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研究
2016-12-26杨茂全
杨茂全
摘 要: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极大的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作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与传统的高校填鸭式教育相比较,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强调学习要与实践相统一,强调教师的知识讲授要与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动手相融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内涵。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创新精神;创业意识;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0.043
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涵义和基本内容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通过基本课程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性思维等综合素质为目标,进而提升其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所必备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新人格及创业能力等的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突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及能力的培养,体现了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根本性要求,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理念,将成才的选择权交给了学生本人。
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所涉及的基本内容: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创新创业观念教育是通过剖析创新创业的意义、创业目标来更新学生对创业观念的认识。创新创业素质提升是指通过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来全面提升创业者的政治素养、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等特质。创新创业精神激励,是指培养创业者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应当具备的开拓进取、拼搏进取、勇于承担和团队精神等品质。创新创新能力强化,创新创业能力主要是靠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来获得,包含认知能力、专业技能、社会能力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创新创业知识学习,创新创业知识主要包括创业过程中所需的专业知识、管理经营技能、法律政策方面的知识等内容。
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态,引导大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去适应社会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现实意义:将会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推动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模式,培养更适合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类人才,加速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敢为品质、团队精神、实践动手等能力,较好地对接社会企业,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和择业。
3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首先,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以创新教育为主导,整合第一和第二课堂来开展教学活动。开设创业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管理能力、创业精神、风险投资掌控能力等进行创业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并在第二课堂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讲座和各类创业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和综合素质提升融入到日常的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提供学生创业所需的技术支持和资金需求,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第三,以北京航空航天为代表的创业技能培训教育,通过学校的创业管理培训学院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附以创业基金和科技孵化器为创新创业教育搭建系统化的平台。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首先是各级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制定了良好的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通过近几年的摸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已初步形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案例分析、模拟互动教学、实习实践等教学手段,全面提高了教学效果。创业项目申报、学分制改革等现象,证明高校教师和学生也逐步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创新创业中心和社会创新创业研究机构在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1)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教育理念缺失,创业意识淡漠。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多数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没有将创业教育当成终身性教育来开展。(2)虽然政府制定了许多政策鼓励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如大学生创业者很难从银行贷款,创业手续和程序仍相当复杂。(3)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狭隘,并与人才培养体系脱节。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因此无需改革现有专业和课程体系,只需增加技能教育即可。(4)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不完善,学科设置无明确定位。高校中创新创业课程内容零碎,缺乏严谨性,无独立系统的课程群,教师授课随意。专业定位不明确,常包含于经济或管理学科中。(5)创新创业理念引导力度不够,资本市场支持不足。高校创新创业的氛围尚未形成,社会对创业者的宽容、尊重和理解不够,大学生可用的创业投资较少。(6)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但当前的高校教师大多缺乏企业管理和创业实践知识,授课内容偏重理论分析,无法较好引导学生培养创业素质。(7)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缺乏,教育内容仅停留在浅层,无法真正全面提升创业者的综合素质。(8)创新创业教育受众范围较窄,仅能使小部分学生受益,违背了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综合性教育的根本要求。
4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涉及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模式改革、社会氛围营造、社会文化建立、政府政策完善等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建设和坚持才能显现效果。
4.1 树立战略性的长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积极推动高校教育改革,转变高校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开拓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生机。
4.2 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保障与支持体系
(1)政府部门牵头成立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自上而下为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组织上的保障和足够的经费支持;利用自身的职能优势,制定并完善政策,营造规范的创业环境。扶持建立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联合各方面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加快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保证既提供项目论证、咨询培训等服务,又能提供创业失败后的生活保障。
(2)企业群体、金融机构和家庭等社会团体应该全面理解和支持创新创业活动。企业提供实践平台有助于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创新创业,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能够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顺利开展,家庭的支持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不竭的动力。
(3)高校自身加大变革,应当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构,改革学生评价体制,重视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另外设立专项基金,加强科创项目的培训扶持力度,引导学生投身创新创业活动中。
4.3 营造积极向上、开放自由的创新创业氛围
转变社会观念和思想,摒弃唯创业成功论英雄,通过多种手段宣传创业故事,鼓励创新创业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校园通过建设创业信息服务网络,提供创业支持,邀请成功企业家、创业家现身说法,打通创业知识普及与科技转化的通道,为创业活动的开展增添动力。
4.4 完善创新创业管理机构、教育指导和研究体系
(1)高校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组织机构,由学校领导、教育专家等直接负责,主动加强与政府设立的创业机构的交流沟通,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普及创业知识和技能,推广创业经验。
(2)搭建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大学生思维和能力的解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程的设置和讨论,实现创业课程与高校特色专业课程的融合,达到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在课程设计的跨度上,应当将创业教育贯穿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整个阶段,将其定位成一种连贯性的终身教育,不仅仅在高校开展。课程的授课方式应当向开放性讨论式的互动模式转变,主要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倡导以人为本,真正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改革纸上谈兵类课程,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最后,改革高校的课程管理模式,让教师和学生更加自主地选择课程,形成宽松的校园文化氛围。
(3)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授课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创新性的授课方式,还应有创业的实践体验。针对当前创业教育授课教师既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缺乏实际创业经历的现状,高校应当邀请校外专家及企业高管来加强教师的理论素养培训,利用各类组织或各类研讨会的机会加大与社会各界的交流,获得最新的创业知识。积极为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创造条件,增强教师的创业实践能力。在招聘过程中严把教师入口关,吸收部分既有学术背景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到校兼职教学,改善师资结构。从根本上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实现理论水平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均衡化发展,全面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4)全面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的培养除课堂教学外,还需要实践活动的强力支持。高校可以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与企业对接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平台。同样,高校可利用自身优势创建校办企业或建立科技孵化园,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场所。结合创新创业计划竞赛或勤工助学等活动的开展,锻炼学生的创业思维,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5)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水平,借当前创新创业活动蓬勃发展之势,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实现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有效指导。
4.5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反馈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强、成本高,且成效滞后,所以其评价反馈机制必须遵循科学化和多元性的原则,真正实现合理准确的评价判断。国家应当为不同类型的高校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合理评价机制,应当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激励处罚措施,保证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动力。同时,高校也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考评机制,评价要全面深入,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引入竞争意识,针对性的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5 总结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重视创新转化能力的培养,而且注重事业心的培养,倡导人本主义理念,以学生作为实施的主体,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雷家骑.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2007,(152).
[2]李小娟.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的追因与反思[J].教育与职业,2008,(15).
[3]郭丽君,刘强,卢向阳.中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的比较分析[J].高教探索,2008,(1).
[4]石丹林,谌虹.大学生创业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