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古丝路,访嘉峪关

2016-12-24邓彦民

百科知识 2016年20期
关键词:嘉峪关

邓彦民

根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公布的数据,全球约有20亿人在遭受“隐性饥饿”,我国“隐性饥饿”的人口数量达到3亿。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把膳食中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称为“隐性饥饿”。“隐性饥饿”可导致出生缺陷、免疫系统弱化以及慢性病患病率上升等健康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的人体素质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沉重的社会代价。隐性饥饿不仅是贫困地区存在的问题,在新兴和高收入经济体中也频繁出现。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20年我国与膳食营养相关的慢性病占死亡原因的比例将达79%。这已经成为提高我国居民健康素质的巨大障碍。《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也显示,我国民众膳食结构不合理,钙、铁、硒、维生素A、维生素D等矿物质和维生素没达到推荐摄入量。

美国人为何喜欢捐赠?

在美国,许多富翁和有钱人乐意把他们一生努力挣到的钱捐给慈善机构,用作社会公益事业。在美国,慈善是一种文化。不少美国人认为,人在世上是作为管家来管理上帝交托给他们的财富,他们不是财富的真正拥有者,生带不来,死带不去。许多美国富人都认同钢铁大王卡内基的观点:“一个人到死的时候还是家财万贯,这是一种耻辱。”美国著名经济时评人兰伯特说:“在美国,你可以拥有极多财产,但必须有所回馈,而且必须有人注意到,否则你就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大人物。在美国,人们并不景仰富人,而是景仰对社会有所回馈的富人。”除了文化原因外,制度设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美国政府早在1917年出台了相关的免税政策鼓励捐赠。政府税法甚至鼓励不是很有钱的人,从自己的工资中捐出一部分钱来免除自己的所得税,以鼓励捐赠行为。

在遗产税方面,美国规定遗产越多,缴纳的税款也越高。美国的赠予税和遗产税税率是十分惊人的,如果一个人留下价值200万美元的遗产,扣除遗产税,到继承者手里不过一半左右,留得越多,得到的比例越少,大半被政府拿去救济弱势群体。每年美国前50项数额最大的个人慈善捐款中,大约有1/5来自遗产捐赠。譬如扎克伯格如果不捐出这450亿美元,而是留给子女,他要交40%的遗产赠予税,这450亿美元就要纳税180亿美元。与其交如此多的税,不如捐给慈善组织博个好名声,同时也避免将过多财产留给子女,让孩子堕落。巴菲特在回答记者有关为什么不把资产留给孩子的问题时说,他相信财富来源于社会,最后也要反馈给社会。

“穿小鞋”源自古代婚嫁

古代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根本不相见,只能依脚的大小衡量女人的俊丑。因此,媒婆说媒时必先请男方看女方鞋样。男方同意亲事,就按尺寸做一双绣鞋连同订婚礼物送到女方家。成亲那天,新娘必须穿上这双鞋,表示没骗男方。如果女方故意把尺寸弄小,自然就穿着不舒服甚至穿不上,从而出丑。后来,人们用“穿小鞋”指利用职权置人于困境。

“死板”一词源于古代铸钱术

“死板”指一个人做事不灵

活,它源于古代铸钱技术。古时的钱都是将铜水、银水倒进一个一个的模子铸造出来的,这种铸钱技术始于宋代。清代翟灏的《通俗编》里面讲到,宋代规定铸钱的模具,每一模板是六十四文。为防止盗版贪污钱,规定“板板六十四”不得变更。而最早解释这一俗语的是清代范寅所著的《越谚·数目之谚》:“板板六十四,铸钱定例也,喻不活。”不活,即死也,这是“死板”一词的直接来源。

日本兴起“宇宙葬”

日本社会不避讳谈死亡,不少人积极规划自己的丧礼,其中“宇宙葬”日渐受瞩目,不少人想要死后一圆太空探险梦。将骨灰装入直径2.5米的大型球体中,打入高度35千米以上的平流层,气球爆裂后骨灰飞散回归大自然。天空散骨法花费平均在25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6万~1.9万元),还不到购置墓碑金额的十分之一,也不会增加子孙供奉的负担,号称是“极致散骨”。从业者强调,不论是哪种宇宙葬,都会在大气层中烧尽,堪称是最环保的葬礼。人们也可选择“流星追悼”,将骨灰装在一立方厘米的专用胶囊内,搭载在人造卫星上,绕行地球。人造卫星在经过数年绕行地球后,最后坠落大气层燃烧殆尽,一趟骨灰旅行金额从30万到百万日元不等。每颗骨灰胶囊都有专属的ID编号,从业者会透过程序定位,掌握人造卫星的位置,人造卫星成功发射到太空后,还会有纪念摄影。

为什么说“审案子”,

不说“审桌子”?

什么是桌,什么是案?一般来讲,腿的位置决定了它的名称,而与高矮、大小、功能都无关。腿的位置缩进来一块的为案,腿的位置顶住四角的为桌。桌与案更重要的区别则是精神层面的区别。这个区别在哪儿呢?在于案的等级比桌高。比如我们常说拍案惊奇、拍案而起、拍案叫绝,都是比较高等级的情绪;而拍桌子瞪眼、拍桌子砸板凳,都是低等级的情绪。跟“案”相关衍生出来的词语非常丰富,比如文案、方案、草案、议案。因为我们过去办公,都使用案,相对来说与桌无关。如果法院审理刑事案件时,法官坐的椅子靠背非常高,就是起到一种威慑作用。用家具作为文化符号传递给你,这是案子重要的本意。那么,衍生出来的词语就有“案件”,原指案子上的文件;“审案子”,原指在案子面前审理事情,最后简称为“审案子”。没有人说“审桌子”。

“倒插门”起源于战国时代

在我国民间,有一种俗称“倒插门”的婚姻形式——“赘婚”,即男方到女方家落户,成为女方家庭中的一员,赡养女方家双亲,继承女方家财产,所生子女从女姓,为女方家传宗接代延续香火。这种男子,民间俗称为“上门女婿”。据考证,“倒插门”的婚姻风俗起源于战国时代。商鞅变法时,曾以法律形式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汉书贾谊传》中载:“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意思是说,秦朝的人家如果富有,等到儿子长大成人后,就跟父母分居,娶妻生子。如果这个家庭比较穷,那么儿子长大后,就把他送给别人家作女婿。当时提倡这种婚姻形式,不单单是穷富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为了促进人口增长和调节劳动力资源。古代倒插门女婿的社会地位是比较低的,“家贫无有聘财,以身为质也”,由于家穷,把自己当作抵押品抵押出去,自然没什么地位,有些倒插门女婿竟然成了女方家的“奴婢”。

【文稿】李 莉

【责任编辑】蒲 晖

2014年,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联合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申报了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有22个点入选名录,其中,在甘肃省境内有5处,分别是玉门关遗址、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炳灵寺石窟和麦积山石窟。此外,笔者认为在这狭长的甘肃走廊地带,还有一个重要的丝绸之路文化点也可以一同入选名录,那就是嘉峪关。它位于河西走廊的心腹地带,既是抵御外敌的长城雄关,又是友好往来的丝路要塞,扮演着双重的历史角色。作为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嘉峪关早在1987年就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此次申遗当然也就不必多此一举了,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而忘却了它对于丝绸之路的意义。

如果说丝绸之路是一首浪漫的诗,那么河西走廊便是最精彩的一段,而嘉峪关恰如最夺目的词句,浓缩着难以言说的千万种意象,它深深刻画出了关城与山川、关塞与长城、关口与丝路、关防与家国的命运关联。踏上这条漫漫的丝路古道,笔者对嘉峪关更加期待。

祁连山的恩赐

清晨,来到嘉峪关景区,在绿树的映衬下,天空显得更加蔚蓝,空气也格外清新。为了一览“边陲锁钥”的全貌,笔者来到一处高地,拿起相机找到一个好的角度,拍下几张嘉峪关的全景。照片中,脚下的黄土高低起伏,嘉峪关巍峨雄壮,高大的城墙横向排开,几座关楼与城墙完美契合;将视野放远开去,远处便是祁连雪山,在蓝天的映衬下泛着白光,壮美而神圣。有人说,如果没有祁连山的映衬,

嘉峪关的美或许将减去大半。是啊,如果没有这雪山,也许就不会有嘉峪关的存在了吧。

“祁连山”一名是古代匈奴语,意为“天之山”,自古被人们奉为圣山,也多以“天山”的身份出现在古代诗文中,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中的“天山”指的就是这祁连山。祁连山山体高入云霄,绵延横亘,终年积雪,雪水沿着山麓浸润了大片土地,滋润出了广阔的绿洲,正是这“天之山”的水源恩泽造就了富庶的河西走廊,让这边塞之地成为西北的天府之国,进而得以书写一段段传奇的过往,留与世人讴歌。今天,我们在河西走廊的任何一段,都能感受到祁连山与脚下大地的对话;尤其在嘉峪关,举目向上,关城、绿洲、河流、雪山,演绎着从地平线到天际线的自然图景过渡,从神山之巅到人间沃土的无私馈赠。关城与山脉共生共荣。

史料《秦边纪略》记载:“(嘉峪关)初有水而后置关。”这水为何水?何来之水?水又去往何处?李白吟唱“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为天上来水,可天上来水不一定是黄河。讨赖河自祁连山发源,汇集着从岩缝中渗透出的冰雪融水,吸收了祁连山的天地精华,裹挟着富含养分的砂石倾泻而下,推开绵延的山脉,冲破山谷,在山麓释放了所有的激情后,渐渐平静,堆积出肥沃的绿洲,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水源的滋养,浇灌出塞外江南的盛景。祁连山几乎将所有的馈赠都给予了它脚下的绿洲,沃野千里,物阜民丰。于是,有了殷实的物质保障,嘉峪雄关才有了建关的根基。相较之下,更远处的大漠则没有如此幸运,没有雪山的眷顾与抚慰,显得是那样的荒凉、死寂。

可以说,嘉峪关因绿洲而立、因河水而活、因雪山而生,祁连雪山是嘉峪关的生命本源。今天,来到嘉峪关,关城更添了几分壮美,周围的绿洲依然富饶,讨赖河水依然清冽,茫茫的祁连雪山依旧散发着神性光辉。

长城起点

有人说山海关是明长城东端的起点,事实上它并不是,东端起点应该在鸭绿江岸;但嘉峪关是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则毫无疑问,它是明代建造规模最大且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古代军事关隘,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林则徐被发配边疆路过此关,就曾感叹“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嘉峪关关城雄险可见一斑。踏寻着故人的足迹,来到这片神奇的塞外之地,笔者也有幸一睹雄关的风姿,也不枉这一路的艰辛。

明洪武五年(1372),明朝开国将领冯胜将军在平定西北时,为了加强防务,抵御北元的进攻,看中了嘉峪关地区的山川形胜和战略位置。经过亲自堪舆,他发现此地山川似虎踞龙盘,地形上易守难攻,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于是就地选址筑关,命名为嘉峪关。

从大尺度的横向地理空间来看,嘉峪关筑于两山之间,北有黑山为防御屏障,南有祁连雪山横阻,左右夹峙,南北拱卫,东西向形成

一条宽约十多千米的峪谷,古称“河西第一隘口”。同时,南北又有石关峡、讨赖河峡谷两道天然鸿沟。自北向南,黑山山脉、石关峡、讨赖河峡谷、祁连雪山,由外向内构建起嘉峪关的山川防御格局。有此天然基础,加之古人因山就势的精巧布局,嘉峪关自然威震河西,享誉四海。

嘉峪关关城的结构和空间布局极其讲究,堪称美学与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整个关城雄伟高大,内外二城相嵌,东西六门重开,关墙上楼宇高昂,飞阁压云。

嘉峪关外城呈不规则形状围护内城,南北与长城相连,东西各开一座关门,西面关城为“凸”字形罗城,罗城上矗立着3层歇山式楼阁,即嘉峪关城楼,面西而立,直插云霄。内城为四方形,周长640米,城墙高约11米,为夯土和砖墙结构,东西各开城门,城门上也建有百尺关楼,西城门上关楼名为“柔远楼”,东城门上关楼名为“光化楼”,二楼东西呼应,与天平齐。

在内城外侧,还另修建有东西瓮城,且两瓮城的城门皆转折90度向南而开,正面则形成防御阻挡,避免敌军长驱直入,整个瓮城如方形的铁盾,加强了对内城的防护。

此外,关城东侧还有戏台、关帝庙、文昌阁、车马道等场所,内部有演武场、游击将军府等军事设施,城楼上还有角楼、敌楼、箭楼、瞭望台等诸多附属工事,它们共同组成了巍峨雄关,历经风雪沧桑,如今风采依旧,在夕阳的映衬下,整个关城挺拔而壮美。

史载“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城筑而后关可守也”,原来,现今的嘉峪关并不是一次性建造完毕的。最初建关是在明洪武五年(1372),到了弘治七年(1494),在肃州兵备道李端澄主持下才“建大楼以壮观”,即修建了嘉峪关罗城关楼,并对嘉峪关进行了多次修缮和加固。此后,嘉峪关的地位一度上升,嘉靖十八年(1539),为了加强河西防御,又向关城的南北两翼修筑长城,直抵黑山和祁连山脚下。南者称作明墙,延伸到祁连山脚下的讨赖河峡谷为止,并于峡谷上修建了长城最西端的烽火台——讨赖河墩,即“长城第一墩”;北者称作暗壁,暗壁延伸到黑山脚下的石关峡,左岸的悬壁长城和右岸的断壁长城隔河呼应,扼守住峡口,登上长城烽火台,嘉峪关及方圆数里景象一览无余。明墙、暗壁、关城恰如张开的臂钳,封锁要害,固若金汤。后经不断完善,嘉峪关终成为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止点,其规模与形制也逐渐成为我们今日所见之景,整个关城历时168年才基本完工,工程异常艰巨。

笔者访完嘉峪关,再走进嘉峪关长城博物馆,读到了嘉峪关与长城、与国家的历史密码: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在国家的北方边境,长城纵横万里,西起于河西祁连,东溅于大海之滨,它既是中原帝国的卫城,又是华夏百姓的守郭,嘉裕关则是城郭的西北大门,坚防固守,矢志不渝。穿越历史,烽烟从这里点燃,捷报从这里启程,这里是长城的源起点,是国家护卫的最前线,这里便是嘉

峪关。

丝路要关

嘉峪关作为长城的一部分,是中原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的敌对堡垒;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塞,嘉峪关则是东西方友好往来的窗口,往来关照,东西进出,似乎更具有历史意义。相较于战争传奇,嘉峪关的丝绸之路传奇似乎也更具魅力。带着重访丝绸之路的心态,笔者来到嘉峪关探寻古丝绸之路的蛛丝马迹,听闻古丝绸之路的过往故事,触摸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气息。

嘉峪关东接酒泉,西通敦煌,是古代东西往来最为便捷、也是必经的枢纽通道,在明代建关以前,丝绸之路早已在此延续了一千多年。自汉武帝控制河西,打通丝绸之路,就有商队、使节团、传教徒、官员等取道嘉峪关地区,往返于中原与西域,促进着国家、民族间的交融与互通。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东汉班超再出西域,三国时期朱士行西去取经,唐代玄奘去往西天取经,宋代商帮往来于中原与中亚,元代马可波罗自意大利来到中国……许多古人在此留下足迹,也留下了传奇故事。

在嘉峪关新城发现的魏晋古墓群中出土了许多画像砖,描绘了历史上这一地区人们采桑、丝织、狩猎、操练、宴饮、舞蹈等繁荣的生产生活图景,其中有一幅“驿使图”,描绘了一个官驿骑马运送木牍官文的场景,也许他正飞奔于丝绸之路上,传递着国家的密令。同时,墓葬还出土了大量的丝织残品、陶器等,由此我们不难想象这一地区的繁荣景象。

到了明朝,嘉峪关开始修建,其初衷是为了加强西北地区边防,却对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往也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明朝以后,由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诸多原因,陆上丝绸之路开始衰落,但通过陆路,东西之间仍然时有往来,当时官府有“朝贡”与“回赐”的贸易形势,西域各国乐于将马匹、玉石、玛瑙、香料等特产通过丝绸之路运往内地贸易、朝贡,换取利益;政府也愿意“招来四夷”,并回赐各国以瓷器、丝绸、茶叶等货物。此外,民间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人员流动、民族交融也都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得以实现。

嘉峪关作为丝绸之路的关键隘口,控制着河西走廊东段与西段的进出,六门重开,多多“关照”,保证了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畅通,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千年光辉,同时也诉说着丝绸之路上人们的情感往来。

笔者沿着砖石铺就的丝绸古道,穿过嘉峪关六重城门,站在戈壁滩上回望,曾经繁荣的古城、古关、古驿站只剩下孤零零的建筑,城楼上没有士兵把守,城楼下没有马帮通过,失去了往日的热闹,历史的画面也不再那么清晰。但历史的脚步没有停歇,嘉峪关延续着历史的文脉传承,丝绸之路也正悄然发生着蜕变。现如今,丝绸古道变成了高速公路、铁路;嘉峪关城变成了嘉峪关市;往来的商队马帮变成了旅游团队……新的丝路蓝图正如飘带般缓缓展开。

【责任编辑】王 凯

猜你喜欢

嘉峪关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嘉峪关车站减速顶设备维护与管理
嘉峪关: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
甘肃嘉峪关三镇将新建10座污水处理站
新时代党报的新使命新实践——以《嘉峪关日报》党的十九大宣传报道为例
首届丝路天使总决赛在嘉峪关举行
在嘉峪关“吹牛”
“关照”来自嘉峪关
驼峰全顶与微机可控顶调速系统在嘉峪关车站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