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评价,且行且思
2016-12-26詹宝仙
詹宝仙
摘 要: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教师要不断锤炼课堂评价语言。本文通过撷取多个教学案例指出课堂评价存在的几个误区及须努力的四个方面。
关键词: 课堂评价 学习效率 课堂关注
评议公开课时,我们常用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丰富、重难点是否突出、师生配合是否默契等衡量一节课的优劣,而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却往往被忽略。我们没有意识到:忽略了评价性语言,就等于忽略了学生的表现,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基于这一点,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渐感惭愧之余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评价性语言不仅彰显一个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应变水平,还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纵观课堂,追忆林林种种的遗憾,我认为教师以下表现不容漠视。
一、评价模糊
“很好”、“真棒”、“回答得很完整”、“读得真好”、“说得很准确”等这类“满地遍开表扬花,难寻一根批评刺”的评价性语言在课堂上屡见不鲜,教师的语言单调、匮乏,致使学生听到的是模糊的评价。其实,这类表扬词不是不能用,而要指出好在哪里,棒在何处。这样,学生才能对自己的回答做出准确判断,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评价呆板
有些教师由于应变能力弱,不能对预设的答案随机更改,出现呆板评价。王老师执教《女娲造人》时问:同学们有没有比女娲更神速、更有效的造人方法呢?
学生甲:我可以洒水,让一滴水变一个人。
师:很好,很有想象力。
学生乙:我可以种草,每种一棵草变成一个人。
师:很好,很有想象力。(没有指出种草在速度上的局限性)
学生丙:我可以把妈妈的头发拔下来,拔一把头发就可以变成一大群人了。
师:很好,很有想象力。
对学生丙的回答,教师仍按预设的流程走,导致学生进入情感误区:可以不择手段地造人。如果教师在肯定学生想象力的同时,加上一个转折:可是把妈妈的头发扯下来,你会忍心吗?学生就会明白要往美好的一面设想了。
三、评价失当
我们不能保证每一次评价都尽如人意,但至少该做到恰如其分。如果因为评价失当而阻碍学生探究热情,那么怎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呢?
记得在《春》这节公开课上,老师问:“‘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字好在哪里?”一个学生答道:“它好在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突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这其实是参考书上的答案)。这位教师不想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但又想听到学生自己的思考,于是,他脱口而出:“啊,你回答得很完美!还有没有哪位同学也来说一说?”结果呢?没人说了。针对这一细节,我们做了反思:学生可能会想,既然那位同学都回答得很完美了,还叫我们说什么?无形中压抑了学生创新和发展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我们还会碰到更严重的现象:一声“请坐”将学生的回答置之度外的有之,只重复学生的答案而不做任何评价的有之,“答错了”一语直挫学生求知欲的有之……面对这些窘境,教师该何去何从呢?我认为,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应闪烁着爱与智慧的光芒。具体须做到四个关注:
其一,关注激励性评价
法国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实践证明,自信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基础。李老师在上《孙权劝学》公开课时,请一位学生朗读,结果这个学生没有读好,因为老师事先没有布置字词学习。老师问: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不好,很差。
师:这位同学读得确实不太流利,不过,这与老师没有事先叫你们预习有关。虽然有些字词读错了,但我从这位同学身上看到了朗读的品质,他能投入感情地读,这是多么难得的闪光点呀!
听老师这么一说,这个学生也由不好意思转而大胆发言了。老师真诚的评价和热情的鼓舞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学习状态。
其二,关注引导性评价
引导性评价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急着拉他走,而是引导他辨别行进的方向,使他迷途知返。
何老师教《看云识天气》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比喻的妙处,出示了一幅群山图,让学生说一个比喻句。有个学生说道:山峰险峻,就像一个个无情的杀手。老师怔住了,显然被学生的回答吓了一跳。她迟疑了片刻,说道:“你确实说了一个比喻句式,不过,这个比喻不仅要贴切,还要给人以美感。你觉得‘一个个无情的杀手能给人以美感吗?”学生幡然醒悟,思维一下子拓开了,立马纠正道:“像一条条腾飞的巨龙。”教师及时的评价使学生一下子就感悟了比喻之妙。
其三,关注层次性评价
新课标理念指出: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教师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优等生需要的是教师客观的评价,以便向更高目标努力;中等生需要的是诚挚的欣赏,以促进他们奋发向上;而后进生则更需要老师热心的鼓舞,评价时要小心翼翼。当双特生课堂上无心听课时,我们更不能用“你发什么呆”等语言将其一棍子打死,而应该用“知识无偏心,只爱有心人”之类的语言唤醒他们,让他们明白用心学习就会进步。
其四,关注情境式评价
教师可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采用情境语,即不采用直接的评价语句,而是结合课文语境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做出反馈,可多用于朗读评价中。
我们常常用“你最好读快一点,大声一些”等评价学生的朗读,这只是一个技巧问题,学生没有办法与文章产生共鸣。我在教《唐雎不辱使命》这一课时,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个当秦王,一个当唐雎。当“秦王”读得特别出色时,我欣赏地说:“听了你的朗读,我感觉到你就是那阴险狡诈、盛气凌人的秦王。”而当“唐雎”读到“士之怒”不够逼真时,我说:“我这位秦王听了你的话,还想占据安陵,我觉得安陵人可欺!”结果,他又读了一遍,这一遍的确像那位智勇双全的唐雎在严厉地反击秦王。读完后,我频频点头,毫不犹豫地说:“我不打安陵的主意了。”像这样的评价性语言,学生特别喜欢,他们听了感到亲切、可感,仿佛自己置身于真实情境当中。可见,努力挖掘教材因素,可让学生常听常新,不断挖掘自己、完善自我。
此外,教师若能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评价,往往能让课堂生动活泼,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能使人受到熏陶、受到感染、得到鼓舞。因此,教师要提高语言修养,充分发挥课堂评价语言的作用。我坚信,只要我们怀揣着爱心、自信心和责任心,我们的评价语言就一定能在课堂上熠熠生辉,进而为学生提供健康成长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金明.21世纪中学语文创新教学实验设计与探索.
[2]师文书.让语文课堂评价语言充满阳光.
[3]李秋菊,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