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深蓝
2016-12-23撰文李林远摄影沈婷婷
撰文|李林远 摄影|沈婷婷
走向深蓝
撰文|李林远 摄影|沈婷婷
众所周知,海洋,对于我们,对于中华民族,都变得愈来愈重要。从1840年天津大沽外的隆隆炮声,到今天菲律宾炒作的南海仲裁案,无一不提醒着中华儿女,海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决定性战略利益。
纵观古今中外,海洋都是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春秋五霸之一的齐国。因为临海,“煮海为盐”一举掌握了盐这一重要的战略资源,进而富国强兵,成为了春秋时期最早的霸主。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元、清两代的中国,元朝人下令闭关锁国,将沿海居民内迁。从此往后,往日活跃在大洋上的中国舰队逐渐为西方舰队所代。因为正是在这一时期,欧洲国家步入了大航海。涌现了哥伦布、麦哲伦、达迦马、迪亚士等第一批优秀的航海家。在西方国家的历史中便是谁占据了海洋,谁就成为了霸主。最开始是发现了美洲的西班牙。在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德雷克爵士率领的英国舰队击败后,英国就替过西班牙。成为欧洲霸主。在之后的近四百年间,建立起了一个日不落帝国。后来,从历史手中接过英国的接力棒的美国,也是一个注重海权的国家。
在美国小学的教科书中,这样写到:“虽然我们本土面积仅有916万平方千米,但我们还有66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相对比中国有30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海和专属经济区,但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只知道9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面积,足见国人海洋意识之淡薄。
而这海洋意识的淡薄是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是脱不开关系的。中国平原广阔,耕地较多,有足够大的空间和足够多的资源来哺育中华儿女。这本应是让我们自豪的一件事。可这也造就了中国农耕文明的本质。农耕文明是不同于西方的海洋文明的。要耕种,就必须要有稳定的生活,这造就了中国人安土重迁的本性。而欧洲多海岛,地方狭小而且农作物产量也不高,一说起欧洲的国家,就会联想到红酒、橄榄、巧克力。人是不能吃这些东西过日子的。那么他们只有向远方去去贸易,交流,或说是侵略的扩张。
正是这样的不同,使得后来的历史成为了必然。在西方的科技远远超过我们时,康熙帝仍守住旧观念不放。认为“大天朝无所不有”可以自给自足,断然拒绝了马格尔尼使团通商的请求,也放掉了大清国最后的希望。
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庆幸的是,中华民族终于开始重铸海洋、利用海洋了。从“981”平台建成到多艘科考船下水。从“辽宁舰”出海到轰6K巡航。这都宣告着那个轻视海权,腐朽堕落的晚年清政府的远去,也宣告这一个崭新的,敢于捍卫海权,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的到来。
而我们青少年,便是这崭新民族的曙光。“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先生一百多年前振聋发聩的话语至今还在耳边回响。我们中国少年更应该从现在开始,树立海洋意识了解海洋知识。将来去捍卫这片蕴藏着240亿吨石油和13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资源的蓝色宝库。去捍卫这片凝结着无数前辈人鲜血与教训的蓝色长城。这是我们无可后退的壁垒,这是我们的耶路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