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帮助孩子走出“伙伴危机”

2016-12-27

青春期健康 2016年24期
关键词:小玲伙伴小朋友

■ 文 凯 宾

如何帮助孩子走出“伙伴危机”

■ 文 凯 宾

菲律宾大学临床儿童心理学家马·劳迪斯卡兰丹也指出:“一个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没有进过大学的孩子具有更大缺陷。”但不少家长却不懂得这个道理。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不玩是长不大的。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主动给孩子创造机会与伙伴玩耍的家长只有37.9%,经常一个人玩的孩子达46.7%,14.8%的孩子“没有知心朋友”,17.6%的孩子“常常感到孤独”。孩子没有玩伴,会失去很多对社会规则的学习机会,体验不到交际的快乐,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帮助这些孩子走出“伙伴危机”已刻不容缓。

孩子篇 被束缚的生活难以忍受

小明(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去年暑假,妈妈被单位派到外地学习两个月,爸爸在一家公司做部门经理,上班很忙。我就没人管了。爸爸给了我500元钱,让我自己买早餐和午餐。因为担心我在外面玩疯了,爸爸严格要求我:必须待在家里。我答应了,条件是爸爸周末要带我去海洋馆。

我严格按照爸爸的要求做了,天天一个人待在家里,可父亲答应我的要求却一直没兑现。说实话,我很想出去玩,因为天天待在家里太难受了,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但我不敢出去,怕爸爸生气。后来,我看小区里有户人家养了一条狗,那条狗特别好玩,我就想,要是我也有条狗陪我玩就好了。可当我跟爸爸提出这个要求,说我一个人在家好无聊,想买一条狗时,他不仅没答应我,还嘲笑我:“小孩子哪懂什么是无聊! ”

我决定自己买狗。一连两个星期,我把早餐中餐都改成了方便面,省下钱托我那位养狗的邻居给我买了一条小狗。自从有了那条小狗,我一个人待在家里时就感觉好多了。小狗很听我的话,会陪我玩,我们还能一起做有趣的游戏,比如我把一个东西扔出去,它就会跑过去叼回来,好玩极了。

小刚(13岁,初一学生)

父母都是乡镇干部,长期在乡下工作,很少有时间管我。我跟已经退休的爷爷奶奶生活在市里。或许因为有代沟吧,过去我觉得什么都懂的爷爷奶奶,在我上了初中后说话越来越让我反感,我们之间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在家里,我找不到人沟通,越来越不愿说话。我的学习成绩不太好,父母偶尔回家,不是对我一顿臭骂,就是对我说些鄙视的话。刚上初一的时候,我迷上了网上聊天,在那里,我可以把自己的委屈和不满向网友倾诉,但我的学习成绩却越来越糟。

去年年底的一天,为了一点小事,爸爸在电话里对我又是一顿臭骂,我觉得父母对我还没有我那些网友好,便从家中拿了1000多元钱,乘火车去了外地,并找到了一位网友。我们一起在网吧玩,一起吃饭,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但后来我才知道,我的出走给家里带来了大麻烦。一家人找遍了当地所有我可能去的地方,后来还是叔叔找到了我,他是从我同学那儿得到了我的QQ号码,并装成一个16岁女孩和我聊天,找出了我所在的具体位置。如今,我又回到了从前的生活,虽然父母对我比过去友善了很多,但我仍时常感到不快乐,觉得自己一直生活在束缚中。

学校篇 四大因素导致“伙伴危机”

李玲(小学副校长):“伙伴危机”在小学生中已越来越普遍,分析起来,我觉得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独生子女、楼房布局“困”住了孩子

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城市居民独门独户率已达53.99%,因为种种原因,邻里不相往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楼房布局也影响了孩子寻找小伙伴,好多孩子一进家门就不再出来。加之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一家就一个孩子,没有同龄玩伴。

家长过度保护

现在有不少父母,对孩子的什么事都要管,担心孩子结交不良伙伴,担心孩子在外面玩会出危险,对孩子的交友“严格把关”,不许跟这个孩子玩,不许跟那个孩子玩,以至于孩子举目无“友”,甚至一放假就把孩子“关”在家里,这种过度保护往往使孩子沮丧乃至影响孩子间的交往,从而产生孤独感。

小勇是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因为严重厌学,父母不得不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在咨询室,小勇告诉心理咨询师,他在学校没有朋友,有心事不知道跟谁说,加之学习成绩急速下滑,他的精神快要崩溃了。其实,小勇原来是个学习成绩不错的孩子,是父母的过度保护导致了他今天的状况。为了让小勇学业有成,父母替他设计好了一切,包括小勇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父母也通通“包揽”。这让小勇失去了结交伙伴的机会,以至于他在学校没一个朋友。

其实,对孩子的一切事情包办代替,无意中就压缩了孩子的成长空间,会造成孩子独立交往能力差,社会化程度不足。因为没有伙伴,遇到挫折孩子就无法释放内心的压力,长期的心理积压会进一步导致孩子厌学。

“人机关系”导致孩子与同龄人交往减少

如今,“电脑热”持续升温,孩子当然是这一热潮中最活跃的群体。一些孩子已成了名副其实的“电脑迷”,“人机关系”很好,却不愿与周围人交往,从不参加班集体活动,整天沉湎网上聊天,他们的集体意识和交往能力在虚拟世界的挤压中已渐渐丧失。

家长过度限制

中国有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深明此理的家长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跟学习好、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交朋友。有些家长怕孩子受到伤害或不良影响,干脆阻止孩子和别人交往。一名小学六年级女生,因学习成绩下滑,父母便认为女儿“交友不当”,处处阻止女儿与朋友交往,甚至专门找到学校,向老师了解女儿在学校的交友情况,要求女儿不能和班里“成绩差”的孩子交往,只能和学习成绩前10名的同学玩。女儿在日记里写道:“我在班上不敢和好朋友过度亲密,放学回家也不敢和他们一起走,害怕被父母看到。成绩好的同学又不屑和我玩,现在我交友就像做地下工作,我觉得越来越孤独。”

家长篇 交友和读书同样重要

吴先生(公务员,女儿已读大学)

其实,交际是少年儿童的基本需要。孩子只有与环境相互作用才能得到发展。其中,与人交往是重要一环。女儿小玲性格有些内向,上小学期间一直是班干部。但进人初中后,环境的变化让她突然陷入了“伙伴危机”。

原来,小玲自以为学习成绩好,上初中后仍能当上班干部,可她的那所初中是一所热门学校,人才济济,班干部也不再由老师提名,而要通过竞选。在竞选中,小玲因性格原因落选了。原本善良、纯真的小玲产生了嫉妒心理:她恨当选的班干部,怨不选她的同学,对待同学十分冷漠……渐渐地,小玲感觉到自己在班里很“孤单”,并陷入了痛苦之中,学习也受到了影响。

我们很快发现了女儿的情绪变化,了解到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并投入了帮女儿走出“伙伴危机”的工作。首先,我们开始关心学校举办的一些集体活动,总是鼓励女儿参加,教育女儿关心班集体和同学。小玲是个听话的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做了以后,发现同学们对她的态度有了变化:一个由班长领导的“学友之家活动小组”主动接纳了她。我们趁机要求,把“学友小组”活动的地点常设在我们家,并把家里的电脑、DVD、影碟、冰箱、书架全部向同学们开放,因为有我们的大力支持,小玲参加的这个“学友小组”的活动十分成功,其他几个小组都十分羡慕,小玲在同学中的形象也大为改观。一个过去对小玲最不友好的女孩主动给她打电话,要到我们家“享受”一次。小玲热情欢迎,并牵头组织了几次“学友小组联谊活动”。结果,通过这种联谊活动,一个学期下来,小玲不仅在家里先后接待了全班同学,而且与班里绝大多数同学处好了关系。

如今,小玲已读大学,提起自己人生中的这段经历,她对我们十分感激,说:“要不是你们及时采取对策。在嫉妒和冷漠中,我的一生可能就毁了。”

专家篇 带孩子走出“伙伴危机”的具体办法

你是否见过这样的孩子:他是班里最乖的孩子,却不擅长与同学交往。很多家长认为,这是好孩子的表现。其实,社交能力是人类必备的本领。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豪沃德·加德勒把“人际关系”的技能列为8岁孩子的基本智商之一。菲律宾大学临床儿童心理学家马·劳迪斯卡兰丹也指出:“一个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没有进过大学的孩子具有更大缺陷。”但不少家长却不懂得这个道理。

据研究表明:儿童同伴交往分为受欢迎型儿童、被拒绝型儿童和被忽视型儿童。受欢迎型儿童情绪稳定、不激烈,活动的强度和速度适中,既不过分爱动,也不过分安静,反应快,敏捷、接受新事物快,适应性强,与人交往灵活,坚持性强、注意力不易分散;被拒绝型儿童的特点为情绪不稳定、爱冲动,其活动的强度大、速度较快,特别好动,感知他人方面反应性程度较低,较外向,适应性一般。注意力易分散,坚持性差;被忽视型儿童不爱动,反应较迟缓。那么,家长该如何做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呢?下面是专家的几点建议:

从基础开始

儿童心理学家勒纳·屠阿说:“我们应该从最普通的基础开始,教孩子说‘你好’‘请’‘谢谢’,以及回应的话。”

孩子常模仿他们看到的社交习惯和方式。其中,他们最易学到的是家长在家里接待来访者的习惯和方式。如果家长能十分友好地接待客人,孩子就能够从家长的行为中学习到有益的东西。

学会正确地谈话

孩子受益于普通对话,餐桌是家长同孩子交流的好地方,家长应尽量讲些随意的话题,如“这个周末我们想干什么?”如果孩子没有提议,家长可以提出建议。不过,最好还是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意愿。不要把孩子放在旁观者的位置上。

新加坡心理健康博士特里萨·佛格说:“笑话会点燃孩子的说话兴趣和欢快的心情,使其无拘无束。总之,应允许孩子谈论他们喜欢的任何事物,这就是在鼓励孩子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可以同孩子谈谈关于感觉的话题,家长和孩子都把自己的感觉讲出来。

帮助孩子寻找小朋友

如果孩子已经交上了小朋友,家长要及时给以强化,比如对孩子说:“你有了自己的朋友,很好。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或者说:“我很想见见你的朋友,你看可以吗?”如果孩子还没有朋友,则应积极帮孩子寻找。比如让孩子与家附近的小朋友一起玩,与同事或同学的孩子一起玩,最好是同龄、近龄的。适时与孩子讨论他们交往的情况,帮助孩子做出选择。帮孩子选择小朋友有两点应该注意,一是能够合得来,二是能够优势互补。孩子们的优点在互动过程中强化、发展,孩子们的缺点在互动过程中逐渐克服。还可以利用双休日或其他节假日,与孩子朋友的家长约好,带孩子一起出去旅游、度假,制造孩子之间的交往机会。这种方法很有效,家长带动孩子交朋友。此外,亲戚的孩子之间更容易交往,有这方面条件,应充分利用。

欢迎孩子的小朋友到家里来

孩子交朋友,大人对孩子的朋友要当自己的朋友一样,采取热情欢迎的态度。当小朋友来家里时,家长应该说:“我们家来朋友啦,欢迎欢迎!”而且要让孩子认真接待一番。一旦孩子们自己玩起来或学习起来,家长就可以退居“二线”了。孩子们时间观念不强,要适时提醒,提醒的方式要注意:“时间不早了,是不是约定下次来玩(或学习)的时间,你们商量一下,好吗?”

克服害羞

千万不要轻视孩子的害羞现象,这是他们交朋友的最大障碍。研究表明,有11%~15%的孩子有过分害羞的倾向。

过于严肃的家长常使害羞的孩子更加胆怯,说话结巴,这时家长如果强行纠正,孩子的结巴会加重。家长的不断唠叨或用高压手段纠正孩子,只会使孩子更加恐慌。其实,任何威胁行为,如责骂、讽刺、挖苦或唠叨不仅不会对孩子有丝毫帮助,而且会使孩子更加退缩。使孩子从害羞转为严重的心理障碍。

怎样克服孩子的害羞心理呢?家长带孩子去社交场所能够帮助孩子解决胆怯心理。例如,母亲可以把女儿带到某个集会,或带到公园,把她介绍给别的孩子,并建议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拿给对方玩。你也可以让孩子在同伴中放松自己。先让他认识一些人,或带来一个可信赖的人——友善的邻居、愿意帮助你的同事,尤其是朋友的孩子,请他们慢慢接近你的孩子。总之。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更多的与人交往的机会。

让孩子多参加群体活动

小朋友们的群体活动是孩子以后参加集体生活的前奏。如果上学前不和别的孩子交往,处于比较孤寂的状态,上学后参加集体游戏时,就会有不适应的现象,既不习惯和别的小朋友共享玩具、配合行动,也不善于遵守交往规则,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像个多余的人;为了避免孩子形成不合群性格,入学前。父母便应引导孩子习惯于和别的小朋友交往。

让孩子担当角色

如果要参加一次钢琴演奏,孩子可能会提前好几周开始练习,这会使孩子增强自信。但很多家长忽略给孩子参加聚会的实践机会,他们不知道这样的经历将深刻印在孩子的脑子里。

如果孩子想去参加一次活动,比如出席一个婚礼,家长应该告诉他婚礼的一般程序,允许孩子自己去应对。

打扮和衣着也是不应该忽视的,如果孩子衣着不整洁,其他孩子会注意到的,甚至会谈论他(她),这将影响孩子的自信。

在教孩子与人交流时,不要试图改变孩子的基本个性。也不要刻意追求让孩子具备十分优秀的社交能力,如果孩子只有两个但无拘无束的朋友,那也很好,重要的是孩子与朋友能够很好地交流。

给孩子交朋友以具体指导

孩子毕竟是孩子,与小朋友交往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应该细心观察给予指导。孩子们之间出现摩擦或者裂痕,家长应该细心观察、了解原因、做出分析,指导孩子们化解矛盾。再如孩子们在一起时间过长,影响了学业,应跟孩子们一起讨论,让孩子们认清利弊,主动采取措施。几个孩子在一起,往往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头儿”,做好“头儿”的工作很重要。

争强好胜不要过度

争强好胜当然不能算是缺点。但太过了就不好了。任何时候“尖子”只是少数,如果什么事都想获胜,也很难交到朋友。因为朋友很可能在某些方面比较强,如果因为别人超过自己就生气、嫉妒、心里难受,那怎么能交上朋友呢?友谊是需要为朋友的成功而骄傲的。

家长别盲目限制

有些父母往往有意无意地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朋友,限制孩子的自由交往。当然,这些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等。这样做等于父母们代替了孩子的思维,代替了他们的分析,代替了他们去和伙伴交往,这样做的结果无疑是把自己的孩子推到孤立的地位,而且使孩子产生依赖性,觉得有父母做坚强后盾,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回到父母身边,寻求庇护。这对孩子增长交友方面的知识是极为不利的。

当孩子在交友期间,受到冷遇排斥时,父母应该及时发现,给予关心,并且从实际出发,解除孩子心理上的怀疑等,让孩子勇敢地再次接触小伙伴,孩子也只有在通过自己独立结交朋友的过程中,才能增长才智!

与孩子朋友的家长主动交往,共同指导孩子、带动孩子,这一点很重要。孩子成了朋友,家长都有交往的需要,因为家长都存着某种担心。家长们来往之后,不仅对孩子是一种促进,许多具体问题也容易解决了。

(编辑 王娜)

猜你喜欢

小玲伙伴小朋友
伙伴
新伙伴
我的好伙伴“苍苍”
神秘的啼哭声
jiāo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Let’s DIY Poster
可可西里没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