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源红军遗迹处处留
2016-12-24
富源红军遗迹处处留
驱车从昆明抵达富源,不过两个多小时,且全程高速,畅行无阻。富源,滇东大门,历史上进出云南的重要通道就从这里经过,至今在富源滇黔交界处胜境关口,还耸立着著名的“南滇锁钥”牌坊,表明其地理上的险要地位。从古至今,富源注定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乃至兵家必争之地。
明初,朱元璋遣沐英、蓝玉大军平滇,从富源胜境关下过;明清历任云贵总督赴昆明就任,从胜境关下过;大地理学家徐霞客进入云南,走的也是胜境关通道。80年前,一支红色军队更先后两次从富源进入云南,在这里撒播革命种子,留下了众多的红色遗迹。
富源东南端的黄泥河镇,临近贵州威舍,原本是极偏僻的河谷地带,南昆铁路的开通给这里带来了勃勃生机。小镇地处俏丽的喀斯特山峰包围之中,景色旖旎,滇黔大道上车水马龙,眼前一片祥和。若非仔细寻访,当代人已很难寻找到80年前中央军委纵队、红一军团在此转战留下的遗迹,但本地人却从未忘记过那些不凡的岁月。黄泥河中学的后山上,离学校约十几分钟的山路,我们在老师引领下穿过密集的树林,不一会儿眼前赫然耸立着一座红军墓,墓碑正对着眼前的黄泥河盆地。这座墓里,长眠着一名在战斗中牺牲的红军战士——魏鸿胜烈士。
据史料记载,1935年4月23日,中央军委纵队、红一军团从贵州兴义市、经红板桥、马领、寡妇桥进入威舍镇猪场村,打了一战之后,于当天下午五点多钟进入云南省富源县黄泥河镇境内。由于国民党军队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红三军团在彭德怀、杨尚昆等同志的带领下,沿云贵边界前进,途经杨家冲、小幕勒到达阿依一带,留宿后继续北上。左翼红一军团一师在前,二师在后,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魏国禄等中央军委纵队居中,到达黄泥河街,稍歇一会后继续前进。到达蒿子冲、铁锁箐一带留宿。但刚走到五里坡一带时,敌人的飞机发现了我军部队,并扔下无数颗炸弹,狂轰乱炸,再加上地方土豪纠集的民团的武装阻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步步追击,中央军委红一方面军长征过富源一共牺牲169人。仅在黄泥河境内,就牺牲了红军战士整整40人。其中包括在发祥五里坡牺牲的两名战士,这两名烈士一名下落不明,另一名即为魏鸿胜烈士。如今,魏鸿胜烈士墓是富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当地师生、群众均会到此祭扫,缅怀当年红军在富源的革命历程,讲述红军的战斗故事。
沿着红军当年走过的路向西北方向走,离黄泥河镇约半小时车程,来到一个叫小寨的乡村。小寨背靠青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山村。听说山里有一个石洞,洞中曾住过一名负伤的红军战士,当地人都把这里叫做“红军洞”。
盛夏时节,要从小寨村爬山到红军洞并不容易,我们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用砍刀一路劈开密集的灌木和草丛,连攀带爬,足足用了一个多小时时间,才逐渐靠近山顶。此时所有人都已经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正打算休息片刻,突然前方老乡一声“红军洞到了”,大家顿时精神大振,疾步奔了上去。
富村革命烈士纪念碑
这真是一个高度隐秘的山洞,它不但位置很高,而且周边丛林密布,极不易发现和到达,洞口立着一方碑刻,上面详细记录了80年前在此发生的一幕感人至深的往事。1935年,红军在进入云南的战斗中,身受重伤又与部队失散的小红军战士张觉被小寨村村民黎运通夫妻收留。后为躲避敌人的追捕,黎运通夫妻连夜将他背到村后高山上一个山洞中养伤,每天悄悄送食物与饮水。得到悉心照顾的张觉逐渐康复。洞中养伤的日子里,张觉由于想念红军,情不自禁地用石块刻下“毛主席”“打倒国民党”等字样,刻画出一个“五角星”,在这个小小的石洞旁留下了永久的印迹。伤愈后,他被悄悄送出富源,安全前往贵州兴义,从此留在兴义直至革命胜利。
“红军洞”只是十万大山中一个毫不起眼的小石洞,然而这却是一段富源贫苦百姓和红军战士血肉相凝的情感见证。19 74年,当时的黄泥河公社党委将张觉住过的无名山洞命名为“红军洞”。2009年,“红军洞”再被当地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此,这段血肉情谊代代相传。
富源是红军长征在云南境内走得较为艰难的一段行程。1935年1月初遵义会议以后,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轻装前进,于4月经富源布古、古木、大凹子到达富村、营上一带,宿于海丹河东面的几个村子里。行军途中,军委纵队遭富村大恶霸傅崇华率民团百余人在老岩脚截堵。周恩来命令军委总部参谋王飞、黄鹊蛻率警卫连击溃厂骚扰红军的民团,保卫党中央的安全;殿后的红五军团随军委纵队进至富村;红三军团经富村的小坝、营上的岩头、大坪,到达大河的恩乐、大河—带。红一军团经富村至海丹。担任前卫的一师二团到达平彝营上的白龙山地带,与龙云从贵州毕节经宣威急调到平彝防堵红军的滇军李菘独立团遭遇,先后进行四次战斗,击溃了滇军独立二团,击退了滇军孙渡纵队所属安恩溥旅和地方民团的多次阻击。红军与滇军先后进行了白龙山战斗、车心口战斗、沙寨阻击战和老岩脚战斗。一百多名红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红军在富源走过的滇黔古道
如今,在富源营上镇海丹河上,还完整保留有一座古老的铁索桥,这座桥就是红军当年急行军时走过的桥梁。黄昏时的海丹桥在夕阳映照下,呈现出颇有诗情画意的景观,几名少年在拆去了木板的铁索上开心玩耍,桥下深水静流,向南而去。这些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快乐少年,不知有没有听过红军在这里的战斗故事呢?隔不远处,营上公路旁的山包上,也立着一座红军纪念碑,纪念当年在这里牺牲的战士们。营上还保留有一口红军井,至今仍在使用,这口井得到了当地村民的悉心呵护,听说我们来采访拍摄,井旁人家祖孙三人十分高兴,打下院中香梨,一人塞了好几个……此情此景,不禁让人联想起他们的先辈当年对红军的情谊。
富源富村,是红军长征途经的一个重要地带。在富村沙寨,一株高大的百年香樟树也见证过红色往事。这株植于嘉庆年间的古树在红军途经沙寨时,因树形高大,被先头部队插上军旗,引领后续部队继续前进。红军在富村与当地反动民团进行了激烈战斗并取得胜利,今天富村镇旁的山上,立着一块革命烈士纪念碑,碑身上详细记录了红军在富村的革命历程。
沿着长征之路,我们在富源马不停蹄,辗转多地拍摄,即便在今天的交通条件下,我们此行也走得不轻松,你很难去想象那时候红军面对敌人围追堵截,又走得何其艰难?抵达墨红镇车心口时,每个人心情都显得有些沉重。车心口是古代滇黔古道的一部分,至今仍保留有历史久远的石板路。这是一个小小的关隘,但两旁高山夹着一条幽深小道,地理位置非常险要,1935年红军追击残敌至此,与滇军李嵩部短兵相接,激烈战斗后消灭敌人200余名,打通了前进道路。车心口如今也立有战斗纪念碑,每一位来到此地的游客,看到纪念碑上的史迹,无不肃然起敬。
富源民间红色博物馆收藏的红军长征纪念画作
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长征过富源不过仅短短6天,但留下的丰功伟绩不可磨灭。这些红色遗产,被一代代的富源人当作长久传承下去,我们在富源县城就见到了这样一位执着的红色精神传承人,他就是民间收藏人士潘庭宏。潘庭宏是一名企业家,从小深受红色文化熏陶,他用20多年时间走遍大江南北,耗费2000多万元收藏了超过50万件红色文物,其中不乏珍品,其藏品之丰富,甚至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他为此建起两座红色博物馆,面向全社会开放。潘庭宏是一名奇人,他被誉为红色收藏家,更被评为2009年全国十大新闻人物。
从潘庭宏身上,你可以深深感受到,红色轨迹对中国的影响何其深远,可以这样说,我们将参观潘庭宏的博物馆作为寻访的最后一站,实在是太正确不过,从这里,我们不但再次对红军长征在富源的所有轨迹做了一次完整梳理,更深刻体会到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早已渗透进普通中国人的血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