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能带我们驶出拥堵吗?
2016-12-27徐同昕
自动驾驶,能带我们驶出拥堵吗?
徐同昕
UC Davis交通政策
博士在读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新能源汽车、汽车收费、交通行为等,并长期观察汽车产业和市场;
车迷、房车迷、摩托迷。
在最近两年的汽车业中,继新能源汽车之后,自动驾驶技术逐渐成为又一个巨大热点。随着视觉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逐渐进步,如果有一天全自动驾驶能够完全成熟,未来的人类就真的再也不用亲自驾驶汽车。而除了能够彻底消除驾驶带来的时间和心理负担以及改善道路安全以外,自动驾驶对于困扰几亿中国人的交通拥堵问题,也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出路。
自动驾驶治理拥堵的第一件利器,是提高道路的通行容量。人在驾驶汽车的时候,因为反应速度有限,即使是年轻人,从判断有情况,到踩下刹车板,也至少要花费一秒的时间。因此,车与车之间必须留够反应的距离。当车速比较高的时候,跟车就不可能太近,一般要至少保留当前车速下3~4秒行驶距离的反应空间,不然一旦前车急刹,后车就很可能追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路面的车辆密度已经比较高,车距很有限,那么也就一定不可能维持一个比较高的行驶速度。而道路的通行速率等于车流的平均速度乘以路面的车辆密度,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二者不可能同时达到很高的水平,道路容量也就不可能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如果自动驾驶技术得以成熟,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处理简单事件,计算机的反应时间远比人要短得多,自然也就不需要那么长的安全车距。更进一步来说,在高速公路和高架这样车流相对稳定的路段,几辆车可以在中央管理系统的协调和监督下,形成一个编组,所有车辆同时进行加速和刹车的操作,好像是用隐形的链条栓起来的火车一样,彼此之间也就完全不需要留出反应时间。同样一条道路,在同样的车速下,车辆密度可以高得多,道路容量大幅提高,也就更难发生拥堵。甚至,如果我们考虑到自动驾驶完善以后犯错的几率远比人要小,特别是不会出现酒后驾车、疲劳驾驶,或者因为吃喝东西或跟同伴聊天而走神的情况,而出错以后的纠正行为也会更为准确和迅速,所以安全车速也更高,自然也提高了道路通行的能力。
自动驾驶治理拥堵的另一件利器,是改善交通秩序。今天中国的很多城市单位土地或单位路面的汽车保有量并不比发达国家的类似城市更高,也就是车辆保有密度并不更高,但拥堵状况却要严重得多,除了道路规划、信号管理要落后一些以外,更重要的因素是没有良好的行车秩序。在中国,但凡有车道汇入的地方,如果车流量比较大,往往都会因为两条道的车互不相让而导致谁也不能很快地前行。在普通的多车道道路上,为了抢道不顾对后方车辆的影响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实际上,统计数据表明,同样设计标准的公路,在中国的通行能力只有发达国家的60%左右,正是主要受到不守规矩、不够礼让的驾驶员的影响。全面实现自动驾驶技术以后,因为自动驾驶汽车之间有明确严格的让行规则,还有中央管理系统的监督,交通秩序自然能够大幅改善,甚至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也就能大幅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并消除因为争抢造成的不必要的拥堵。
但是,是不是自动驾驶就是治理交通拥堵的“万灵药”呢?这也当然不是。虽然自动驾驶带来诸多好处,但伴随着更轻松、更快速的行车体验,也会有更多的乘车出行需求。在交通政策领域,这被称为“引致需求”,因为一种交通方式变得更加方便,而导致对它的使用也产生了大幅增长,从而抵消掉这种交通方式本身的改善对交通拥堵的缓解。实现了自动驾驶的未来社会,当然会让人们的出行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安全和舒适,但同时也给城市交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当我们对自动驾驶的未来前景保有无限美好憧憬的同时,当然也不得不对可能的新问题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