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月清泉自在怀

2016-12-23贾平凹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6年11期
关键词:松间渔舟清泉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好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都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那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月,足下的清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皇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是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间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是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的情怀,也便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流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阅读指津】 曾有文学评论家说:“散文就是通过自己独有的语言方式把它背后的味道传达出来,如果没有个性语言,散文就没有多大的价值。”散文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以达到“形散而神聚”的效果。贾平凹这篇散文《明月清泉自在怀》借名作书写生命体验与感悟,其中的语言和结构等都处理得非常精妙,读来如沐春风,畅快淋漓。

一篇优秀的散文所写的内容,可以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但绝不会是一盘散沙。这篇散文以对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代表作《山居秋暝》循序渐进的认识与理解为线索,直观展示了一个阅读体验认识的完整过程。文章层次十分清晰,主题十分明确。作者少年时期,对王维的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但不知其深意。青年时期,自以为读懂这首诗,认为自己有了一种看透红尘纷争的超脱心态,但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理解。中年时期,真正悟出了其中哲理,甘于清贫,甘于寂寞,保持独立人格,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作者逐层深入地发掘出了文章的内涵,引动读者入情入境产生强烈共鸣。

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鼐曾这样说过散文创作“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意思是说,文章具有阴柔之美,如旭日东升,如风如云如霞如溪,如水的波纹,如玉的光辉,如鸣叫的鸿雁飞入空阔的天空。要解读出散文如此的阴柔精美之妙,就要从品味语言开始。领会语言,才能读懂其中浓郁的抒情韵味和深刻的哲理蕴涵。

那本文有什么特色值得我们再三玩味呢?

思辨哲理。精彩的文题就像电眼美女般具有摄人心魄的奇效,令人过目难忘。这篇散文的文题就有着夺目的光辉。让我们来看看,读过高一的同学,相信一定会读到苏轼《赤壁赋》中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这段精彩句子。文题“明月清风”就出自于此,我们懂它的出处自然就懂它的意义指向,非我所有而“莫取”,那作者要取什么?不难看出“我”追求清雅闲适,只与月白风清为伴,独立的人格是永远的精神财富。而这些财富又从哪里来呢?作者借助对同一诗句不同人生时期的不同解读来告诉你他的答案。从岁月沉淀和人生历练中来的,不仅仅是生命的体验,更是人生得道的历程。

我们深知精美文章中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意义隐藏,就好像为它披上了一层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我们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去一一欣赏。

雅俗共赏。文中既有“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充满诗意的文辞,顿生清幽高远之雅;也有“‘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流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天衣无缝的顶针妙用,兼具参差错落之美;更有“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充满人间烟火味的意境,洋溢生活温馨之情。全文以典雅精致的书面语言为主,又杂有浅俗活泼的口语。使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目。

骈散结合。第四段大多以散句为主,但也有“‘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这样的整句。两者配合使用,语句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卷舒自如,姿态横生。“王维是唐朝的爱因斯坦……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思源”,中外经典信手拈来,作者将爱因斯坦对事物彻底洞悉能力与王维山水景物的参悟巧妙融为一体,不仅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强化生命体验,更彰显了作者的饱学多识。

对比鲜明。“风霜雨雪”“毛虫鸟雀”都是“苍松”“翠柏”“唐槐”遇到的艰辛和苦难,最终这些都成为营养,成为后天伟岸、繁茂的基础。作者将三种自我修为的树同世俗中贪求富贵的小人进行对比,来突出这三种树的执着、隐忍、脚踏实地,以此来阐释“明月松间照”的恒久魅力来源于诗人的修为和追求。也表达了一个人只有默默忍受苦难,消解苦难,苦难最终会成为他毕生的财富,滋养他的人生,塑造他的人格。

首尾圆合。文末在结构上,照应了开头作者读王维的诗的感悟,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内容上进一步深化了主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照亮了自己的灵魂,洗涤了自己的身躯。“浣女”也好,“渔舟”也好,“劳作”“独立”“思考”这才是精神的“明月清泉”。在情感上,含蓄地表达出作者远离贪婪、附庸和嫉妒,拒绝物质的诱惑的决心。文学评论家刘勰认为文学可有六观:一观体制的安排;二观描文辞的布置;三观如何借鉴他人而变化;四观或奇或正的表现手法;五观怎样运用事类使用内容丰富充实;六观语言的音韵节奏。这“六观”可作为我们对散文形式美的一种参照。总结起来就是结构形式秀如竹,语言表达美如花。

所以说散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是散文桂冠上的两颗明珠。贾平凹这篇《明月清泉自在怀》在文字的散与整,文笔的繁与简,布局的开放与收束都与文章的意境紧密相关,这样有机结合的整体,我们称之为“结构美”。而这篇散文生动的形象的修饰,体裁的运用,强化来了我们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我们称之为“语言美”。

猜你喜欢

松间渔舟清泉
清泉醋业
渔舟晚霞
石上清泉
汨汨清泉:宁条梁“找水记”
书法
松间小旅馆
春行
绿柳系渔舟
萧萧芦风吹渔舟
古民居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