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史记》的叙事张力
2016-12-26陈晖
陈晖
本文主要介绍叙事与叙事张力的概念和作用,结合《史记》的具体内容,对其中的叙事张力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史记》的叙事张力表现在以下方面:“序事”与“凑理”的巧妙应用、全文内容线索清晰、叙事给人强有力的感染、全文结构匠心独运、行文结构之间产生张力。
传统文学和史学研究中,叙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人物形象刻画、历史事件介绍、中心思想表达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千百年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对文学和史学研究也具有积极作用。本文结合《史记》的具体内容,就其中的叙事张力进行研究,希望能为相关者研究和分析《史记》这部作品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借鉴。
一、叙事与叙事张力概述
叙事是写作的重要手法,作为我国第一步纪传体通史,《史记》的叙事方法具有自身显著特点,千百年来深受广大观众喜爱。下面着重介绍叙事和叙事张力的概念及作用,并结合《史记》这部作品进行分析。
(一)叙事
叙事一词早已出现,在文学和史学作品中已得到广泛应用,虽然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叙事的含义与现代文学中的含义存在差异,但实质上二者的差别不大。叙事,具体是指某些事件、活动顺着某方向、按照一定的时间流程而发展或延续。从时间上看,某一事物在某个时间点上发生相应变化。从空间上看,同样的位置只能放置一个物体。因此,事情发展具有先后次序。就文学作品来看,叙事指的是用语言文字来讲述故事。在作品中,通过司马迁的加工和写作,对人物、事件等内容进行排序,以方便读者理解和学习。
(二)叙事张力
张力最早出现在物理学领域,之后,一些作家将这个词语引入文学批评领域。在文学作品研究和分析中,我们常说的诗的意义,实质上是指它的张力,也就是在诗中能够发现的内涵和外延。也有学者认为,存在对立,或者相互联系的地方,都存在着张力。最开始张力这一词语被应用到诗歌评判和评价领域,之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张力被用于其他文学作品批评中。事实上,我们常说文学作品的叙事张力,具体是指文本激发读者审美感受量指向最大化。作为文学史上的巨著,《史记》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在叙事张力方面,主要表现为“序事”与“凑理”的张力,结构之道与结构之技的张力。并且这种张力产生良好的效果,提升了作品审美性和文学价值,对提高作品的美感和吸引力具有积极作用,也是学习和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地方。
二、《史记》的叙事张力
司马迁写作技艺高超,《史记》在行文结构、全文线索、人物形象刻画、历史事件叙述等方面都具有自身显著特点,它的叙事张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序事”与“凑理”的巧妙应用
司马迁在《史记》的写作过程中,对人物形象刻画和历史事件的叙述,不仅仅体现在叙事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司马迁叙事技艺高超,在叙事过程中善于把握事物内外之间的联系,揭示事物之间的规律性特征,方便读者理解和接受,对提高作品欣赏水平也具有积极作用。整个写作过程中,司马迁善于将“序事”与“凑理”巧妙结合起来,产生一种张力之美,从而方便读者理解和接受,深化对作品的认识。善于“序事”是作品的显著特征之一,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项羽本纪》,司马迁既尊重客观事实,将项羽的生平事迹巧妙记录下来,对项羽生平参加过的战争,最终结局等进行详细记录,并对项羽本人进行了评价。此外,司马迁还借用有关“王道”“人事”的思想,让作品有人物、有情节、有思想。并且文章有条有理,采用的表现形式独特,反映了司马迁对人物、历史事件的看法。将“序事”与“凑理”巧妙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有的张力之美。
(二)全文内容线索清晰
在“序事”方面,《史记》的另一个显著特点表现为全文的内容线索清晰,方便读者理解和接受,对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具有积极作用。《史记》中有以较大事件为线索的,如《大宛列传》以大宛的发现为线索,通过张骞的叙述,将西域各国的基本情况形象表达出来。在写作过程中,用“大宛之迹,见自张骞”总领全文,全文“序事”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叙述张骞出使西域的内容,以发现和沟通西域各国的先后顺序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相关内容;另一部分为汉武帝为得到大宛马而征伐大宛,以李广进军始末为中心线索,利用清晰的线索叙述了李广征伐大宛的故事。此外,在《史记》中,司马迁为确保内容和线索清晰,还有以梦为线索的内容。如《赵世家》,在写作过程中,司马迁采用的是以梦为线索的方法,文中通过对梦境的叙述,结合现实基本情况,为读者创造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人拍案叫绝。总之,在《史记》的写作过程中,司马迁注重确保全文内容和线索清晰,利用明晰的线索安排教学内容,有利于读者把握行文脉络,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同时还能更好地彰显行文的叙事张力,将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巧妙搬上舞台,有利于广大读者更好地阅读内容,深化对行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三)叙事给人强有力的感染
在《史记》中,司马迁将“序事”和“凑理”巧妙结合起来,不仅能反映既定的历史事实,有利于读者把握历史事件脉络,对其中的人物形象有更为全面的把握和理解。同时,在文章末尾,司马迁都加以评论,以“太史公曰”总结,借此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这种评论有些是在叙事过程中自然加进去的,是司马迁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有的是额外加进去的,有的甚至是司马迁按照某种思想、某个观点,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加工和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有利于读者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深化对文章的认识。
(四)全文结构匠心独运
作为一部伟大的巨著,《史记》在行文结构上独具特色。司马迁以其高超的写作技巧,对全文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有利于读者阅读,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是“结构之道”和“结构之技”。从整体上看,每篇都有每篇的结构,主要表现为全文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巧妙结合起来,构成《史记》这部伟大作品的基本框架体系,体现的是全文结构的匠心独运。
(五)行文结构之间产生张力
《史记》的五种体例相互联系,相互照应,并且互为补充,统一于作品中,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本纪是全书的纲领,表、书、世家、列传从不同角度阐述,反映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展现不同历史事件,增加行文层次感。这种“结构之道”和“结构之技”的巧妙应用,在行文结构之间产生张力。
三、结语
叙事是《史记》的显著特点之一,司马迁行文匠心独运,通过巧妙应用叙事手法,生动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对历史事件进行了巧妙叙述。仔细阅读全文,读者便可发现作品的显著特点,对人物形象和行文结构有全面的认识,惊叹于作者深厚的写作能力,这也是《史记》真正魅力之所在。
(九江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