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州速度”到“广州温度”
2016-12-24杨园园
杨园园
南方电网广州供电局与清华大学共同举办“电石成金·清华学子与经济学者进央企”调研活动。
十几年前,广州“错峰用电”是常态,“十二五”期间,南方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基本解决了“历史欠账”问题,让广州不再缺电。去年10月4日,超强台风“彩虹”引起的龙卷风突袭广州500千伏广南变电站,造成全站失压,让广州遭遇了一场严重的大面积停电,海珠、番禺等区域40多万户居民停电,逾百万人受到影响。面对史无前例的重大考验,广州供电局仅仅用了5个小时就实现了全部复电,5天全面恢复电网正常运行,创造了全国城市电网极端故障下复电的“广州速度”。
“广州速度”背后有着什么样的企业理念?今年11月18日-21日,南方电网广州供电局与清华大学共同举办的“电石成金·清华学子与经济学者进央企”调研活动,进入广州供电局,感受创建“两精两优、国际一流”的电网企业氛围。调研期间,清华学子与南风窗传媒智库的专家学者—广州市天河区人大副主任林志云,广东省社科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城市规划与环境研究院所长赵红红,华北电力大学北京能源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孔志国等,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座谈,深入了解电网企业,并从第三方的角度看电网企业。
社会责任与企业效益同等重要
效率、效益只是企业竞争力的一方面,纵观近年来快速成长起来的企业,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拥有很强的公平意识与社会责任。企业追求一时的效益不难,难在效益的可持续。这种可持续效益的根本,即把社会责任担当放在与企业效益同等的高度,在一种公平的社会规则中追求效益。
在调研中,专家们实地考察后认为,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广州供电局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能源提供企业,而与城市发展千丝万缕的联系,注定了它必须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担当的企业,否则在服务过程中稍有闪失,将给城市的发展与运行带来严重的危机。
然而真正要做到社会公平并非易事。城市供电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个很棘手的困境即“邻避效应”。它是一种理性经济人与非理性社会人纠结的结果,因为由来已久,且先入为主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想要在短期内彻底解决是不现实的。如何将这种负外部属性的影响降到最低,成了供电企业的重要任务。
在考察现场,全国首席电力科普专家蚁泽沛解释说,变电站产生的电磁感应,远远小于电吹风、冰箱等家用电器,世界卫生组织研究也表明,变电站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而且,有一个不为大多数人注意到的事实,国内变电站建设标准要严于国际标准。
受到某些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对这个结果并不买账。一些城市新区的发展规划中已经把电网建设纳入进来,但是在某些老城区,供电密度和供电负荷增加,面临的邻避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就需要在程序上走出利益失衡的困境。
利益的平衡
城市要良性发展,规划必须是三方面利益平衡与妥协的结果,即政府利益、开发商利益和大众利益互相牵制。政府过于强势会影响到企业经济发展,进而滞缓城市经济发展;企业过于强势,可能会损害公众利益;公众利益过于强大也未必是好事,可能会影响到公共设施建设,进而阻碍城市发展进程。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日本老城区东京有一块10公顷高密度的地方, 400名原住村民为了这块地的开发前后协调了十几年,光是谈判会议就开了1500多次,最后政府、开发商与居民达成了协议,建成了一个艺术馆和美术馆聚集的城市副中心。这个项目的例子强调了开发商与公众利益的协调,其在程序方法上避免利益失衡的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
解决邻避效应,需要科普与宣传。广州供电局在做好电力知识科普与宣传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探索,其推出的央企首支员工形象代言人组合Power Girls,其自跳自唱和拍摄的原创单曲MV《万家灯火》,一炮走红,成为新网红。今年又推出了第二支单曲MV《陪伴》,“《陪伴》是广州供电局带给市民一曲来自变电站最深情的告白,所表达的是有电的地方就需要变电站,变电站时刻陪伴在大家身边。”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广州是目前国内拥有变电站最多的省会城市,1935年广州第1座变电站建成, 2015年底第310座变电站建成投产,而仅是“十三五”期间,广州地区就新增了 77个大型变电站。广州供电局从变电站的外观设计到施工,再到运维,均精心规划,严格把控,正如《陪伴》这首歌所唱道, “随时都穿戴得整整齐齐”,“专心地做自己的事情不会打搅你”。无声守候,默默无闻点亮万家灯火,这正是我们身边的变电站。
从去年的5小时复电到Power Girls,我们看到了一个外表看似冷峻,内心实则充满温情的电力企业。步入“十三五”开局之年,广州供电局正努力从“广州速度”向“广州温度”的目标迈进。作为一个大型央企,广州供电局未来的角色不仅仅局限于“能源提供者”,还应该成为这座城市的综合能源解决者,电力与城市经济发展一脉相承,供电企业未来可以通过电力大数据,为城市管理与决策者提供新的思路。它不仅体现在面对应急突发事件时强有力的修复应对能力,更体现在对广州这个人口众多产业庞大的大都市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