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时代的建筑设计方法改革研究
2016-12-27张婷
张婷
【摘要】建筑设计源于建筑师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而这种感知扎根于人对于世界的哲学思考,这也是朴素辩证法的一个重要逻辑,通过对国画意境的研究,分析其对于空间营造的影响,可以打破传统的艺术学科的狭隘界限,为建筑的空间创作提供全新的思路。
【关键词】国画意境;文化;建筑创作
一、国画意境的艺术创作逻辑
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中艺术家的内心创造,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解读,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可见,文章在论述造型与结构之外,更强调作品要气韵生动,因此在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下,所衍生出的艺术创作逻辑,对于国画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达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天人合一
由于同时受到道家、儒家及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人们对于神秘世界产生了特有的理解方式,面对轮廓模糊的自然环境,有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思辨。因此国画作品更侧重“人”在自然之下的体悟,“人”、“天”“地”合一的审美境界也由此成为了中国画的灵魂。
2.情景交融
王夫之认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有景,景中情。”可见,艺术家已将“景”借作自己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而情也以一种客观化的存在而出现,通过把握“情”“景”之间的关系,将有限寓于无限,才能出现移情于景,借景抒情,“情”与“景”之融合。
3.虚实相生
由于艺术家表达情感的复杂性与所描绘客观事物的局限性是相矛盾的,因而对于“有、无”的思考,便为意境的创造提供了最为主要的思想来源,通过艺术家对事物的选取、画面的经营,将其与艺术相联系,以实求虚、虚实相生。正如《画筌》所云,“空本難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可见笪重光对于“虚实”在艺术层面的思考已进入相当的成熟阶段。
二、国画意境与建筑创作的关系
中国强调艺术创作的同源性,强调“诗”、“书”、“画”等艺术创作具有内在统一的联系,而在古代建筑在营建之时,国画的审美原则也的确对其产生着影响,可见,古代建筑与其他艺术门类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如《历代名画记》中记载,“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文中便将“经营”视作艺术创作的重中之重,而“经营”一词不仅出现在画论中,《书·召诰》也提到,“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其“经营”又有建筑、筹划营造之意,可得知古人对于建筑与绘画二者的认知上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
宋代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所云,“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便是建筑与山、水等元素共同构建出的艺术情境,意境才由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明末计成所著《园冶》“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以“因”进行空间的改造与加工,通过“借”加强空间内外之间的联系,以“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而求其得体合宜,塑造空间之意境。可见,艺术家对自然与个人情感意蕴的表达上,具有同构性,通过艺术家对现实的理解与感悟,运用国画的艺术创作逻辑,进行自然的提炼与创造,才能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因此,在中国的传统建筑创作中,将建筑“经营”至“山水”之中,营造独特的空间感受,达到人与自然万物的统一,这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也是艺术家与建筑师有意识追求的目标。
三、国画意境论对于建筑创作的启示与思考
国画的意境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象征,是艺术家个人经“外师造化”所获得的艺术感受的综合体验与感悟,它体现了创作主体与客体、世界与自我之间的认知关系,通过情、意相合,将“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溢于水”,最终使观者体察到“象外之象”、“画”外之景,而在人对空间认同的原因层面,究其结果也是观者对于文化上的共鸣所产生。
何静堂先生曾提出建筑创作需要坚持“三观两性”,并将建筑创作的地域、文化性方面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而在以空间分析等为基础进行的建筑设计而言,创造空间的文化性,也可从构建“意境”进行空间的创作为思路。因此,建筑便不再是强加于环境与空间中所谓“文化符号”,而是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重新确立。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与环境融为一体的美的归回,通过以借鉴国画进行建筑创作的平行性思考,挖掘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也可为当下建筑创作提供一个新的范式。
以成都兰溪庭为例,其位于非建筑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内,因此便要着重于对建筑文化上的思考,在考虑对建筑屋顶进行传统隐喻之外,建筑师通过写意的方式,表达了传统的中国文化特征,通过提取中国国画“山水-自然”这一意向,进行语言的转译,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空间情境,并运用数字化技术,将建筑的墙体“流动”起来,由此产生了建筑“实”到“虚”的变化,从而将国画山水的“意境”得以凝固,使其既不脱离建筑的基本语言与构成方式,又赋予建筑情感化的表达,创造出独有的空间张力与文化特质,使得建筑的文化内涵与视觉形象相得益彰,让国画意境在建筑空间中得到有效的展现。
在对“意境”的文化与精神回归中,体现出了建筑师对于中国文化情感的敬意,可见,建筑师需要通过对于人文思想、空间的组织序列、空间的构成等要素的把握,以中国文化的角度去衡量与构建空间,创造空间的独特趣味,综合构建出空间的意境美,这不仅体现在“情”“景”对话后的交融性,也是中国朴素辩证观念在空间上的体现。
结语:
空间创作不仅要在造型和色彩感受进行一般意义上的空间描述,更重要的是将建筑看作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这需要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将文化进行整合与提取,将文化信息进行有效传递,才可使空间不再是无本之木,有其生长的根本依据。因此以中国文化的角度去衡量与构建空间,创造空间的独特趣味,形成“诗传画外意,贵在画中态”的独有美感,来把握一种“艺术的真实”,进而进行建筑的评价,可以对我国文化继承与建筑创作进行一种新的思考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单琳琳,刘松茯.日本现代建筑创作中的民族性研究[J].建筑学报,2014.7
[2]樊维艳.中国哲学视野下的中国画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1.4
[3]马帆.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对现代建筑意境表达的借鉴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0.9.8
[4]王树人.意境论[J].山东:文史哲,19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