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激荡的年代
——胡耀邦与青年的故事

2016-12-26陈璇

四川党的建设 2016年2期
关键词:团中央胡耀邦同志

·文 陈璇

青春激荡的年代
——胡耀邦与青年的故事

·文 陈璇

多年来,人们鲜见胡耀邦在影视作品里的形象。如今,第一部以胡耀邦为主角的电影——《青春激荡的年代》在全国上映。电影中的时间被设定在1952年到1957年之间。历史上的这段时期,胡耀邦担任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电影镜头连接了历史和大银幕,讲述了那段时间里他和青年之间的故事。

不准称呼官衔,见面一律称同志

1952年6月,主政川北的胡耀邦接到中央电令,要他“务于7月底抵京”。随后,他被安排到团中央工作。曾经在团中央给胡耀邦做过机要秘书的高勇,回忆起新书记要来的消息在人们中间引起的反应:“听说他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打过很多仗,来团中央前是川北区党委书记兼行政公署主任……”高勇回忆说,“当时,胡耀邦才37岁,又参加过长征,打过仗,还是川北区党委书记,在当时我们这些小青年看来,他简直是了不起的英雄。”“我们有一次议论时,认为这位长征英雄一定长得又高又大,身材魁梧。”

当高勇他们第一次见到胡耀邦时,才发现这位“了不起的英雄”跟想象中的不大一样。人们眼中的胡耀邦,“留着平头,个子较矮,稍瘦,长得很秀气,显得很精神,完全是一个小青年的模样”。

那是在团的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以后,胡耀邦接见团中央机关干部的时候。当时团中央没有礼堂,晚饭后人群陆续聚集在工字楼前的院子里,胡耀邦就站在水池边上,他提高嗓门,打着手势说:“如果同志们发现我的工作没有做好,有什么缺点错误,要大胆地提出批评,也可以直接向中央反映,也就是提意见!告状啰!”电影忠实地还原了这个场景,还包括胡耀邦立下的那条规矩:不准称呼官衔,见面一律叫同志。

在胡耀邦任职团中央的十余年里,书记处的书记、机关干部、秘书、工勤人员以及食堂的大师傅、传达室的老头儿,都叫他:耀邦同志。后来,担任过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张宝顺回忆说:“团中央至今不搞特殊化,同志之间不称官衔,就是耀邦同志那时开创的好风气。”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

影片里,苏联歌曲《共青团之歌》的配乐声响起,最激荡的画面之一是年轻的垦荒队员告别家人、恋人,坐上北上的火车,前往一片泥泞的北大荒,豪情万丈地要为国家开垦良田。

20世纪50年代初,国民经济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大潮汹涌有声。胡耀邦提出,“青年团的一切任务,都应当围绕国家建设的任务展开”。

1955年,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农村工作部 《关于垦荒、移民、扩大耕地增产粮食的初步意见》。胡耀邦认为,垦荒事业正是青年的用武之地。他提出动员一部分城市未就学的初中、高小毕业生及其他失业青年参加垦荒事业。

在胡耀邦的领导下,团组织在青年中间有着极强的号召力,众多青年报名要求垦荒。1955年秋天,胡耀邦在家里接见了北京青年垦荒队的5名发起人,肯定了他们的爱国热情,还询问他们是否完全出于自愿,还有什么困难和要求。61名垦荒队员出发时,胡耀邦为他们送行、授旗,还在“向困难进军”的讲话中说:“你们的行为是英勇的行为,是爱国的行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你们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敢到最困难的地方去。”

垦荒队员开往北大荒后的第二年夏天,胡耀邦风尘仆仆地赶到黑龙江萝北县,去探望垦荒队员。他和队员们一起在田间劳作,在茅草房里和大伙儿一起喝稀粥,吃黑泥豆。黑泥豆小得筷子夹不住,胡耀邦干脆用手抓着吃。

垦荒队员杨华后来感慨,他在北大荒扎根40年,前后多次与胡耀邦有过接触和书信,这使他在北大荒极其艰苦条件下创业的决心从未动摇。从1955年秋天到1956年9月,一年里,全国有近20万名青年参加了垦荒事业。“垦荒”几乎成为那个年代青年的共同记忆。

(图来源于网络)

做青年的知心朋友,指导如何谈恋爱

胡耀邦深知团组织可以为青年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他经常跟身边的团干部说,要时时处处做青年的知心朋友,从各方面帮助他们成长,成为他们的知音。

胡耀邦曾经让张黎群邀请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部分学生跟他座谈,谈的都是青年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

一个真实发生过的场景在电影里被演绎:

一次座谈中,一名大学生突然问胡耀邦到底该怎样谈恋爱。胡耀邦毫不犹豫地回答:“真心实意地追,追,追到底。”

高勇回忆说,胡耀邦曾经反复强调,“青年特殊利益是不能忽视的”。为此,胡耀邦还建议《中国青年报》设立“青年呼声”栏目,“多反映青年的要求,重现青年的呼声”。

在那个年代,和一些人“保守”的思想不同,胡耀邦对青年总是抱着一种开明的态度。当时,有人简单化地反对所谓的小资产阶级情调,胡耀邦公开说:“青年要敢于穿花衣服,爱美是人的天性嘛。”

家人曾经感受过胡耀邦的这种开明。女儿李恒谈恋爱时,男友送给她两件塞浦路斯的紧身弹力上衣,一件红色,一件翠绿色,穿在身上色彩鲜艳,还能显现出少女的身材。母亲李昭看见了,皱着眉头说:“看你穿的,像什么样子!”胡耀邦回头看了一眼,笑了笑,什么也没说。

家门常开,尤其是对青年

过去的廼兹府大街关东店20号,是胡耀邦任职团中央书记时一家人住过的地方。无论是虚构的镜头,还是现实里,这个大门经常是敞开的,尤其是对青年。

胡耀邦的工作方式比较特别,他不大去机关上班,而是习惯将人约到家里来谈话、汇报工作和研究问题。他的书房和客厅,几乎成为团中央的另一个书记处办公室。访客们一来,胡耀邦就让公务员把家里的香烟、瓜子、糖果等所有能吃的都拿出来招待客人,炊事员就不停地烧水沏茶,忙着给他们做饭。

“中午一过11点,下午过了5点,父亲必定留大家吃饭,这好像已经成了我们家的习惯,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胡耀邦的女儿李恒回忆说。

当时,团中央有一个“六级团委办支部”的做法,是为了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身为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带头办起了团支部。他选定了北京大学中文系59级一班团支部作为他的联系点。

有一年的正月初二,胡耀邦请这个班团支部的学生到他家里做客。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副食品极其短缺,直到20多年后那些学生还记得,在耀邦同志家吃的是烤兔肉和烤花生。

应酬客人曾经成为胡耀邦一家最大的经济负担。李恒在《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一书中写道,“仅父亲接待客人、买书和抽烟这三项,他的工资就经常入不敷出。秘书和公务员常常到机关去借,通常是月初发工资时还账,月末又再去借。”(摘自《中国青年报》) (责编:李卉嫔)

猜你喜欢

团中央胡耀邦同志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团中央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府委员面对面
团中央举办首次“ 开放日”
团中央、全国学联下发通知 开展向“10·24”英雄集体学习活动
胡耀邦夜宿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