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技术引用影响政府公信力研究
2016-12-26戴智杰
戴智杰
摘 要:
从号召各个政府机构推行“电子政务”开始到直面推行过程中产生的“三病”问题,在发展成为今天的“微博问政”,越来越多不同层次的主体参与到电子政务的互动过程中,部分维护状态良好的政务公开平台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好评,也有部分网站由于怠于维护,信息更新缓慢等原因为人诟病。另外,由于网络社会的信息爆炸,政府机关的一些不法行为会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据此,从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对于政府所产生的双重影响入手提出了如何顺应大数据时代的潮流、如何开展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如何开展电子政务领域的合作等问题,从而探寻如何提升电子政务管理水平进而维护政府公信力。
关键词:
电子政务;政府公信力;网络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0.063
1 研究背景
政府逐渐开始利用网络平台与公众进行互动,国家领导人也十分重视电子这一问题,比如前总理温家宝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点名政府要推行政务公开工作。政务公开增进了官民之间的关系,也是塑造一个人民可依赖的政府、有公信力的政府形象的必经道路。然而在电子政务产生之处并没有受到政府机关的支持,而且政府网站频频受到攻击,一些恶意中伤政府的事件也频频出现,比如利用技术在政府网站发布虚假信息,窃取政府机密等,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国家的利益,那么,如何避免这种问题的发生,如何发挥电子政务对于塑造政府公信力的有利作用呢?
2 对政府公信力的分析
2.1 政府公信力的概念分析
笔者认为看待这一问题时需要从以下几个点来分析,比如政府在社会生活和管理过程中扮演着何种角色,政府的心理状态如何、
政府在履行自职责情况如何等。从主体角度来看,政府在其公信力塑造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一个信号的传递者,通过向公众传递一系列可靠的信息以此来换取公众信任,公众所扮演的是一个“尺度标注者”的角色;其次,政府公信力的素质过程往往会全面体现政府心理、政府精神风貌;最后,政府履职情况在公众对政府作出价值评判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语言跟不上行动的政府是注定无法获得百姓的信任的。
2.2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现
从总体来看,我国中央政府在公众中的心目中的形象是非常完美的。然而地方政府在实际生活中却频频出现失信于民的状态。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一,社会处于转型期,内部矛盾激化的可能性日益增加,经济问题使得社会感情越来越脆弱,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度越来越低,政府公信力面临挑战。其二,部分地方政府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确实存在许多不诚信的行为,一些政府官员处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开始虚报当地经济发展指标、对于一些会破坏政府公信力的事情往往采取掩盖手段解决,不会积极主动地向公众发布事件进展。
3 电子政务发展对政府公信力的双刃剑效应
通过对与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不难发现电子政务的推广对于塑造和提高政府公信力来说既有好处也有弊端,电子政务在为政府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平台的同时也给政府带来许多挑战,毕竟部分政府部门思想不够开放,在政务公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纰漏,同时他们有不善于正确引导公众舆论、公众思想等,政府的公信力不断受到质疑。
3.1 电子政务技术引进促进政府治理能力提高
一方面,由于点整政务的推广,政府的各项公共管理事务的透明度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公众对于政府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公民对于政务公开的拥护,使得越来越多的公民开始懂得使用电子政府平台表达自己的需求,公民与政府的互动不断增多。与此同时,这也推动了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治理模式也越来越具有先进性:政府逐渐转变为一个社会主体,主体意识觉醒,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越来越明显,并且政府的评价体系制度也开始向社会评价转变。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毕竟一个采取外向型治理模式的政府会更加关注公民的感受,在这一背景下,社会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得到改善的几率是非常大的,这就使得政府公信力的提高拥有了无限大的可能性。
第一是政府信息借助电子政务的推广越来越平民化,公民对于政府的认知度逐渐深入,为公信力的塑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政府拥有最多的资源储备,在开展电子政务的过程中,政府与公民分享的电子信息越来越多,政府的信息资源拥有量和公民的信息资源拥有量逐渐持平,公民在对公共服务进行评价的时候并不会像从前一样简单粗暴,反而会站在政府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就为政府获得公众的合理认知提供了条件。
第二是公众参与到政府治理过程中的可能性越来越高,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逐渐完善。公众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更加便捷地参与到与政府的互动中去;政府在回应人民群众需求的过程中也更加直观;另外,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公开政府信息,使得公众与政府的互动领域更加深入,使得公众更加了解政府,更加理解政府种种行为背后的意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政府与民众在信息资源互动、需求共享的过程中次数更加频繁,有利于官民关系朝着良性状态逐步发展;制度型的交流沟通也使得政府能力逐渐被认可,政府公信力逐渐提高。
3.2 电子政务技术引进使政府更容易受到质疑
在电子政务的推动下,政务公开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也面临着特别多的困难,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随着电子政务的推广,公众参与政府互动的程度更加深入,参与成本不断降低,但是政府在互动方面的支出则呈现上升的态势。然而国家对于政府在公共事务领域的支出有严格的限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合理维持公平和正义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困难了。
第二,电子政务公开会催生政府的虚荣心理,引发政府部门之间的攀比。不仅公众是政务平台的主要浏览人群,具有相同职能的部门之间也会相互浏览彼此的网站,这就使得政府部门之间渐渐出现攀比的心理,产生了为追求政绩卓著而虚报实情的做法。事实上,政府部门之间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如果不摆正心态,脚踏实地地发展经济必然会引发许多悲剧。
4 以加强政府电子治理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途径
切实尊重和维护公民所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是政府在塑造政府公信力的过程中必须要具备的意识。政府必须更加关注民众需求,加强政府对于民众需求的回应力度。以加强政府电子治理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途径可以从多方面发掘,下列途径是最有效的。
4.1 努力弥合数字鸿沟,加强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网络基础建设
努力弥合数字鸿沟,加强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网络基础建设,在电子政务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数据鸿沟逐渐成为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因此,国家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国家应当投入更多地力量去完善信息网络建设任务,扩大覆盖范围,加深覆盖幅度,对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4.2 不断完善电子政务背景下的合作治理结构
首先,要建立并完善基于电子政务的“公民—政府责任共同体”。所谓“公民—政府责任共同体”的核心在于保障公民在电子政务治理过程中主人翁意识的体现,通过政务公开平台向公民展示政府机构的运行状态、运行机制、政府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其次,政府应当改变自身的行为模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进行服务于各个对象,并注重在这个过程中的规范性,加快建立全面的网络治理机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两个角度努力:第一,对政府利用网络开展相关业务的各种程序都进行改进和完善,做好信息的公开工作,是社会公众都能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政府在进行决策时应当主动向社会公众咨询意见,整个过程都要社会公众的监督;第二,政府应当对网络的空间中的各个不同的模块都进行新的改进,特别是社会公众能够参与其中的一些模块,更是要做好维护工作。
4.3 加强能力重构,提升政府网络治理能力
一个不能适应信息公开、不能适应电子政务推广活动的政府是注定要被社会所轻视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当更加重视公开的相关工作,并且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对于公务员的网络方面的素质的提升,注重网络公开的进行。所以我们不能不重视政府公务人员的电子政务素质,提升政府的网络治理能力,以保障政府公信力的塑造。
参考文献
[1]衣新.论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缺失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26):4750.
[2]汪向东.我国电子政务的进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电子政务法研究,2009,(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