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融入城市思考
2016-12-26闫程翔
摘 要: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产物,是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较为特殊的群体。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社会分层、城乡二元体制、社会保障机制等带来的阻碍。加快农民工融入城市步伐,可以采取改革户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等措施,为农民工融入城市创造良好环境。
关键词:
农民工;融入城市;户籍;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0.011
1 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据统计,我国目前农民工达到1.64亿人,其中约60%是80、90后的农民工,被称为“新生代”。新生代农民工年龄以18岁到25岁之间为主体,具有“两高两低”的特征:职业期望值、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受教育程度和工作耐受力低。他们既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也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实惠,应当有权参与社区管理并享受社区服务。农民工涌入城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农民工仍将是城市劳动力重要来源,在城市各个领域扮演重要角色。农民工融入城市深刻影响着城市发展。
(1)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促进农民工融入。作为“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要求不仅停留在“食果腹、衣蔽体”层次,而是向往城市更加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汇聚了各地名吃、各种美食、各种特色服装的城市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农民工,结束了学校生活,他们便迫不及待涌向城市。城市为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物质需求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农民工对高质量生活水平的追求,在满足其自身物质、精神生活需求的同时,又反过来刺激了城市需求。
(2)追求社会尊重促进农民工融入。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的是,新生代农民工乡土情结渐渐淡化,试图摆脱乡俗,在城市中建构新的社会关系网络。他们渴望融入城市,在城市中扎根,得到市民的尊重与认同。反过来说,如果农民工能够融入城市,城市生活对提高他们综合素质也大有帮助。
(3)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促进农民工融入。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发生很大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多挣些钱、有房住、有车开,而是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城市定居,拥有城市户口,对从农村走出来的农民工来说,就是一种人生的成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种信念的驱动下,他们走出学校大门,便义无反顾地涌进城市,促进了农民工数量的膨胀。
(4)城市劳动力的需求为农民工进城提供了机会。相比大中专毕业生、硕士研究生等人才,农民工要求低、能吃苦、具有实干精神,劳动力价值比较低廉,比城市劳动力更具有吸引力。况且,农民工生活资料多由其本人支付,其医疗、子女入托入学、娱乐的支出又增加了城市消费,这点为城市居民看好,刺激了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需求,给农民工进城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5)政策出台为农民工融入城市提供良好机遇。近年来,中央政府把农民工问题摆上重要议程,并出台系列政策给予保障。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进城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中央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并要求各地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明确提出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2014年“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上述政策的出台为农民工融入城市提供了良好机遇,客观上刺激了农民工进入城市的数量。
2 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的主要障碍
尽管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大势所趋,但他们融入城市仍然面临社会分层、城乡二元结构、保障机制区别对待等障碍,放缓了农民工融入城市步伐。
(1)社会分层带来的阻碍。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对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它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生事物,反映了社会的一种结构性不平等。社会分层现象的产生,导致城市居民和农民工在身份、心理等方面产生不平等,无形中与农民工产生隔阂,阻碍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步伐。
(2)城乡二元体制带来的阻碍。二元社会结构,指城市为一元、农村却为另一元的城乡分隔状态。中国的城乡二元体制,以户籍划分为标志,把人口分为农业户和非农业户两大块,实行区别对待的城乡分治政策。户籍制度影响着居民(村民)对公共资源的获得,成为影响农民工在城市长期居住和生活的现实问题。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农民工进城务工条件更加宽松,但是,以户籍为限制的部分保障制度并没有消除,如社会保险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等,使得“市民”和“农民”仍然存在较大差异,他们很难获得同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以至于无论是生活状态还是心理上农民工都没有真正融入城市之中。
(3)社会排斥带来的阻碍。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农民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后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辛勤劳动弥补了城镇劳动力的不足,但由于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异,城市居民总认为农民工素质比较低,加之农民工犯罪案件时有发生,让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另眼相看,并产生排斥意识。这种排斥给农民工心理造成伤害,部分农民工选择了“候鸟式”务工,在他们心里,城市可以让他们赚钱,却容不下他们长期定居,也由此阻碍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步伐。
(4)社会保障机制带来的阻碍。首先是住房保障机制。虽然近年来农民工工资不断上涨,但他们挣来的血汗钱主要用来养家糊口、供孩子上学、给老人治病,能用来购买住房的资金很少。目前政府推出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主要是供应城镇居民,农民工很难享受到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政策。无力购买住房,农民工只好租住商品房或住工棚,使得他们成为城市的“过客”。其次是医疗保障。目前异地就医报销机制尚未完善,使得进城的农民工就医仍需个人掏钱。加上农民工工作强度大、工种危险,容易受伤及遭遇疾病侵袭。一些农民工面对高昂的住院费只能选择放弃治疗,给自己的身心带来伤害的同时,也让他们放缓了融入城市的步伐。第三是养老保障。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格局限制,农民工尚未纳入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机制。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偏低,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农民工参与更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融入城市。
(5)农民工自身条件不足带来的阻碍。农民工一个主要特点是接受教育层次低。据调查,进城农民工超过70%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5%左右,多数农民工没有受过专门的技能训练,只是靠“学徒”会些简单手艺。这就导致农民工就业面较窄,收入不稳定,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工融入城市步伐。
3 加快实现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建议
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增添力量的同时,也享受着城市文明与富足,有融入城市生活的期盼。为此,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和谐相处,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既是加强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1)改革户籍制度,为农民工融入城市提供便利。让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实现城乡一体化格局,户籍问题是关键。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发布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确定实行统一的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建议以此为契机,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区别,对进城的农民工,只要居住满一定期限,发给居住证,让农民工与市民获得同样身份,享受跟市民同等的就业、教育等权利,引导农民工有序融入城市。
(2)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工融入城市提供保障。探索以养老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取得居住证的农民工,实行市民化待遇。建立符合农民工实际情况的失业保险制度,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居民失业登记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范围。推行农民工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使农民工及其子女在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生殖健康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3)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营造关怀关爱农民工良好氛围。农民工融入城市需要社会共同努力。城市居民对农民工歧视心理和行为让农民工心灵上受到创伤,而城市为他们提供的就业机会又使得他们收入偏低,生活状况艰难。这样势必给他们造成物质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为此,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提倡全社会都关爱农民工,重视农民工,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同时,引导城市居民消除对农民工的偏见,与农民工多沟通,为农民工的融入创造良好氛围。
(4)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农民工融入城市,必须有足够的就业岗位。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重点靠二产、三产。目前我国产业结构正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结构转变,无疑为农民工融入城市提供了机遇。要增强第二产业就业吸纳力,大力发展城市建筑及制造业,增加就业岗位。要提升第三产业,从一般性的生活服务业拓展到物流、家政、金融等现代生产生活性服务业,扩大农民工就业范围,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5)强化劳动力市场管理,增强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后,相对来说处于弱势地位。为给农民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当地人社、公安、住建、工会等部门可以定期开展农民工用工、工资支付和社会保险专项检查,督促用人单位实行农民工与常住人口同工同酬。同时,人社、工商等部门可以为农民工发布用工信息,组织农民工参加“岗位推介会”,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步伐。
(6)农民工不断强化自身素质,为融入城市做好准备。农民工融入城市,除了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其自身努力也十分重要。农民工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职业培训,拥有一技之长;可以参加各种网络学习、成人高考等,获得更高层次的学历。同时要自觉学习城市各种规章制度并模范遵守,提高自身形象,在思想上、行动上具备融入城市的条件。
4 结论
农民工融入城市,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农民工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融入既加快当地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主动决策、积极作为,为农民工融入城市创造有利条件,加快农民工融入城市步伐。
参考文献
[1]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距[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9).
[2]朱向栋.农民工融入社会的思考[J].莱芜,2015,(3).
[3]杨思远.中国农民工的政治经济学考察[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闫程翔.栖霞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8):1011.
[5]闫程翔.当代社会阶层分化研究[J].中国林业产业,2016,(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