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差异教学提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效
2016-12-26罗坚邵竞萱
罗坚邵竞萱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课堂教学要求不断提高,如何提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意义。介绍了差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通过在教学实施中采用多样化分层教学和弹性分组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出差异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多元发展。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此方式切实可行,对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信息技术;差异教学;分层教学;弹性分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0.075
0 引言
随着电子、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等新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在高职课堂教学的地位得到不断发展和提高,同时其教学效果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针对如何提高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效果出现了许多方面的研究,如区别于传统教学资源的各类创新教材的出版,其内容丰富、层次清晰、图文并茂,既能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理论,又渗透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有益经验的;各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的出现,极大丰富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各种教学策略和评价体系的出现以及各类主干预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研究为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新方法。而上述研究很大程度上都体现了差异教学的理念,根据学生水平层次不同,使用多层次的教学素材和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学生由被动的知识学习变成主动的能力提高和拓展。本文试图探讨利用差异教学理论来构建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
1 差异教学理论
1.1 什么是差异教学
关于差异教学,国内论述较为全面的一本著作是华国栋的《差异教学论》一书中将“差异教学”阐释为“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美国差异教学专家汤姆林森认为“将学生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学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结果,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差异教学的思想理论可以追溯到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和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此后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随着因材施教和多元智能等理论的提出,差异教学的理论基础越来越坚实。
1.2 差异教学在信息技术类课程中的应用
以学生为本的差异教学,既为教学本身所需,也是培养信息社会创造型人才的需要。由于社会和家庭背景的不同,学生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掌握程度有差异。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层次性、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和学习风格的差异性等因素要求我们在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中也要采用差异教学。差异教学理论的实施目前主要体现在教学系统设计的各个环节。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针对学情,在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实践中通常采用的差异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种。
1.2.1 学生分层策略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加德纳曾指出,“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组合”。学生除了具有其它课程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外,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二是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三是学习风格尤其是认知风格的差异。四是学生课后实践机会的差异。教师要对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所体现出来这些特殊差异进行抽象描述,设计不同分层的学生模型。
1.2.2 教学目标和内容分层策略
实施差异教学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实施差异教学关键是正确理解和实施差异教学策略。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分层策略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理想发展区”,依据教学纲要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不同的学习目标并依此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努力探索而实现认知水平的重新建构。
1.2.3 辅导分层策略
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心,给予合适的辅导帮助,挖掘“差异资源”,培养具有个性特征的人才。对于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教师在辅导时要采用分层策略。
1.2.4 课堂作业分层策略
信息技术类课程作业一般是在学习了某一知识模块或某几个知识模块后,让学生综合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性的练习或作品制作,以检查和巩固所学知识以及操作技能。教师要设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供学生选做。作业既要结合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又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提高。
1.2.5 学习评价分层策略
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教师也要依据他们的不同能力层次和与此相应的学习内容、目标要求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给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并提出新的要求。例如,对于已经达到预先设定的最近发展区能力水平的学生,教师要提出更高要求,鼓励他们向理想发展区水平努力。
2 差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案例
2.1 案例实施方案
本实施方案选取高职一年级的三个平行班进行实验(一班和二班进行差异教学,三班不采用差异教学方式),选取的信息类课程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理想情况下,三个班学生的理论基础,认知水平,智商和情商水平,个体特征,学习策略,学习动机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其次,三个班采用相同的老师,教材和计算机实验平台,尽量确定“差异教学”为唯一变量。最后,确定两大类的差异教学实施方案:多样化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交叉使用,以求发挥它们各自的特长,达到最优化学习效果,使差异和共性共同发展。
2.2 学生差异分析
差异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视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因此,在进行差异教学前,首先要进行学生的个体差异评级分析,为多样化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提供直接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依据。教师对学生差异的了解,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在线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测试法、访谈法。
根据对学生的调查分析,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基础层、进阶层和发展层。学生分层的确定是通过差异分析确定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自愿原则。对于基础层,以“打基础,学技能,树信心”为主;对进阶层,在打好基础同时,以“提高度,促发展,定方向”为目标;而对于发展层的学生而言,有其更高的要求:“展个性,求创新,出成绩”。针对各层次的学生,在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实施方案时,体现出差异特性,即分层教学内容任务,分层考核标准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基础层和进阶层可放在课堂上讲解和指导,其重点和难点应该突出,传授知识时尽量避免单纯的讲授,要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们有兴趣的去学习,提高效率。同时要加强互动,让被动的学习知识变成主动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发展层可应用多种手段,如在实验课上进行单独辅导,课后开展兴趣小组,同时采用网络视频教学资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在进行分层教学时,要认真钻研教材,同时也要根据需求适当拓展到教材外的内容,给学生提供课外教学资源,网络资源等,根据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制定好相应教学计划,同时设计好不同层次的学生考核标准,让学生清楚,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各自学习层次的要求和目标。
2.3 差异与共性的发展,弹性分组教学
在进行分层教学的同时,适时进行分组教学,即分层中有分组,分组中有分层。以往,开展差异教学时,将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容易分开进行,通过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将二者统一起来,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所谓弹性分组,是指学生的分组不是固定的。弹性分组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情感、智能差异,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不同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来灵活分组。在进行分组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发展其个性,同时通过组内学习,组间学习和师生互动,让学生们既自己动脑进行了思考,同时又能学习到别的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让共性和个性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学会多方面分析问题,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信息技术课程差异化教学效果分析与结论
差异教学实施近一年,通过对高职一年级三个平行班两个学期平均成绩的统计可以看出,进行了差异教学的一班和二班的平均成绩中,优秀的学生比例明显优于未进行差异教学的三班,同时,三班出现了不及格的学生。由此可以看出差异教学可以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促进学生各层次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学会多方位思考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汤姆林森.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M].刘颂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美]Howard Gamner.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话出版社,2004,(12).
[4]华国栋.实施差异教学是融合教育的必然要求[J].中国特殊教育,2012,10(14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