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毯是怎么来的?
2016-12-23oldxu
oldxu
近几年的电影节上,除了影视作品受人关注,另一个极具吸睛功能的部分就是红毯秀了。延伸的红色地毯上群星璀璨,人们都努力把自己最光鲜亮丽的一面展示出来,所有的眼球和镜头都被红毯上的一切所吸引。
偌大的会场里短短一段路,因何被铺上了红色地毯就将明星和旁人分隔开来,成为他们展示自我宣传作品的舞台?红毯又是经过何种过程成为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的平台,让不少人争先恐后趋之若鹜?
红毯的历史
要追溯红毯的源头,不少人都会提到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作品《阿伽门农》,在这个故事里,红毯颇具仪式性地出现,也具有象征意味地成为了主人公死亡的暗示。故事的男主角阿伽门农作为希腊联军统帅远征特洛伊参战,但海上一直刮着逆风让船只航行不顺。
其实这逆风是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掀起的,因为此前阿伽门农在打猎时杀死了女神的鹿。为了航行顺利,阴差阳错间阿伽门农的女儿按照预言家的指示被献祭成为了女神的祭品。
十几年后阿伽门农凯旋而归,因为失去女儿而对丈夫怀恨在心的妻子和情夫想要谋害阿伽门农,为女儿报仇雪恨。于是阿伽门农的妻子让女仆用红色地毯铺路,从战车一直延伸到宫殿门口,“这样正义女神可以指引他直接回到家门来”。
但阿伽门农深知红毯是专属于神灵的,因此对于妻子的邀请,也是顾虑重重:“对于一个凡人,将脚踏上这样华丽的秀毯上……不是没有风险的”。不过在妻子的不停劝说下,他还是战战兢兢地走上了红毯。不久后,他真的被妻子杀死了。
这样看来,红毯的源起似乎不那么友善,但是它和庄重感、正式感的紧密联系在这个故事中还是被充分体现了。于是,红毯逐渐出现在各种重要的场合,走在上面的人仿佛走上了舞台,成为众人眼中的焦点。
1821年,美国第五任总统詹姆斯·门罗(James Monroe)乘船前往南卡乔治城时,接待方就在岸边铺上了红毯,表示场面的庄重和对政治人物的尊重与礼遇。
1922年,被称为“剧院之王”的美国人希德·格劳曼(Sid Grauman)在好莱坞打造了著名的“埃及剧院”。为了庆祝开张,剧院举行了电影《罗宾汉》的首映礼,一条长长的红毯也第一次出现在了好莱坞。
七年之后,第一届奥斯卡颁奖仪式现场,红毯又一次出现,成为电影明星展示个人风采的舞台。而自此,红毯和影视艺术领域越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凡有重大正式的活动盛典,一条条红毯都会被早早在会场铺就,静候活动正式开始时的璀璨时刻。
到了60年代,随着奥斯卡颁奖礼直播开始在场外架设摄像机,红毯真正成为了一个“秀场”。人们注意的焦点从电影作品评奖被扩展提前到了红毯部分,也因此一场活动的内容范围被大大延伸开来,红毯不仅成了电影主创阵容亮相的“展板”,还成了凸显每个红毯上的人外形和个性的平台。
红毯有放大作用
在这里,每个个体都是生动的,他们的身段,服装造型,言行举止都被放大,被摄像机传送到千里之外,被人们注视和评论。因此,美容、时尚以及传播媒体也自然被纳入这样一条不长却有无限辐射能力的红毯上。
红毯的这种放大作用让人们趋之若鹜。为了增加曝光量,明星开始“蹭红毯”,在十分紧张短促的几分钟时间内尽可能多得通过身姿、动作让人们看到自己,努力获取人们的眼球和镜头的青睐。
当然也有非常“暴力”的方式登上红毯博人眼球的,比如2014年第67届戛纳电影节上,一个男粉丝冲上红毯,钻进女星亚美莉卡·费雷拉(America Ferrera)的裙下,随后还对着镜头露出了迷之满足的笑容。
还是因为红毯的“放大”效应,任何错误和非常规的行为都会变得格外明显,已经有多次摔倒经验的詹妮弗·劳伦斯就是一例。
此外,红毯的放大作用还使其成为表达个人观点、呼吁和诉求的最佳平台。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有几位剧组女性成员因为穿平底鞋而被保安拦下无法参加电影《卡罗尔》的首映礼。为了表示抗议和对自主选择权的诉求,今年的红毯上,著名演员茱莉亚·罗伯茨索性光脚走完红毯。
仪式感是红毯的意义所在
其实换个视角看红毯上发生的一切,会发现这一切都是被定义的。一条简简单单的地毯,何故人们就自然地将它视为区别名人和其他人群的特殊地带,红毯上的人又出于何种想法纷纷盛装出席,用最正式严肃的态度对待这种活动?
《小王子》中狐狸和小王子探讨“驯服”问题时说仪式是“使某个日子区别其他日子,使某个时刻不同于其他时刻。比如说,我的那些猎人就有一种仪式。他们每星期四都和村子里的姑娘们跳舞。于是,星期四就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我可以一直散步到葡萄园去。如果猎人不在固定的时候跳舞,所有的日子都是相同的,那么我也就没有假日了。”
确实,仪式就是会让生活中的某些时候变得特殊,通过仪式,我们与日常的平淡无奇进行短暂的告别,进入一种专注全力以赴的状态,这就像登上一个特别的舞台,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是被结构模式约规的。
换句话说,仪式让我们知道,我们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场合做特定的事。红毯就是这样特定时间下的特殊空间,通过仪式,这块普通的红地毯被赋予当下特有的意义,本就作为仪式舞台上“表演者”穿戴得光彩夺目的人们因为仪式意义而变得更加璀璨耀眼——这大概就是仪式化日常为特殊、化腐朽为神奇的关键所在。
这样看来,仪式就像糖果,拯救我们于日复一日对平淡无奇的咀嚼之中。
当然,还可以用一种略灰暗的方式看待仪式这个问题。尼采就曾经提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对人类来说可能无法承受,因而需要各种安慰性质的“幻象”才能继续坚定地生活,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人生不过是一种必要的虚构,如果不掺入幻想的润滑剂,现实就会慢慢停顿下来,使人踽踽不前。
仪式作为一场盛大的表演往往相当短暂,但也正是这样而不可或缺。为了红毯上的须臾光阴提前精心打扮,无论外界的眼光如何,内心总归是有期待的、充实的,而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就已经足够了。
不过说到底,不管视角积极还是消极,红毯这个在古希腊时期就象征着高贵和庄重的东西一开始就也和复仇情节紧密联系,因而它能烘托起争奇斗艳,承载住勾心斗角这种人类最戏剧化的情感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它其实就是一方舞台。作为仪式的载体,红毯正是“不动声色的大人”们的游乐场,时光流淌,人来人往,岁月间只有那抹红色成为了平凡生活中那一点不平凡的注脚。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