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的綦江足迹
2016-12-26
中国工农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后,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向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及中共中央和军委机关被迫离开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危急关头挽救了中国革命。
在此期间,中央红军第一军团挺进重庆綦江,为保卫遵义会议作出了重要贡献。
挺进綦江据险扼守
1935年1月10日,为了确保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红一军团1师在政委刘亚楼的指挥下,先后攻克贵州的娄山关、桐梓。随即,林彪、聂荣臻、左权等军团领导派先头部队继续向新站、松坎方向挺进,逼近川黔边境处的綦江,以防止国民党大部队从川南进入,对遵义形成威胁。
綦江,是川南军事交通要地,自古就有“天下无事则已,有事黔蜀必变,黔蜀变则綦江必先被兵”之说。为了堵截红军进入重庆,四川军阀刘湘急调其21军廖海涛部和潘左部布防川黔边境;重庆“剿共”司令刘泗英发布指令,要求綦江县组织民防军,配合廖海涛部对红军进行堵截;綦江团务委员会根据川康团务委员会的急令,调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綦江周边抢修寨堡;行营驻川参谋团急电饬令川黔两省,从附近地县调数万名民工到綦江,限期抢修川黔公路,以图军力调动,堵截红军入川。
为确保部队向綦江方向推进,4名红军侦察员先期潜入綦江的羊古老、观音桥一带,详细侦察敌情。1月15日,红一军团1师2团在团长龙振文、刘瑞龙和政委邓华的率领下,抢先向綦江县羊角乡的枫香树、大垭口、红稗土等地进发,以据险扼守瑶龙山下川黔交界的酒店垭关隘,监视驻扎在川黔边境九盘子一带的川军和贵州盐防军的行动。在行进途中,部队在九龙山与刘湘的21军模范师3旅8团3营1连相遇,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红军英勇奋战,终将敌军击溃,并俘虏20多人。此外,红军还攻打了封建地主和团防兵盘踞的獐子岩,消灭和赶跑了敌人。自此,红一军团抢占了羊角乡一线的有利战略位置,扼守住川内敌军可能趁此进攻贵州遵义的重要咽喉。
红一军团1师突然进入綦江这一军事行动,使蒋介石和川黔军阀惊恐不安,打乱了他们欲阻红军于綦江之外的图谋,从而不敢轻举妄动。与此同时,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遵义会议已经顺利召开。
早在红一军团1师逼进綦江县境之前,当地乡保四处造谣:“共产党来了要杀人放火”“共产党要共产共妻”……妄图引起群众对红军的恐惧。然而,红军进入羊角乡后,队伍整齐,纪律严明,态度和蔼。为了不扰乡民,除团长龙振文、刘瑞龙和政委邓华等团部干部分住老乡家外,大部队都自己动手,用树枝、谷草搭盖小棚,三五人挤在一处,以抵挡冬季刺骨的寒风。红军战士还为群众劈柴、挑水、打扫院落,在向群众购买军需粮草时,主动以银元或食盐兑换。红军的一言一行很快打消了群众心中的疑虑,并主动接近红军。随后,红军打开羊角乡保正王福银的家和恶霸地主赵氏3兄弟的粮仓,把粮食分给群众;把没收的几户地主家的上百石黄谷以及腊肉、衣物等,分给缺吃少穿的贫苦农民。
当时,红1师2团除了扼守战略要隘,还把宣传共产党和红军政策、组织群众和号召群众、策动军阀地方武装起义暴动等作为重要工作,书写了很多通俗生动的革命标语,譬如“不当无钱的白军”“拖枪过来当红军”“组织起来实行暴动不纳税”“组织起来,实行暴动,不交租,不纳税”“打倒土豪劣绅”“工农红军万岁”。此外,在处理敌军俘虏问题上,红军也是宽大待之,以传单等形式进行感化教育,动员他们弃暗投明参加红军,在释放他们时,每人还发给足够的盘缠和粮食。不少俘虏在接受宣传教育后,投入到红军队伍中,决定不再给国民党卖命。
红一军团1师进入綦江只有短短的7天,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一行动,造成了红军主力直逼重庆的军事态势,成功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红军的压力,从而确保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
石壕住过哪些红军将领
遵义会议召开后,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1935年1月20日,中央军委制订了《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决定在宜宾与泸州之间北渡长江,与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会合。为了实施这一计划,中央军委决定让红军兵分两路进发:一路由毛泽东等率中央纵队从桐梓城北翻马陵岗进发赤水;一路由周恩来等率红一军团从松坎进占綦江石壕,造成佯攻重庆之势,牵制川军兵力,然后迅速转道赤水。
1月21日,按照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红一军团直属队及1、2师总共8000多人,在周恩来、董必武及军团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等率领下,以1师作前卫,2师作后卫,从松坎出发,经箭头垭和黑镜塘,进入石壕乡。当天下午,红一军团到达石壕。驻扎的红军纪律严明、秋毫不犯,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红军打开地主的粮仓,杀掉地主的肥猪,把谷子和猪肉分给穷苦乡民。同时,积极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政策,揭露军阀和地主的罪行,“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劣绅”等传单标语随处可见。很快,一首歌谣在当地流传:“石壕哪年不过兵,过兵百姓不安宁,惟独当年红军过,一来一去很清静。不拿东西不拿钱,走时地下扫干净”。
驻扎石壕期间,红军战士全部在街上宿营,军团部则设在场上的禹王庙,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保卫局长罗瑞卿等住在庙内。第1师师长李聚奎,政委黄苏,参谋长耿飙,政治部主任谭政;1团团长杨得志,政委黎林;2团团长龙振华、刘瑞龙,政委邓华;第2师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参谋长李堂萼,政治部主任符竹庭;第4团团长杨成武;第5团团长张振山,政委赖传珠等,则分别住在石壕场周边的万天宫、肖公庙、火神庙、土主庙等地。此外,当时经过石壕的红军领导人中,还有林彪、聂荣臻、赵尔陆、李英华、萧华、冯文彬、彭少辉、曾宪辉等。
这一期间,当地群众给予红军大力支持和帮助,其中,“红军洞”的故事,见证了军民同心的深厚情谊。一天深夜,红1师卫生队抬着几个红军伤员赶到乡民李树清的家中求宿。李树清热心地安顿伤员,并谢绝收下红军拿出的银元。第二天一早,红军卫生队准备撤走,因担架不够,只得留下杨延河等4名重伤员,请李树清帮忙照顾。红军走后,为了保护伤员的安全,李树清把他们背到附近岩洞隐藏起来,每天给他们送饭、疗伤。不久,两位伤势过重的红军先后去世,李树清将他们埋葬。随着风声渐松,他又把幸存的两名伤员背回家调养,直到伤愈。
1月22日凌晨,红一军团从石壕出发,经高石坎、梨园坝向贵州温水、良村、东隍等地进军赤水。当川军21军等追击而来时,红一军团已经“一渡赤水”。此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甘根据地吴起镇,胜利完成了伟大的长征。
红军烈士的血色故事
石壕红军烈士墓位于石壕镇石泉村苗儿山麓,那里矗立着5名红军烈士的铜像。当年,中央红军经过石壕时,有5名红军在此壮烈牺牲,其中一位是没有留下姓名的红军司务长。
1935年1月21日,临近中午时分,红一军团后续部队在牛青山击溃了龟缩在九龙山上的贵州盐防军姜金全部,又继续前进。然而,姜金全残部一个班12人,由赵汉阳、杨安洲带领,悄悄尾随在红军部队后。
红军部队刚走出箭头垭,一名战士发现一家饭馆里有苏区纸币,因用苏区纸币买老百姓的东西违反了红军纪律,他立即向上级报告。上级命令红军司务长等3名战士立即返回,用银元兑换苏区纸币。3人完成任务后,正准备追赶部队时,尾随其后的敌人出现了。战斗中,一名红军战士牺牲,另一名负伤,司务长为掩护负伤的战友突围,不幸落入敌手。
敌人把红军司务长的挎包、饭盒、筷子、14块银元和苏区纸币等全部搜走,随后对他进行残酷的折磨,要他交代红军的组织概况、行军路线、作战部署以及自己的姓名和职务等。红军司务长怒视敌人,一句话也不说。
“看你说不说,给我‘搬地均,醒他的酒!”领头的赵汉阳大声咆哮。
几个敌人把红军司务长推倒在一块条石上,这种条石两端各有酒杯大小的孔,是供杀猪宰牛用的。敌人把红军司务长捆绑的双臂朝下,腹部朝上,一端用绳子套紧他的头发,绳子从条石的孔里穿过,把头发拉紧,反绑在条石上;另一端用绳子套紧他的双脚,绳子仍然从条石的孔里穿过,反绑在条石上。如此一来,红军司务长的嘴只能张着,却发不出声音,加之双臂压在下面,痛苦不堪。这就是“搬地均”刑罚,也叫“醒酒杯”。敌人把红军司务长绑在条石上受刑,随后扬长而去。
酒足饭饱后,敌人又来到刑场,把套红军司务长头发的绳子松开,使他的嘴可以闭上,亦能发出声音。这时,赵汉阳又叫嚣着让红军司务长交待,未果,又多次往司务长嘴里灌石灰水,依然未能从他口里得到一点消息。
“不说就给老子‘踩杠子!”赵汉阳大怒。敌人把一条扁担从红军司务长捆绑着的两条小腿中间插进去,用一条小腿作支点,踩扁担的一端,撬另一条小腿。红军司务长咬紧牙关,痛得晕过去了。天快黑了,敌人把红军司务长拖到一个叫草杠子的地方,捆绑在村民赵兴五家附近的一棵桑树下。赵兴五见红军司务长又饥又寒,趁敌人狂欢滥饮之际,私下送菜送饭。红军司务长怕连累赵兴五,坚持不吃。
第二天,敌人用“穿心杠子”把红军司务长抬到茅坝坪。所谓“穿心杠子”,就是用绳子把他的手和脚捆在腹前,再用一条长的杠子从手脚中间的空隙穿过去抬着走。来到茅坝坪,敌人继续对红军司务长使用酷刑。他们把红军司务长的双手合抱在一根木桩上捆紧,用一根一端开口的木条绑紧在他的两个拇指中间,然后用一个木削子往木条开口处敲打,每敲一下,两个拇指就被绳子勒得更紧。杨安洲亲自拿着锤子打削子,打一下,问一句,但红军司务长强忍剧痛,依然钢牙紧闭。
“不说,给老子烙!”赵汉阳无计可施,叫人拿来烧红的烙铁,红军司务长被折磨得遍体鳞伤,惨叫声不绝于耳。敌人用尽种种酷刑,也没能使红军司务长屈服,遂决定将其杀害。他们把红军司务长绑在木桩上,举枪射击,红军司务长英勇就义。敌人走后,当地农民杨贵华、杨现洲、杨子洲、张海等掩埋了烈士。
红军司务长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红军铁的纪律,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崇敬和爱戴,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革命热情。今天,红军的故事仍在当地传颂,激励着后人奋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