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处理圆齿野鸦椿绿化大苗生物量空间分布

2016-12-28赖标祯

绿色科技 2016年19期
关键词:大苗修枝枝叶

赖标祯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桃源国有林场,福建 三明 366101)

不同处理圆齿野鸦椿绿化大苗生物量空间分布

赖标祯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桃源国有林场,福建 三明 366101)

通过试验分析了山地培育圆齿野鸦椿绿化大苗过程中,切根、施基肥、修枝与不同移栽密度等技术措施对移栽保存率、林分生长状况、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切根处理有利于侧须根形成,细根较密集分布在50 cm×30 cm土体范围内;施基肥处理可以促进树冠形成;修枝可以提高枝下高,枝叶分布层抬高。切根、施基肥、修枝措施对圆齿野鸦椿绿化大苗有积极作用,提高了生物量,枝叶生物量空间分布趋于合理,移栽密度以1.5 m×1.5 m为宜。经过4年可以培育出合格或基本合格的绿化大苗。

圆齿野鸦椿;绿化大苗;切根;施肥;修枝;生物量;空间分布

1 引言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园林绿化工作。园林绿化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重要的能量和物质结构转换功能,体现着经济和生态、社会效益的融合。包括在城市及居民区的四旁绿化、重要生态区位第一重山造林、景区内部及周边建设、水土流失区和工程侵蚀地生态修复等,无论是客观需要,还是主观愿望都要求能够快速成林,短期呈景的效果,推动了绿化大苗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并趋于多样化、规模化和乡土化。圆齿野鸦椿(EuscaphiskonishiiHayata)属省沽油科(Staphyleaceae)野鸦椿属(Euscaphis)木本植物。在闽西北山坡、山谷、林中或灌丛零星分布[1],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多用途树种[2]。其花、果、根均有药用价值,可祛风寒,除湿、行气、活血止痛[3]。圆齿野鸦椿在福建四季常绿,树形优美,新叶由淡黄色转淡绿色至深绿色,小枝及芽红紫色,蓇葖果实成熟后,果荚开裂,果皮反卷,露出深红色内果皮,黑色发亮的种子粘挂在内果皮上,尤如满树红花上点缀着颗颗黑珍珠,可延续到次年1月,有的甚至可至3月上旬[4],元旦、春节多可以观赏到火红的景象,鲜艳动人,且经久不落,观赏期长。圆齿野鸦椿已经成为我国极具潜力和应用前景的观赏树种,市场上对圆齿野鸦椿绿化大苗需求量极大。培育圆齿野鸦椿绿化大苗不仅能够丰富本地景观树种,而且可以提升园林绿化的质量,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关圆齿野鸦椿的研究,过去更多集中在药用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5~8]。由于圆齿野鸦椿种子具坚硬种皮,发芽率较低,影响其开发。近几年,开始关注破除休眠技术、催芽技术、播种育苗、扦插育苗,组培以及栽培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突破[9~14],但对圆齿野鸦椿绿化大苗培育技术的试验研究,迄今尚未见过专门报道。为此,笔者在福建省大田县丘陵山地开展了小苗移栽培育绿化大苗的试验研究,选择不同处理进行系列对比试验,试图总结圆齿野鸦椿绿化大苗培育关键技术,为圆齿野鸦椿绿化大苗的产业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2 试验区基本情况

试验区位于大田桃源国有林场。大田县位于福建省中南部,属于武夷山东南侧延伸支脉,地处东经116°47′~117°35′,北纬26°8′~26°39′。试验区属中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水热条件优势。全年平均气温18.4 ℃,极端最高气温38.5~39.2 ℃,极端最低气温-10.9 ℃。全年日照时数1761.1 h。无霜期227~229 d,全年平均雾日36 d,年降雨量1600~2000 mm,最高降雨2287.5 mm,最少降雨1310.1 mm,年降水雨天数130~150 d,主要集中于5~6月份,1月份降雨最少。在7~8月份也会受到热带风暴的影响。区内土壤主要为山地红壤,有典型的中亚热带强烈富铝化作用的地带性特征,土层深厚,呈酸性反应。有机质较丰富,物理性状良好,水肥和水湿条件较好。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种类丰富,林木繁多。试验地设在大田桃源国有林场110林班16大班4小班,面积9.2 hm2。缓坡,东南坡,林地属较肥沃Ⅱ类地。林地前茬为果园,配有自动喷灌系统。主要植被有:油茶、檵木、苦竹、乌饭、老鼠刺、香槟杜鹃、芒萁骨、五节芒等。

3 试验方法

2013年采用本地采集的圆齿野鸦椿种子,培育的1年生实生苗,平均苗高5 cm,平均地径0.5 cm,进行山地培育圆齿野鸦椿绿化大苗试验。林地经清杂后,不炼山,块状整地,穴规格40 cm×30 cm×30 cm。试验设6个处理。①切根处理(代号Q处理)。1年生小苗起苗后,用修枝剪,剪除10 cm以上根系部分(包括垂直和水平两方向),株行距1 m×1 m,不施基肥,不修枝; ②施基肥处理(代号S处理)。挖穴后,种植前,每穴施钙镁磷肥250 g,回表土,搅拌均匀,株行距1 m×1 m,不切根,不修枝;③修枝处理(代号X处理)。栽植后,每年8月进行一次修枝,修枝高度控制在全高的1/3以内,株行距1 m×1 m,不切根,不施基肥;④密度处理Ⅰ(代号MⅠ处理)。株行距1 m×1.5 m,不切根,不修枝,不施基肥;⑤密度处理Ⅱ(代号MⅡ处理)。株行距1.5 m×1.5 m,不切根,不修枝,不施基肥;⑥对照处理(CK处理)。株行距1 m×1 m,不切根,不修枝,不施基肥。

以上每一标准地均采用矩形设置,大小规格以每一标准地内圆齿野鸦椿种植株数在30株或以上为度,同一等高水平带均设有1对照,作为公共对照。每一处理均3次重复以上。采用简单对比试验设计进行统计与分析。

2015年底进行保存率、苗高、地径、冠长、冠幅等测定。每一标准地根据平均苗高、平均地径(误差控制在5%范围内)选择1株标准株,在根茎处截断后,完整取出根系,测定侧根径>2 mm的侧根数,主根长。现场进行叶、枝(包括茎、芽,下同)和根系鲜重的称重,取一定量叶、枝、根带回实验室,在80 ℃烘干箱中进行烘干,至恒重,计算出含水率,以此换算各部分生物量。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处理圆齿野鸦椿移栽保存状况

绿化大苗培育中提高小苗移栽保存率是关键环节和重要基础。表1是不同处理绿化大苗生长状况测定结果。从表1中可知,不同处理圆齿野鸦椿保存率高低存在差别。Q处理、S处理与保存率分别达到91.7%和88.9%,比CK处理移栽保存率分别提高13.8%和10.3%,其他处理间保存率大致相同,表明切根处理和施基肥处理圆齿野鸦椿移栽保存率较高,说明切根和施基肥能够提高圆齿野鸦椿保存率。根系是苗木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的重要器官,只有保证根系持续生长,才能维持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苗木根系自由舒展分布,对于苗木根系恢复和再生长至关重要,根系空间分布及其活力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吸收水分和养分的数量[16]。移栽过程中机械损伤、过长根系容易造成根系窝根、扭曲和转折,都会影响移栽成活;从另一角度分析,合理切根能够抑制根尖极性生长,解除顶端生长优势使得切断面营养物质和生根促进素的局部积累,增加了潜在根毛组织的分化和形成,增加了侧根数量。因为多数苗木只有细根韧皮部的薄壁组织能较快地分化出新根[17]。

表1 不同处理圆齿野鸦椿绿化大苗生长状况(4年生)

4.2 不同处理绿化大苗生长状况

从表1中可知,不同经营措施下培育的绿化大苗生长状况存在较大差异。从切根处理(Q处理)与CK处理比,切根后的4年生绿化大苗地上部分平均胸径、平均冠幅分别增加35.5%和15.4%,平均苗高、平均冠长相同,苗木生长茁壮,树冠丰满;地下部分Q处理主根长比CK处理降低25.7%,根幅减少16.8%,但侧根数量(根径>2 mm)增加34.4%,细根密集分布在50 cm(水平幅度)×30 cm(垂直深度)范围内,约占75.0%。表明经过切根处理的绿化大苗,主根生长受到抑制,促进侧须根的萌发,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能力得到加强,且细根较密集分布在50 cm×30 cm范围内。再移栽绿化造林时,能够降低带土球的大小,减少绿化造林成本,提高绿化大苗移栽成活率。

施基肥处理与CK处理比,S处理4年生绿化大苗地上部分平均胸径、平均苗高、平均冠长分别比CK处理增加22.6%、9.5%和3.1%,平均冠幅相同、绿化大苗质量优于CK处理;地下部分S处理平均主根长比CK处理增长7.3%,根幅增长29.6%,根系空间分布较CK处理扩展,侧根数减少8.4%,表明施基肥促进了绿化大苗生长。绿化大苗培育过程中,在光、热、水、肥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施基肥既能够补充山地土壤肥力,尤其是磷肥。南方山地红壤,土壤肥力相对较低,特别是普遍缺磷,施基肥有利于绿化大苗生长,而且施用磷肥可以提高氮素的有效性和利用率。值得提出的是,采用S处理,促进了根系生长,根系空间分布范围及细根密集分布空间向外、向深扩展,增加了再移栽绿化造林的难度,可能影响绿化造林成活率,建议在适当的时间,进行断根处理,人为控制根系分布范围,促发侧须根,为高质量完成绿化造林打下良好基础。

从修枝处理与CK处理分析,采取修枝处理平均地径、平均苗高、平均冠长分别比CK处理增加12.9%、28.6%和9.4%,平均冠幅也是1.3 m。但X处理枝下高达到1.9 m。作为道路绿化树种一般要求枝下高达到2 m以上,自然生长的圆齿野鸦椿枝下高较低,如果不及时修枝,枝下高较低,树冠分布层相对低下,分枝粗壮,干枝同时消耗养分,不利于主干培养叶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通过修枝,树冠形状(冠长与冠幅之比)为2.69,而CK处理为2.46,树冠显得规整又浓密,提高了集群美感,更具观赏价值。

MⅠ处理、MⅡ处理和CK处理是不同等级密度试验。从表1中可知:3种不同密度等级主要生长因子间存在差异。平均地径为MⅡ处理>MⅠ处理>CK处理,株行距越大,平均地径越大;平均树高则为CK处理> MⅠ处理>MⅡ处理,与胸径相反,株行距越小,平均树高越高,适当密植有利于主干高度的培养,抑制分枝;平均冠幅和平均冠长与平均胸径规律相同,株行距较大,对树冠发育有利。作为绿化大苗与一般用材林培育不同,要求树形优美,生长健壮,高度0.5 m以上,地径或胸径2.5 cm以上,定植后能尽快成景。为此,保证树冠正常、树冠规整是基本要求。换言之树冠要尽量满足绿化大苗在培育过程中不受或少受约束。因为在树冠接近或已经交接,冠幅生长将受到严重抑制。笔者认为培育圆齿野鸦椿绿化大苗,以MⅡ处理,即株行距1.5 m×1.5 m较为合适。

4.3 不同处理绿化大苗生物量及其分配

表2是不同处理绿化大苗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的测定结果(4年生)。以平均木选择的标准株的生物量分析,切根处理总生物量6.55 kg/株,地上部分生物量5.48 kg/株,其中枝叶生物量占地上部分生物量的42.3%,无论是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枝叶生物量均高于对照,分别增加37.99%、41.6%和49.7%;施基肥处理总生物量6.37kg/株,地上部分生物量5.06 kg/株,其中枝叶生物量占地上部分生物量的41.1%,无论是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枝叶生物量均高于对照,分别增加34.1%、30.7%和34.2%;修枝处理总生物量5.64 kg/株,地上部分生物量54.57 kg/株,其中枝叶生物量占地上部分生物量的40.3%,无论是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枝叶生物量均高于对照,分别增加18.7%、18.1%和18.7%;不同密度等级处理中MⅡ处理总生物量6.22 kg/株,地上部分生物量5.11 kg/株,其中枝叶生物量占地上部分生物量的39.9%,MⅠ处理也比CK处理高,但小于MⅡ处理。对枝叶生物量方差分析(表3)。

表2 不同处理圆齿野鸦椿生物量及其分配(4年生) kg/株

表3 不同处理枝叶生物量方差分析

由表3可知,切根处理与CK处理枝叶生物量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施基肥处理与CK处理枝叶生物量间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修枝处理与CK处理枝叶生物量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但修枝处理枝叶生物量比CK处理增加5%,且枝叶生物量空间分布相对较高,更适合作为公共场所的观赏绿化树种;不同密度等级枝叶生物量间差异MⅡ与CK差异达到显著水平,MⅡ与CK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但存在一定差异,MⅡ处理枝叶生物量最大。

5 结论

(1)圆齿野鸦椿是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培育绿化大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宽广的市场,利用山地培育圆齿野鸦椿是一条节约型,而且可行的途径。

(2)不同经营措施培育圆齿野鸦椿绿化大苗生物量空间分布存在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切根处理有利于侧须根形成,细根较密集分布在50 cm×30 cm土体范围内;施基肥处理可以促进树冠形成;修枝可以提高枝下高,枝叶分布层抬高,4年生时枝下高可达到1.9 m;适宜的移栽密度能够保证树冠正常生长发育,以株行距1.5 m×1.5 m比较适宜。切根、施基肥、修枝和调控适宜密度是山地培育圆齿野鸦椿绿化大苗的技术关键,集成使用圆齿野鸦椿培育技术,能够培育出高质量、达标、更具观赏价值的绿化大苗。

(3)切根、施基肥、修枝、密度调控可以提高圆齿野鸦椿的生物量。试验结果表明:切根处理与CK处理比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枝叶生物量均高于对照,分别增加37.9%、41.6%和49.7%;施基肥处理与CK处理比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枝叶生物量均高于对照,分别增加34.1%、30.7%和34.2%;修枝处理与CK处理比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枝叶生物量均高于对照,分别增加18.7%、18.1%和18.7%;对枝叶生物量方差分析:切根处理与CK处理间,施基肥处理与CK处理间, MⅡ处理与CK间枝叶生物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其他处理与CK处理枝叶生物量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1]黄克福.树木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许方宏,张倩媚,王 俊,等.圆齿野鸦椿Euscaphis konishii的生态生物学特性[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1):306~309.

[3]宋纬文.三明畲药彩色图谱[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4]周晓明.优良绿化树种野鸦椿栽培技术[J].绿色科技,2012(4):145~146.

[5]罗海羽,姚 默,申万祥,等.野鸦椿属药学研究概况[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462~8463.

[6]葛玉珍.野鸦椿资源及其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4,23(5):23~25.

[7]董 玫,广田满.野鸦椿的植物化学成分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2,14(4):34~37.

[8]李先辉,李春艳,贾 薇,等.野鸦椿提取物抗炎镇痛效应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8):2041~2042.

[9]刘义梅.珍贵绿化树种:野鸦椿育苗技术[J].中国花卉盆景,2003(11):23.

收稿日期:2016-09-22 作者简介:崔爱萍(1965—),女,副教授,主要从事“植物与植物生理”和“观赏树木”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0]梁文英.圆齿野鸦椿播种育苗技术[J].福建林学院学报,2010,20(1):73~76.

[11]欧 斌,李远章.圆齿野鸦椿种子预处理和苗木生长规律及育苗技术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2006(3):16~18.

[12]覃嘉佳,龙云英.圆齿野鸦椿扦插繁殖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07,21(3):71~73.

[13]李玉平,邹双全,何碧珠.圆齿野鸦椿种子外植体的快繁体系[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9(5):480~483.

[14]曾还球.不同基肥对圆齿野鸦椿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其培育技术[J].绿色科技,2015(6):23~25.

[15]戴 冕.烟根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烟草,1982(1):43~49.

[16]寇纪烈.保鲜简处理针叶树苗术可提高造林成活率[J].林业科技通讯,1993(8):18~20.

2016-06-22 作者简介:赖标祯(1976—),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管理工作。

Q949.754.7

A

1674-9944(2016)19-0013-04

猜你喜欢

大苗修枝枝叶
晚风
不同修枝强度对红皮云杉生长的影响
枝叶
母亲“送礼”
谈谈修枝对林内小气候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苹果树大苗移栽要“十改”
盆景树
修枝对杨树人工林生长量的影响
诗情画意
爱是世间始终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