通劳动力是无差别的,但创新是需要社会环境才能有效实现的。只有配套的整体机制的改革,“双创”才不会是无本之木,技术创新、文化创意才能从政治家的口号变成现实。这次供给侧改革是背水一战,已经没有退路了。
其实,供给侧改革真正需要的不是政策性刺激,恰恰是“去政策性刺激”。让权力退出市场,让市场主体归位。
就像当年邓公主导的改革,许多人把广东、浙江的经济成就归功于改革的政策,事实上,真正的功劳,是重新获得了经济自由的人民。邓公的功劳不在于经济成就,而在于把经济的自由还给了人民。
邓沉飞:解决有效需求
从根本上讲,供给侧改革是解决有效需求,是更明晰的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满足需求,创造新需求,核心是推出更能满足需求的好产品,解决的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简政放权、打破区域格局,让现有企业松绑。
不能把供给侧改革和结构性改革停留在概念和理论层面,炒概念救不了企业。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刘春雄:中国不缺供给,缺的是有效供给
供给侧改革一提出来,马上有人说中国要搞供给学派,我不赞同这个观点。我们先谈供给学派,然后再谈供给侧改革。
供给学派与凯恩斯学派。经济学的鼻祖是亚当·斯密,他认为应该让“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后来经济出了问题,就出现了凯恩斯学派。
20世纪70年代出现一种经济现象——滞胀,滞胀有三大现象:经济停滞、失业、通货膨胀。这挑战了所有经济学,因为过去认为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不可能同时存在,这是两种不可能并存的现象。供给学派就是解决滞胀这个经济怪物的。
滞胀,简单地说就是经济下滑,但物价却上升。经济下滑,以前经济学家提出的办法是增加刺激,中国过去也一直是这么干的,比如4万亿政策投资,是典型的凯恩斯主义。凯恩斯的逻辑是创造需求,然后增加供给。
供给学派则提出了一套完全相反的逻辑,即增加供给能够创造需求。供给学派的两个做法:一是减税,二是减少政府干预。减税的逻辑是:减税—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增加消费—刺激经济增长,这个逻辑是成立的,减税能够刺激供给,带动经济发展。里根就是靠这一套解决美国滞胀问题的,因此供给学派一战而胜。
而中国现在并没有滞胀。
中国现在的问题是什么?中国现在的问题是:经济下滑,就业增加,物价下降。也就是说,中国的问题不是滞胀,只滞不胀,不符合供给学派的适用条件。并且中国目前是供给过剩,并不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
所以,中央一提出供给侧改革,马上有人提出中国要实行供给学派的政策,我有点看不懂。当然,也许是我修炼不够,才看不懂。
最近总理又提出供给侧改革与刺激需求并举,如果真是实行供给学派,那不是十八反(中医词汇,即作用相反的两味药)吗?
以下是对中国目前经济现状的几个观点,我很赞成,所以摘抄几条:
第一,需求基本都已归位,再刺激作用不大。次贷危机以来,出口从30%降到负增长,投资从30%降到10%,消费增长从20%降到10%左右,经济增长从14%跌到7%,最惨烈的下跌过去了。即使再刺激,可能也很难有太大的效用,这叫边际效用递减,所以我们要转向。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凯恩斯主义不行了,不能再搞类似4万亿政策。
第二,一方面需求不足,一方面医疗、教育、娱乐等大量需求得不到满足。最有意思的是,“中国制造”满足不了国内需求,中国人到美国买的衬衣是中国制造的,到日本买的马桶盖也是中国制造的,这是有效供给不足。能通过需求去解决这个问题吗?显然不能,那么要靠供给。
第三,我们正处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中,中国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这叫创新驱动,显然靠需求也没办法实现。
第一是说刺激需求不行了,第二是说新的需求没有满足,第三是说新科技创造了新需求。
有些搞传统经济的人对“双创”提出质疑,认为是瞎搞。这是带着工业文明的思维想信息文明的事。
在供给与需求之间,还有一个商业,这个商业才是关键。中国不是供给不足,而是供给与需求结构性不对称。
商业扭曲供给与需求,核心在哪里?自2000年以来,KA在扭曲这个问题,电商还在扭曲这个问题。
供给侧改革,目前比较害怕的是落后产能,因为它们的存在,会加剧商业扭曲。所以,我认为供给侧的改革,不是一视同仁,而是差别对待。
在宏观与微观上,我同意下列几个做法:
一是新科技创造新需求,增加新供给。过去克林顿就是这么做的。
二是发展增值服务业,中国在经济下滑过程中,就业问题不突出,就是服务业立了大功。随着电商对商业中心的挤压,服务业成本并没有上升很快,服务业已经超过GDP的一半,这个领域一定要大鼓励。
随着C端电商份额到顶,B端电商增加,我认为商业扭曲供给与需求的现象会好得多。特别是跨境电商的出现,会带动中国消费品升级。
孙明峰:再一味冲量就是撞墙自杀
凯恩斯的需求侧是通过货币宽松实现消费增长,目前需求侧改革模式已经无法解决经济持续增长问题,导致过剩产能有增无减,如钢铁、煤炭等。
供给侧改革是从生产方即供方角度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来满足市场需求。淘汰过剩产能,加大创新型企业扶持力度。比如奶粉行业,国家通过提高生产技术门槛淘汰80%的奶粉品牌。
目前需求侧改革不会停止脚步,货币适度宽松基调没有变,但货币宽松的结果是消费在国外而不是国内。供给侧改革的提出一定是两个方面同时着力,就像央企整合一样提升竞争力。
整体趋势是去库存,需求端的暗示就是放弃数量要质量,对企业而言就是减少销量考核比重,提高利润指标考核比重,当然这是对于有余粮的企业而言。再一味冲量就是撞墙自杀。
王巧贞:供给侧改革带给企业的机会
越简单,越普世。
二战后的德国一片废墟,然而1950年年初,就开始了经济上的起飞,到今天,德国已经成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而英国、法国这些战胜国反倒经济增长缓慢,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尚不能完全解决国民的基本温饱问题。德国经济的成功,转折点就在于艾哈德在马克与美元挂钩后,马上取消了市场管制。市场经济的大手,成为德国经济的唯一指挥棒。
目前中国经济的弊端正在于大量无效供给。供给侧出了问题,不该生产的东西生产得太多,而消费者需求的东西缺乏供给,供给与需求发生了扭曲。而这种扭曲,一定程度上是政府造成的,一方面,从优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大幅收税去扶持竞争力低下的企业,客观上造成劣币驱逐良币;另一方面,税负过重,导致本来具有活力的企业创新能力降低。
本届政府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不得不正视现实,断臂求生。关键在于,政府到底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实现供给侧改革,如何把握改革的方法及步骤。快则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慢则难以推动中国经济快速提振。而富有远见的企业家,自然知道如何去适应市场。
编辑:
王 玉 spellingqi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