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雅君:感悟医理

2016-12-26魏雅君

旅游 2016年8期
关键词:医家医生

文·图/魏雅君

魏雅君:感悟医理

文·图/魏雅君

激情医家苏叔阳

苏叔阳,当代著名剧作家、文学家、诗人,创作了诸多国内外广为流传的文学著作并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华表奖等奖项,而我则视他为“医家”。

1978年,那时我刚刚调到河北任丘,在华北石油会战指挥部总医院做医生。当时,刚刚粉碎“四人帮”,正是拨乱反正的关键时期,国家可谓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中医是存是废,何去何从,有很多争议。作为学中医,用中医,以中医为职业,视中医为事业又时值中年的我,心中既充满了期待和憧憬,又有难以排解的担心和忧虑。正在我“心事浩茫连广宇”时,竟然如愿以偿,惊喜地“于无声处”听到了惊雷。1978年底,苏叔阳先生创作的话剧《丹心谱》问世了。

《丹心谱》讲的是“文革”时期老中医方凌轩,不畏艰险,带领科研团队突破“四人帮”的阻挠和破坏,悉心研究防治冠心病新药的故事。苏先生的剧作,不仅是对政治禁区的突破,而且以广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提出恢复和发展中医药学这个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问题。这部剧就像一枝报春花,让广大中医药学从业者看到了中医药的未来和希望,也鼓舞了一大批青年人献身中医药学的热情。这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也让我对苏先生的才学、智慧和勇气钦佩有加。

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后,我有幸结识了曾在那里任教的苏先生。随着了解的逐步加深,我和苏先生的交往也越来越多。我们常常能从哲学视角切入中医,并且常常能发医家所不能发之言,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比如,苏先生认为,中医和中国传统哲学密不可分,是中国传统哲学最优秀部分的全体的综合的表现。现在,这个观点已为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所证明,为越来越多的中医学者所接受,特别是对那些认为中医仅仅是治伤疗疾的“小道”、“小术”的观点给予了及时的匡正。

再比如,大多数人认为,中医应尊重并由理性引导而摒弃感性,而苏先生则认为,中医需要激情。这个观点,大多数人初看之下,可能不以为然,认为医家看病需要理性、理性、再理性,假如看病也跟着感觉走,就似乎是盲人瞎马了。但苏先生说:“一个中医家只是理性的,而缺乏对病人的那种激情,对疾病的那种自我感觉的激情,也不会成为很好的医家。”

想想现在一些医生,对待病患冷漠无情,一个上午能看几十甚至上百;开处方更是随心所欲,反正医不好也医不坏;对病患缺乏起码的热情与关怀,完全忘了大医精诚的古训。苏先生的这段话说得何等精辟!

苏先生独到的思想、精辟的语言,逐渐得到中医药学界的关注,如今他已不再仅仅是作家、文学家,而且已成了活跃在我国中医药界的名人。

事实上,苏先生曾三次罹患癌症。1994年元宵节后的第二天,他第一次被确诊患上肾癌,并切除了左肾;七年后,2001年7月,他正在参加中、法、俄等多国文学艺术家诗歌朗诵会时,突然大口吐血,经诊断,癌症复发,癌细胞转移到肺部,他为此又失去了一半左肺叶;2003年,脾脏又发现肿瘤,他为此做了大剂量的放疗。

一个普通人,连续三次面对死亡的威胁,即便不被击垮,也会被吓傻了。然而,又一个十年过去了,苏先生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说起话来妙语连珠,声如洪钟,并且顽强并快乐地工作与生活着。他对生命的热忱,对科学的执着,对社会负责的精神毫无半点衰减,依然活跃在公益与文化战线,依然在为我国的中医药事业鼓与呼。

所以,在我看来,苏先生是真正的医家。

为医常存恻隐之心

宋代范仲淹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良相良医的共通之处在于,这两种职业都与百姓的疾康生死息息相关,良相从总体上解决百姓的生计问题,医生则从个体上解决人的身心疾病。所谓“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二者做好了,其中都有大功德。如何做得好?我以为首要的就是常存恻隐之心。作为医生,要有仁心,施仁术,普济众生。

庸医治驼的故事流传甚广。古有医生自夸可以治驼,也就是俗称的罗锅。早上送来,晚上笔直如箭。真有人信了,于是来治,庸医用两块门板夹住患者,在上面又踩又跳,晚上驼背真直了,而病人也死了。大多数人把这个故事当笑话听,我却觉得应该算寓言,应该引发我们对某种现象的思考。这个故事里透露出的医生为利益泯灭良心后的冷酷令人不寒而栗,或许现实中没有这样治罗锅的,但是看一些医生的治疗措施,简单粗暴,对病人完全是不负责任的态度,与这个庸医有本质区别吗?似乎是没有。

一个真正的好医生,绝不会轻视忽略患者的性命。即使从医一辈子,也离不开一个“慎”字。清代名医、四大温病学家之一叶天士曾对子孙遗言:“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一代医学宗师尚且如此感受,我等后辈又怎么敢掉以轻心呢?

真正的医者,人后用功之深令人难以想象。比如近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家、教育家丁甘仁先生,白天出诊,晚上则要读书,每每至深夜方才休息,背诵《医宗金鉴》等古书更是他的必备功课。他也带出了几个得意门生,如秦伯未、章次公。秦伯未后来出了本书《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请他为书做序言,他不无感慨地说:“医非学养深者不足以鸣世。”

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徜徉,必须有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定力。这份定力哪里来?——来自对病者伤痛疾苦的“不忍之心”,由不忍之心而发大愿心,这是医者自我奋发的动力之源。

所以中国古代的大医,基本上都有无数体恤患者疾苦的案例。比如前面提到的丁甘仁先生,不仅医术高超,足为后辈楷模,而且宅心仁厚,乐善好施。穷人看病常常免去诊金,对于特别穷困的还赠送药物,施粥舍衣捐桥修路,帮助医院和慈善机构实属家常便饭,他还兴办义学、养老院和育婴堂等。

医生的职业之所以受人尊敬,就在于他们可以大开方便之门,无私地帮助别人。只可惜,当下却有些医生利欲熏心,忘了自己的责任。眼中只把职业当做谋生手段,心中没有对患者的恻隐之心,从而使得医患关系不断恶化。

当然医患关系的恶化也不能仅仅归于医生医院一方,医学的技术壁垒从古至今一直很高,医患之间的沟通也不容易。如果说出来大家都明白,那么沟通起来也方便,反之,即使医者有仁心,也不容易被理解。

医生和教师两种职业历来比较特殊,或是针对身心,或是针对灵魂,都要求从业者有较高的道德操守,如果仅仅以谋生的态度对待之,必然误人。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我仍想呼吁:医者,仁术。让我们用爱心去对待每一个患者!这也是我一生行医始终谨遵之道。

——摘自《魏雅君博雅斋札记》

魏雅君 著名中医学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北京弘医堂中医医院专家,长春中医学院首届中医毕业生,从事临床、教学、科研近50年。发表有价值的论文40余篇,著作多部,系我国第一部《中医男科学》编委、撰稿人,中医药学专业教材《中医学基础》副主编、编委,女性系列丛书《女人一生平安》主编,对肾病的研究曾获科技进步奖。曾应邀出访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阿联酋、哈萨克斯坦、泰国及东南亚地区讲学、考察访问,被誉为“杏林女杰”。

临床擅长治疗疑难杂症,尤擅治疗不孕不育生殖障碍性疾病,对妇科疾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孕症、月经病、急慢性盆腔炎、输卵管不通、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乳腺增生、更年期综合征等治疗疗效可靠。

猜你喜欢

医家医生
最美医生
从元明清医家对《王叔和脉诀》的批判看脉学的发展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医美医生支招教你如何“不撞脸"
你擅长在脑海里列表吗?
对病机十九条中“心”与“火”的质疑
中医所讲的“忌口”是怎么回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