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量大如海 意志坚如钢
2016-12-26刘全
刘全
从共产主义革命者到总司令
井冈山会师后,朱德和毛泽东指挥部队多次战胜国民党军的“进剿”“会剿”,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30年8月,朱德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承担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重任。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朱德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面对在战场上,不断扩大规模的敌军优势兵力,朱德先后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指挥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四次大规模军事“围剿”。
1934年10月,48岁的朱德参加长征。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后,作为毛泽东的有力助手,朱德以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一职参与了战略方针的制定,并具体指挥红军为之奋斗。他协助毛泽东率红军四渡赤水、三入四川,摆脱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成就了毛泽东一生的得意之笔,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在四川境内的长征中,朱德处境十分困难,但他力克艰险,为维护党和红军统一作出巨大贡献。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后,在下一步战略问题上,张国焘逐步背离党中央的正确路线,个人野心膨胀,公然伸手向党要权。8月初,党中央在沙窝举行政治局会议,正式形成北上的战略方针。会后,红一、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路军,右路军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继续北上,左路军以四方面军为主,由朱德、张国焘、刘伯承负责指挥北上,朱德由此展开长达14个月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艰难斗争。先是1935年9月3日,张国焘借口噶曲河涨水拒不率部北上,并公开提出南下川康边。朱德闻讯派人测得河水不深,决定率军东渡。当夜,张国焘扣押朱德,逼迫朱德谴责中央北上决议,朱德坚定地回答:“中央关于北上抗日的决议是我举手通过的,我决不反对它!你愿意枪毙就枪毙,我决不接受命令!”随后,张国焘在阿坝硬逼朱德承认北上是退却逃跑。朱德反击回答:“我是共产党员,党的决议案我就执行,就是杀死我,决议案我也同意。”由于朱德的坚决抵制和个人威望,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始终未能得逞。1936年7月,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朱德及时宣传党中央北上方针,在甘孜会议上,他严肃批评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错误。几经曲折,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朱德最终迫使张国焘同意北上。朱德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斗争表现了共产党员坚强的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后来,毛泽东称赞朱德“临大节而不辱”“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德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率领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协同国民党军队对日作战,取得平型关等战斗的胜利,尔后指挥八路军各部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和扩大了许多抗日根据地。他曾先后兼任第二战区东路军总指挥和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指挥所辖部分国民党军队与八路军共同作战,维护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局面。1940年5月,朱德返回延安,提出“南泥湾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以打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1945年4至6月,他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朱德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在解放战争中,朱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1947年3月,朱德同刘少奇等组成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到华北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他亲临华北前线指导作战,取得了清风店、石家庄战役的胜利,开创了攻克坚固设防城市的先例。在战略决战阶段,他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9年4月,他和毛泽东一起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渡长江南下的作战命令,最后推翻了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统治。
在长期的军事生涯特别是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朱德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并逐步形成一整套适合人民军队建设和作战需要的关于带兵、练兵、养兵、用兵等重大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从总司令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朱德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并在1954年9月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作为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朱德践行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的誓言,服从党的安排,在不同岗位上为党和人民继续奉献。
朱德是党的第一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在担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期间,朱德提出了加强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系统理论,包括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导方针、具体措施与方法、基本原则等内容。留下“如果有一部分甚至即使是很少数的党员有不好的言行,那就会破坏党的战斗力,降低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党内的教育工作与执行纪律相结合”等在今天仍有重要意义和鲜活生命力的光辉党建思想,为党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1956年9月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朱德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1958年1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他不再做下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会议接受毛泽东的这个建议。谁来担任国家主席呢?朱德提议由刘少奇担任。他在12月29日给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和书记处写的信中说:“你给我组织部、统战部对二届人大常委提名候选人名单一份,我同意。我提议以刘少奇同志作为国家主席候选人更为适当。他的威望、能力对人民革命事业的忠诚,为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革命人民所敬仰。因此,名单中委员长一席可再考虑,以便整体的安排。至于我的工作,历来听党安排,派什么做什么,祈无顾虑。”这封信言辞恳切,充分体现了朱德的高风亮节和度量胸怀。在1959年4月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73岁的朱德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此后,朱德又连续当选为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前后共17年。朱德在担任委员长后,尽管他年事已高,但仍十分勤勉,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亲自主持了170多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每次会议召开前,他都要对审议的议案和程序,认真地进行研究和安排,并提前到会,详细了解会议的准备情况,同副委员长们商谈有关问题。
期间,为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他把更多的精力用于调查研究,包括6次回四川视察,对发展工业、矿业、农业、商业、外贸、财政、交通等各项事业,都提出过不少中肯的意见和重要的主张。他还多次出国访问、会见外国领导人,增进了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友谊。
在漫长革命生涯中,朱德从不动摇,总是立场坚定,表现出革命者的坚强意志;他顾全大局,注意团结,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愧是“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 (责编:李卉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