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电影双向度的互动与借鉴
2016-12-23李春琳
李春琳 马 红
文学与电影双向度的互动与借鉴
李春琳 马红
若电影完全脱离文学因素对其的辅助,则其会变得像没有灵魂的躯体。该论文主要从文学和电影的关系、电影在文学创作技巧中的借鉴作用、电影深层和表层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最终阐明了文学在成功的电影塑造中的重要作用。若从文学和电影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则文学可看作是电影发源的源头,而电影又会帮助文学产生较多的新型样式,然而,文学和电影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关系,即存在载体、生产方式以及商业运作等方面的差异。文学和电影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形成的攀比性能够促进文学媚俗之态的发展。
一、文学对电影产生的影响作用
电影的创作需要借助文学作品才能完成,电影这种新兴的艺术形态,其在形成的过程中曾从文学母体中吸取了大量的营养。从中外电影的发展史能够发现,较多的优秀影视作品均来自于文学作品的改编。我国早期改编为电影的文学作品有:鲁迅先生的《祝福》和《阿Q正传》、茅盾的《林家铺子》和《子夜》等;而新时期改编成电影的文学作品就更多了,如著名作家莫言的《红高梁》系列、余华的文学作品《活着》等。[1]从世界影坛来看,电影和文学的合作更加广泛。电影的制作需要借用较多的文学素材以及资源,从而决定了电影的制作过程会受到文学审美观的深刻影响,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故事情节的铺陈方面,电影和文学作品多会利用讲故事的形式表达。作为第五代导演代表的张艺谋,就擅长于在电影画面上讲述故事。从第五代导演所拍摄电影的取材和选项来看,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先导作用,通过文学作品就能够洞察到电影的具体走势、发展以及未来的变化。由于当代电影多数属于文学作品的改编,因此在对当代电影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先对我国现代文学进行研究,如《红高粱》《活着》以及《妻妾成群》等。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充满了我国传统审美的特点,从而使电影的情节收放自如,电影语言风趣幽默,使得电影中的文学特点得到充分展现。进行人物塑造时,文学作品中偏重于特定环境中特定人物的塑造,而这一点正好为电影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创造了条件。较多的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如骆驼祥子、阿Q等均得到改编而成为银幕上的人物形象,通过银幕将人物的矛盾冲突以及囍怒哀乐表现的活灵活现,从而使的人物形象成为电影作品中的艺术结晶。在进行情感表达中,文学和电影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均要求将对人生意义的探寻这一永久不变的主体表现出来。[2]文学作品通常渗透着作者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其中蕴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理解以及与众不同的情感;从而在改变的电影作品中也表现出自我观照的成分,此通过电影形式又作用到人的精神世界,由此使人们对理想、命运以及现实产生深思。
(二)文学对电影产生的定位作用。较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杰出电影作品产生的前提条件。文学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其自身所具有的丰富审美性以及充满诗意的人文关怀,其重点在于凸显个体对现实产生的感悟和超越,以此寻求人类总体的生存状态以及生存价值。如国外某导演执导的影片《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其所呈现的是发生在西西里岛上的传说故事。该影片的原作品名为《玛琳娜》,影片内容主要从少年雷纳多的视角进行展现,叙述了二战中失去丈夫的少妇玛琳娜的不平凡经历。在影片中虽然剧情较为平淡,然而,在这平淡的基调中却能够展示出人性的丑恶以及光辉。在国内电影中较为浓烈的文学性也有一定的体现。通过沈从文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边城》不难看出,文学作品能够带给人们情感的安慰以及心灵的启发。由于文学具有丰富性以及深刻性,因此经过改编之后的电影带有较为强烈的文化底蕴以及文化关怀。
(三)电影中很多表现形式均借鉴与文学作品,如比喻、夸张以及象征等。在电影情节的伸展和人物的对白中能够清楚地发现文学方式的呈现。此外,文学作品一般可以表现出人物所处的不同的时代背景以及时代风貌,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有益于电影历史感的表达,如老舍作品中所呈现的某一时期北京城的社会风貌。该作品若能改编成电影形式时,则能够将原时代的真实还原出来,从而获得人们的认同以及感知,由此更能让较多的目光被吸引,从而产生最佳的艺术感染效果。
二、电影对文学产生的影响
客观的讲,电影对文学具有一定的依赖性。然而,由于其属于一门较为独立的影像艺术,其依靠的是声音和图像等多种资源整合而成的视觉艺术,利用这种艺术,能够让人们得到最大程度的视觉体验以及娱乐享受。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文学这种古老传统业态。在同一主题下,文学表现出来的是多义性与虚构性,而电影则以具象性与真实性再现。所以,在现阶段快速发展的文化消费年代,由于电影产业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由此对文学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在这种形势下,文学开始放下高傲的身段,继而主动寻求和电影进行合作,这种倾向的具体体现是针对文学的逆向性创作。[3]作者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时,刻意根据影片标准而改变写作内容以及方法,在进行作品主题、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的刻画中均根据电影的实际需要给予观照,让某些电影的表现技巧渗透到作品中,如快速场景变化等均被文学作品的创作所采用,从而便于改编为电影形式。
电影对文学的影响还表现在能够促进“立体读者”的出现。由于电影本身具有一定的通俗性以及娱乐性特点,从而有效降低了大众进行审美的门槛,缩短了大众和艺术之间的距离。很多电影均来自于较为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具有传播优势的电影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消除了对较为严肃文学的敬畏感,由此使得部分观众在观影结束之后能够进行原著的阅读。所以,在电影的传播之下,能够获得较多的“立体读者”大军,由此使得文学又回归到大众化的阅读。在当前的消费形式下,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消费的商品。广大的民众一般会通过电影和电视等非文字形式进行文学作品的了解,然后进行原著的阅读。在这种形式下,较多的文学作品会由于同名电影的播放而收获新的关注度以及生命力。
三、将文学作品改变为电影
从我国的电影发展史来看,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分为两个主要的阶段:即20世纪的初期和末期。在20世纪的初期,成功改编为电影的作品有从法国文学作品《保险党十姐妹》改编而来的电影《红粉骷髅》、作家徐沈亚的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电影《玉梨魂》等。但到了上个世纪末,用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风气进一步升温。对此,张艺谋等导演不但将较多的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而且已经将文学作品改编电影定位各自创作的基本路线。张艺谋改编的电影《红高粱》等均来自于文学作品的改编。从莫言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到由网络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山楂树之恋》,使得作者由当代较为知名作家提升为网络作家,而且由此也将文学作品向电影改编的事业提升到较高的水准。从这里可以看出,电影跟随文学作品的发展也在逐渐扩大素材基地。
由于文学作品属于一种文字艺术,但电影属于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态,因此,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形式实际是从一种单一的艺术转化为较为复杂的综合艺术。然而,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还涉及到将文学作品改变为电影的基本原则问题。[4]客观地讲,导演实际也是读者,其站在自身的角度对文学作品的文本做出解读,接着,根据自己的审美要求,将文学作品的文本转化成电影文本。该转化过程实际属于重新创作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的转化,使得文学作品出现了新的超越。
四、电影对文学作品具有催化的作用
电影对文学作品的催化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催化了被改编的那一部分文学作品;其二,催化了文学作品这一整套文学体裁。我国的文学作品具有较为庞大的数量,水平也参差不齐,然而较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很多,只是较多的不能被人们发现而已。而文学作品向电影这一方向的发展为文学作品寻求了另一发展途径。因为电影属于一门包含了戏剧、绘画等多个艺术形态的综合性艺术,然而其却有着较为独特的艺术特征。电影的艺术表现力不但包含了较多的艺术特点,而且具有蒙太奇这种较为先进的组装技术,使得其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表现手段,同时,影片还可以进行大量的复制和放映。从电影带给人们视、听一体化的观赏效果来看,其无争议的可以定性为大众化艺术。经过改编后的文学作品能够以更加易于大众接受的形式进行传播。另一方面,由于电影所创造的商业利润巨大,因此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即能扩大文学作品的宣传范围,而且能为作者带来非常丰厚的利润。所以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这一现象能够对文学作品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
文学作品的发展,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历史,文化作品在我国主要分为两大系统:其一,文言文学的作品,其发源于魏晋时期;其二,白话文学的作品,其起源于五四运动时期。在古代,文学作品是没有地位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开始成为较为独立的文体,而现代文学作品则已经被社会大众所追捧,由此可见,文学作品经历了地位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作品、诗歌、散文以及戏剧均也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而到当前为止,文学作品的发展是最快的。戏剧虽然和文学作品一样可以改编为电影,然而戏剧改编电影只在我国电影的初创时期小盛一时,接着就消失了,其中较为成功的作品有老舍的《茶馆》。另一方面,用诗歌和散文改编成的电影也有,如由郭小川同名诗歌改编成的电影《一个和八个》。
因文学作品流派的不断增加,加之电影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难度降低。文学作品只要能够描述出的场景,电影就可以利用相关的技术将之呈现出来。正是由于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对文学作品的描述随意性极强,文学种类也出现了较大的增加,如灵异文学、科幻文学等。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伤痕、反思、寻根、改革以及先锋等多个思潮阶段,而电影也同样存在多种类型,即伤痕电影、反思电影、寻根电影以及改革电影,而这些电影的绝大多数,均来自于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神圣的使命》《天云山传奇》等。
结语
影像事业的全面发展,让文学的优势减弱不少;而随着网络文学以快餐形式出现,使得读者更愿意选择较为轻松的阅读形式,进而放弃对严肃文学的追捧。较多的不利因素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挑战。虽然文学的地位已经不能达到当初的辉煌程度,但文学深厚的根基还存在着,文学对人们精神世界产生的影响,对现实以及命运的感悟,这些均会对文学作品的主旨理念以及审美价值产生最根本的影响。电影能够得到蓬勃发展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电影自身具有较强的传播优势,另一方面是受益于文学不间断的滋养。作为电影导演不但要管理好镜头的拍摄,而且要做好文学的修读工作,只有深度消化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意境,才可能完成其独具特色的电影内容的构建,继而拍摄出蕴含人文关怀以及审美品格的杰出的电影巨作。以上可以看出,文学和电影的互动融合必将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内容。
[1]章颜.跨文化视野下的文学与电影改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12.
[2]孟中.文学改编:一次特殊的电影心理活动[J].电影艺术,2004(2):9-12.
[3]吕媛.文学作品改编与电影内容生产[J].当代电影,2011(6):107-111.
[4]陈林侠.当下中国电影的改编问题与文化竞争力——兼及电影与文学的关系[J].中州学刊,2015(6):157-164.
李春琳,女,上海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外语部讲师,硕士;马红,女,上海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