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戏连台 四川戏剧“不打烊”

2016-12-27彭纳李卉嫔

四川党的建设 2016年4期
关键词:川剧舞台剧话剧

·本刊记者 彭纳 李卉嫔

好戏连台 四川戏剧“不打烊”

·本刊记者 彭纳 李卉嫔

川剧滚灯技巧展示。

“福利!一生必看的一场话剧!免费送《暗恋桃花源》门票!转发此信息到朋友圈,就有机会亲自观看由黄磊、何炅领衔主演的2016成都站明星版《暗恋桃花源》。”前不久,这样一条微信横扫我们的朋友圈。大众对于这出话剧的热情,是因为这部剧的好口碑?还是明星效益?抑或是跟风心理?这些因素或许都有,但该剧在成都市场确实造成了一票难求的火爆局面。公开售票通道开启后几分钟,大麦网等售票网站就纷纷挂出“售罄”字样。

打开大麦网戏剧栏,赖声川的话剧、魔术舞台剧、美国百老汇音乐剧、开心麻花的喜剧、英国原版互动儿童剧……3页的戏剧页面,罗列出了20多部戏剧的演出信息。而这厢在中国川剧网上看到,3月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川剧团在四川各地演出。

好戏连台的背后,是不是戏剧市场的一次复苏?关于“振兴戏剧市场”的说法,是业内人士的杞人忧天,还是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这期,我们将走进戏剧市场,一探究竟。

怎样摸准戏剧的命脉?

有数据显示,中国演艺市场从2014年开始已经呈现稳步攀升的态势。以北京为例,2014年北京话剧类演出4519场,比2013年增加5%。而成都2014年共上演话剧1549场,是2013年的8倍以上。虽然从场次上来看,成都较之北京要少得多,但是成都演出场次的增长速度,却呈井喷式发展。

戏剧市场的井喷式发展,不是巨额的制作和明星效益带来的,而是四川各个戏剧门类摸准命脉后不断转型的结果。

最近几年,在成都上演的诸如《雷雨》《茶馆》等大制作、明星多的作品已鲜见踪迹。相反,票价不高、风格多变的小成本作品却渐受观众追捧。观众对明星产生的“审美疲劳”和对作品内容的重视,使得四川演出市场逐渐放弃了明星效益和华丽的舞美设计,回归到内容本身,这也使得演出市场呈现出更加理性的形态。

从去年的舞台剧市场来看,仅4月和5月就有《一个人的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鬼吹灯》等多部剧在成都上演。这些剧比起动辄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剧目来说,都是小成本。但由于剧情吸引人,这几部舞台剧既获得了口碑,在票房上也有不俗的“战绩”。“没有明星的出场费压力,再加上制作简单,有的剧目演出一场只需几万元。即使票价不高,仍有赢利空间。”锦城艺术宫工作人员如是说。

即将到来的4月,大型魔幻惊悚舞台剧《盗墓笔记Ⅱ:怒海潜沙》和开心麻花舞台剧《李茶的姑妈》这两部小成本舞台剧的代表系列将再次登陆蓉城。

舞台剧从“华丽回归质朴”,而川剧也正悄悄“变脸”。如果你正徜徉在宽窄巷子或是锦里,突然听见川剧锣鼓、唱腔和喝彩声,千万别以为自己“穿越”了。因为如今在成都大大小小的茶馆里,常常会有川剧演出。

从事川剧40多年的名丑兰家富将川剧带进了市场竞争,他认为只有市场,才能将川剧重新发展起来。早在1999年,他就将《滚灯》搬进了茶馆演出。戏越演越精,巴巴掌越来越响,逢年过节连连加场。

让观众换种方式看戏,你就要为观众上演他看得兴奋不打瞌睡的戏。如今,茶馆又开发了川剧的延伸产品,来往游客,可以穿上戏袍、做好扮相、摆好pose,留下一套属于自己的川剧“独家记忆”。

谁愿意为戏剧埋单?

戏剧的转型使得戏剧演出市场呈现一派繁荣,而这其中,消费结构的变化,也激发出戏剧市场更大的潜力。

四川省演出公司负责人表示,现在的话剧市场,观众早已从60、70后变成80、90后,这个群体受教育程度高、收入中上,他们关注探讨生命意义这类宏大的命题,把观剧当成一种生活方式。

这一说法与川剧的情况不谋而合,成都市川剧院的梁永康说:“川剧自‘文革’至今,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观众‘断层’的现象。这一时期,年轻观众没有看戏的习惯,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川剧只有老年观众。好在近些年,随着国家、地方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加上我们长期坚持低票价、组织巡回演出,努力培养观众,现在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逐步增多了。”

小白是一名80后戏迷,几岁开始看川剧的他,可以说是一名资深的戏剧粉丝。他爱看各种戏剧,除川剧外,话剧、音乐剧,他也会有选择去看。“当然,从情感上来说,我更热爱川剧。因为最早是从看川剧开始的,我喜欢川剧中蕴含的古典美和包容力,而且在所有戏剧中表现手法最多,如变脸、杂技等。”讲起川剧,他滔滔不绝。

在小白观看川剧的同时,他也注意到,跟他一道品剧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多。“川剧从来不缺少观众,只要戏好、演员好。”他回忆几年前著名川剧演员沈铁梅来成都演出时,当时省川剧院场场爆满,很多票友买不到票。他说,2006年参加了一场年轻川剧迷的聚会,当时到场的有七八十人,如今这些人因为热衷的戏剧派别、演员不同,已分流成了好多个组织,一个组织就有200多人。由此可见,川剧不再只是老年人的“菜”。

年轻人愿意为戏剧埋单,戏剧这块蛋糕才能越做越大,也才能够保证我们的戏剧市场“永不打烊”。

未来戏剧之路咋走?

在戏剧市场已经逐步回暖的当今,四川戏剧市场还面临哪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怎么解决?记者采访了成都市川剧院市场营销部副主任梁永康和省人艺艺术室主任、导演甄进,共话四川戏剧发展的明天。

记者:相比电影市场的火爆来说,戏剧市场仍有差距,原因何在?

甄进:不同于电影、戏剧都是现场表演,不可复制,这注定了戏剧观众不可能和电影的相比。但是,我们也在培养自己的营销人员,开始加大戏剧的宣传、推广力度,同时借助国家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契机,培养更多观众对戏剧的爱好。

记者:戏剧市场虽然复苏,但戏剧人才的流失也非常之快,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规避?

梁永康:近年来,我们开始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成都市委、市政府投资创立了川剧少年班,学制4年,在四川、重庆、贵州等地广招生源,第一批少儿学员将于今年7月毕业,可逐步缓解青年演员不足的问题。成都市川剧院也出资送院里优秀的年轻编剧、导演到知名高校进修,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即将在4月中旬首映的《琵琶声声》编剧兼制作人潘乃奇和导演熊剑就是从上海戏剧学院进修回来的优秀年轻编剧和导演。

甄进:话剧的人才流失很严重,演员、编剧、导演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不过,国家、省文化厅也开始重视对人才的培养,省人艺借助国家艺术基金这个平台也在着力培养优秀人才。每年,我们会送几名优秀人才到国家话剧院进修,今年就有4-5个名额。(责编:李妍婕)

猜你喜欢

川剧舞台剧话剧
话剧《坦先生》
大型黄梅杂技舞台剧《七夕情缘》
川剧版画传四方
舞台剧
话剧《二月》海报
舞台剧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
舞台剧改编电影
穿越时空的设问——观看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