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民俗文化呈现及美学价值
2016-12-23曾奇
曾奇
电影是考察社会现状的一种艺术方式,在反映社会形态与问题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从我国电影诞生到发展至今,已经有近二百年的发展历史了,在这期间经历了无数次演变和完善,涌现出大量的优秀的、典型的影片。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风格如何迥异,我国电影在各个时代都融入了民俗文化,潜藏着很强的美学价值,拓展了时间与发展空间。
一、 电影中民俗文化的呈现
(一)通过内容呈现的民俗文化
1. 通过戏曲呈现的民俗文化。京剧作为我国四大国粹之一,截至到今天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从形式上而言,京剧包含了我国很多个古典戏剧剧种,并集文学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等元素于一身,可堪称为我国文化的百科全书;从内涵上来讲,京剧中彰显着我国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引以为荣的宝物。《霸王别姬》是京剧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在此部电影情节中,所有故事内容都围绕着《霸王别姬》进行,使电影情节结构与民俗文化相融合,从形式表现和文化底蕴两方面上建立起电影表现系统。[1]京剧《霸王别姬》在电影中,不但在情节上起到牵线搭桥的积极作用,而是它还使电影情节更加可信、真实,引发与观众的共鸣。在影片中有很多具有较强民族韵味的情节受到广大观众一致好评和喜爱,这也是这部电影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2. 通过历史故事呈现的民俗文化。在这部电影中,时间跨度非常大,跨度了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等多个历史时期,而影片中的人物命运也是坎坷的。也许在片中某段历史在21世纪的今天看来是非常沉重的,不适合我们去宣扬的,但这毕竟是我们国家在发展历程中所经历的,我们应该去掌握和了解。电影作为其他国家人民了解我国发展历史的主要途径,在展现民俗文化中,不能只是展现那些积极向上的文化,还需要将一些负面的或者曾经让我国陷入低谷境界的文化,这样的电影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唯有敢于将历史真实地还原在电影屏幕上,才能让各个国家对我国的民族文化精神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这个方面上而言,民俗文化承担着传播我国历史文化的责任。同时,在电影中具有明显的个人特色与社会特色,在电影中融入的民俗文化,超越了电影艺术的内涵,使广大观众意识和体验到宣扬和继承民俗文化的重要性,这也是电影导演创作的主要意图。
(二)通过视听呈现的民俗文化
1. 视觉呈现。影片画面主体是人,影片通过塑造人物的造型、色调和衣着等来体现出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2]影片中的情境作为人活动的空间,可以说人物是为情节服务的,在空间中的景与画面色调和色彩相融合时,才能传达出制片人对影片情节和主要人物的设定。色彩、色调、情境间的互相配合,更能让观众感受到影片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情节出现转折,也更能表现出导演想要表达的思想。如在《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中,爷爷奶奶间的爱情是美好的、令人羡慕的,在处理情节色彩中,导演采用了一些鲜艳的色彩作为基调,但在抬着棺材回家的情节中,导演采用了灰色的色调表示出主人公心情的沉重、郁闷。很多时候为了追求影片客观的表现与主观意识的差异,经常会使用对比手法,衬托出人物心情的变化,让影片内容循序渐进的呈现到观众的眼前,观众也被影片故事深深吸引,心情随着影片故事情节的变动而变化。视觉呈现民俗文化是大多数电影都会选择的方式,与观众的思想产生了直接的碰撞,有目的激起观众观看影片的欲望,让观众的思维和意识随着影片故事情节的进展而变动,这样的影片才能让观众记忆深刻。
2. 听觉呈现。一是通过音乐呈现的民俗文化。结合地域色彩的差异,影片中呈现的音乐也平分秋色,有讽刺性、有欢乐性、有反义性等,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含蓄的影响,在电影中插入的背景音乐也是含蓄的,一般不会轻易流露感情。在《推手》这部影片中,有一个情节是爷爷老朱孙子唱起了《娃娃调》这首家乡儿歌,在这个情节中可以感受到独在海外的老朱,看着天上那轮明亮的月亮,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家乡的明月,体现出老朱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他希望孙在能够传承这首儿童,热烈的、真诚的民族情感让观众看到这段“传承”的画面不由自主的流露出自身对家乡的情感。二是通过方言呈现的民俗文化。[3]在电影情节中融入一些方言,不但可以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且在塑造人物性格和强化情节幽默性方面上有着显著的效果,同时在构建电影民族风格和拓展影片创作渠道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电影贴上了民族的标签,有利于将我国电影推向国际。在《一个都不能少》影片中,几位主演在影片中都是用河北方言讲话。张艺谋导演并没有用职业的演员,而是大胆的用起了一些非职业演员,采用纪实性的电影拍摄手法,以一个真实存在的贫困、落后的小山村为背景,还不断强调所有演员必须要用河北方言讲话。这部电影在还未搬上银幕时,就已经引起了热烈的反映,片中的河北方言让观众哄然一笑的同时,也让观众深刻意识到保护方言的重要性。可见,方言尤其特殊的魅力,这份魅力是任何语言都无法替代的,通过方言呈现民俗文化这一形式,在我国众多电影并不多见,无论是民俗文化,还是地方方言,都是需要共享和传承的。
二、 电影中民俗文化的美学价值
(一)转变传统影片的叙事机制,注重电影的影像性
使用声画语言展开故事情节这是电影的首要特征。运用民俗元素可以丰富影片内容的叙述对象和情节内容,将这些元素有效的融合成为一个有生命的、有活力的叙事文本。如:在电影《人生》中,不但使用了我国传统的表现手法,而且也将民俗元素融入其中,从整体上提高了影片的层次。从多方面上来讲,影片中民俗元素应用共分为两种状况,一种是民俗元素成分超出非民俗元素。在《黄土地》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民俗元素,如百姓祈雨、古代婚礼等,这些元素都是非情节因素,大篇幅的非情节因素体现出影片的影像性;另一种状况是民俗元素与非民俗元素的含量相同。民俗元素的运用不但具有延伸时间的效果,而且还具有拓展空间的作用。可见,在电影中融入民俗元素益处多多,我国广大电影导演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制作电影中因地制宜的融入民俗元素,让电影中呈现出民俗文化,并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在获取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能让作品走进人心,受到更多观众的赞赏和好评。
(二)渲染影片的气氛,隐喻深刻抽象理念
一部成功的电影,必然是打动人心的电影,想要打动人心,导演就需要精心营造影片各个细节内容。“当铺”作为我国电影历史中最有特色的元素之一,它是一种邪恶的代表,特别是在我国民国时期。在《神女》中,影片主要讲述一位单身母亲,在生活的重重压力下,为了将孩子抚养长大,迫于无奈去做了“神女”,不但要面对一贫如洗的生活,而且还要面对一些地痞流氓的欺负,原本高傲的她面对生活的压迫不得不向命运低了头。[4]导演吴永刚之前做过影片美工,他对影片景物设计具有敏锐的、高超的观察力。在这部影片中,他特别设计了“当铺”。“神女”具有双重身份,即:母亲与妓女,具有双重身份的她每天都在痛苦和挣扎中渡过。在喧嚷的街上,“神女”首次走上大街接客,在空间背景中出现了大大的“当”字,当铺生意的红火与“神女”的无助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似乎是在告诉观众:神女是为了生存、为了孩子才去卖身的,如同这些去当铺当东西的客人一样,都是在生活的逼迫下所选择的这条路。为了能摆脱避地痞流氓的欺负,神女决定要换一个地方,她想要到新的地方重新开始,找一份正经的工作养活自己和孩子,彻底与过去的生活说再见。但是命运抓弄人,找了很多份工作她都做不了,无奈下她只好再次做起妓女,这也就意味着她的生活彻底沦陷,很难走出这痛苦的深渊。在这部电影中能够看出,在电影细节中加入民俗元素,既可以将人物的情感与愿望含蓄表达出,也能将导演的创作思想传递给观众们,让观众们更加了解导演的创作意图,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从而使影片带给观众更多无限的思考。
(三)减少影片的理性成分,加强审美娱乐性
娱乐性作为电影与民俗的结合点,所以,从某方面上而言,在影片中民俗元素占的比例影响着电影的娱乐程度。在《老井》这部典型的影片中,呈现给观看者的是对人生的反思、对制度的思考等,民俗元素为体现影片主旨起到了锦上添花、生花妙笔的效果,让观众能够理性的思考这部影片;对比来讲,在《红高粱》这部电影中,在表达情感和渲染色彩等方面上,有目的展现了民俗的仪式感,带给观众的更是一场场视觉盛宴,也正是因为这样,观众缺少了对这部影片的理性思考。通过对比后发现,影片中刻意融入民俗元素,而民俗元素融入的多少与影片娱乐性是有关的,也就是影片娱乐性越强,所融入的民俗元素越多,可见民俗元素有利于提高电影的审美娱乐性。
结语
综上所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民俗元素为影片的成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电影提供出更加自然的、可靠的社会质感,在娱乐观众的同时,也给观众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在社会的积极转型下,民俗元素趋向于多元形式发展,无论怎样变动和发展,民俗元素在表达我国民族文化中都会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扮演着不可代替的角色,想要让世界对我国民俗文化与民族精神正确有效的认同,就需要电影导演在影片中积极的掺入民俗元素,从而让更多的人熟知和认可我国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孙潇雨.皮影——浅论张艺谋电影《活着》平民化倾向中的民俗元素[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2):112.
[2]张玲.新时期我国西部电影中的陕西民俗文化表达研究——以《白鹿原》《黄土地》《秋菊打官司》为个案[D].兰州:兰州大学, 2015.
[3]刘小龙.浅论当代电影的民俗化现象——以汉中本土电影《风过菜花黄》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1):179-181.
[4]沈鲁,王譞,陈帅.论民俗在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审美表现——以第五代导演的早期电影创作为个案的分析[J].艺争鸣,2016(8): 186-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