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一扫黄,整个互联网都兴奋起来
2016-12-27单仁平
单仁平
北京警方25日宣布,警方于2天前对涉嫌存在卖淫嫖娼违法犯罪活动的多个场所进行查处,包括保利俱乐部、蓝黛俱乐部、丽海名媛俱乐部等,查获涉案嫌疑人数百人。其中位于东城区的保利俱乐部最受关注,有媒体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该俱乐部是长江商学院的据点,也是互联网投资人的据点,互联网公司CEO有一半去过该俱乐部。
随后互联网上流传出一个“被查处人员名单”,但该名单上全是英文名,因此被在网上对号入座,一时间很多互联网名人都成了怀疑对象。从26日中午开始,一批网络名人开始晒自己圣诞节的行踪,传递自己“没事”的信息。有些人就是晒自己怎么过的圣诞节,只字未提保利俱乐部,也有的人很生气地驳斥指向自己的谣。这么多名人同时晒自己的家长里短,这在互联网上难得一见。
由于名单本身就可能是编的,而有些被指可能“出事”的人又没名没姓,只有特征和标签,如“某提了名字就会满大街都知道的女屌丝网红”“中关村某互联网金融公司高管”“某社交APP运营”等,搞得有点名的人就好像沾了腥。以至于到26日晚上,有人指“张某某还没有消息”,网上还热传一个段子,说“本人微信圈里有237位长江商学院和互联网界CEO,其中尚有148位从前天至今未刷新朋友圈”。
不能不说,这有点像闹剧了,而这样的混乱又大概是网上相当多人津津乐道的。警方扫黄多数情况下在舆论场上有政治正确性,但是公众对扫黄很关心,未必是出于对它们政治正确的认同,而就是忍不住地感兴趣。
雷洋案风波是个特例,通常情况下,人们更关心扫黄抓了谁,让谁又栽了,以及被查处的场所什么样,有多贵,“女服务员”有多年轻漂亮等等。
保利俱乐部这样的豪华场所被查处,老百姓一点都不心疼。如果有谁被抓,大家更会看热闹,将他们作为嘲讽对象。在现实社会条件下,嫖娼不是重罪,有些甚至罚点钱就放了,但如果信息泄露到媒体上,对涉案人差不多就是“灭顶之灾”。
在过去,犯了这方面的错误组织上尚可能批评教育,改了就好。但互联网时代可没这么好说话,这种事上网一曝光,一个人基本就“完了”。有互联网参与的游戏规则就是这样,网民们作为个体常常挺喜欢“窥私”的,但大家又有道德上的集体正义与威严。互联网上对人格设定的标准既是最宽松的,又是最严厉的,关键看你处在哪个具体位置,和舆论大潮有什么样的相对关系。
有调查说,在过去很多年里,中国男性以各种方式有过“涉黄”经历的比例相当高,但“出事”的人极为有限。出事的人都被看成“傻帽”,既不被同情,也说不上大家对他们的真实鄙视有多深,但总之他们就是栽了很大很大的跟头。
由此可以得出一些分析,卖淫嫖娼不仅在中国不合法,在社会意识中也依然是蝇营狗苟的东西,而并非真的被看成正当需求。它见不得光,无论什么人“涉黄”,都有来自不同角度的风险。
有人批评警察热衷“扫黄”,其实舆论场更加热衷“看黄”和“聊黄”,社会的各种机制对“黄”的反应通常都是最快的。有人说“黄”比“赌”和“毒”的危害小一些,但是客观上全社会就总是盯着“黄”。中国如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也在它们的环境中有自己的这种表现。
所以每个人还是多一点敬畏,离危险线远一点吧。如果以侥幸心理去沾“黄”,一旦出事,就是难以承受之重。▲
(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