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鳖鱼共生系统种养技术研究与效益分析
2016-12-22张静蒋业林王士梅侯冠军王芬张国
张静 蒋业林 王士梅 侯冠军 王芬 张国前 王庆健
摘 要:2016年,课题组承担了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稻鳖鱼生态系统构建与种养结合关键技术研究”。该文主要介绍了稻鳖鱼种养结合的相关技术参数。通过试验研究分析,稻鳖鱼综合种养的经济效益明显,实验结果表明每hm2收获生态水稻 9030 kg,净增产优质鳖349.5 kg,净增产鱼135.9 kg,纯收益101 633元,投入产出比为1∶2.36,显著提高了稻田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稻鳖鱼共生系统;种养技术;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1-0077-04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ed Rice-Chinese Soft Shelled Turtle-fish Ecosystem and Studies on the Technology
Zhang Jing1,3,4 et al.
(1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efei 230031,China;3 Academician Workstation of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efei 230031,China;4 Anhui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turtle Farming Technology,Bengbu 233701,China)
Abstract:The project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ed Rice-Chinese soft shelled turtle-fish Ecosystem and Studies on the Technology”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of Anhui province was undertaken by our research group.The relative technical parameters about integrated rice-Chinese soft shelled turtle-fish ecosystem were introduced.The rice yield was 9030 kg/hm2,and the average yield of turtle and crucian carp increased by 349.5 kg/hm2 and 135.9 kg/hm2,respectively.The economic returns was about ¥101 633/hm2 and the input-output ratio was 1∶2.36.It showed that the economic benefit per unit area increased a lot under integrated rice-Chinese soft shelled turtle-fish ecosystem.
Key words:Rice-Chinese soft shelled turtle-fish ecosystem;Coupling of planting and cultivating;Economic benefit
稻田养鳖是我国近年大力倡导的绿色种养模式。稻田内的水资源、杂草资源、水生生物资源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1]。利用鳖好动、勤觅食的生活习性,可控草、除草、捕食水生动物、驱赶害虫,同时鳖的残饵和排泄物可为水稻提供肥料[2-4],在增加稻田水体营养程度的同时,很大程度上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另外还促进了田间浮游生物等水生生物资源的繁殖,增加稻田中中华鳖的饵料[5]。笔者曾就目前安徽省的稻田养鳖技术模式的相关重要环节进行研究探讨和实践[6],发现随着投饵和排泄物的增加,稻田水体中N、P元素的浓度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及各营养元素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在试验过程中还发现稻田养鳖生态系统中非经济型野杂鱼较多,因此选择在稻田养鳖模式中引入经济型水生动物[7],可进一步增加经济效益。目前没有发现有关稻鳖鱼综合种养技术的相关报道。为了进一步丰富稻鳖鱼综合种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技术数据和经验,2016年我们承担了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稻鳖鱼生态系统的构建与种养结合关键技术研究”(1604a0702022),针对稻鳖鱼生态系统展开系列试验研究。项目在安徽省蚌埠市海上明珠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实施,通过试验分析,稻鳖鱼综合种养的效益明显,不仅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还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稳定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点和条件 试验点选择在安徽省蚌埠市海上明珠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稻田种植基地的北区和南区。稻田位于紧靠水源、水质良好、地势相对低洼、保水稳水,背离交通路道的偏僻安静处,设置的进、排水管道方便稻田进排水,具体如图1所示。按照项目要求选择4块稻田放养中华鳖和鲫鱼,分别为南区1#田块1 667.5m2,北区2#田块1 334m2、3#田块1 867.6m2、4#田块1 867.6 m2,共计6 736.7m2。
1.2 试验材料和方法
1.2.1 稻田养鳖沟的开挖与围栏设施 开挖鳖沟因田制宜,在稻田长边开挖一条横沟作为鳖沟,为梯形形状,上宽2.5m,底宽1.5m、深0.8m,四周田埂做好做实。稻田养鳖的围栏设施材料选择彩钢板,用镀锌管间隔2m为桩,彩钢板用铁线固定在镀锌管上,田埂内向下开挖0.30m深的沟,将铺设彩钢瓦的镀锌管埋入沟内,用生石灰撒入泥浆土,夯实底部固定围栏(向内微倾斜)。
1.2.2 水稻品种的选择和栽种 选择种植抗病害强、优质高产的绿稻24水稻品种,分别于2016年6月12日在南区1#试验田和2016年6月6日在北区的2#、3#、4#试验田种植,株距20~30cm,行距30~40cm。
1.2.3 稻田的施肥及育、插秧 育秧场所选择在非稻鳖共作区进行,4月5日—15日开始育秧,操作流程为优良育秧地—制作育秧床—配置育秧土/晒种—脱芒—筛选—选种—浸种消毒—催芽—播种—覆土—苗床追肥—起秧。施肥前,先排干田间水分并晒田,再机械进入稻田先将稻田翻耕一次,每1hm2施放发酵有机肥基肥4 500~7 500kg,随后立即进水、旋田、平田,稻田平整后立即插秧,之后不施追肥。
1.2.4 拦鳖栅、食台的设置 拦鳖栅设计成“〈”型或“〉”型。进水口凸面朝外,出水口凸面向内,既增加了过水面,又使之坚固,不易被冲垮。沿着沟边每隔3m设置1个食台,用长1.8m,宽0.75m的石棉瓦斜置池边入水。
1.2.5 鳖苗、鱼苗的放养 所放养的幼鳖购自省级良种场(安徽省喜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放养时间为2016年7月13日,鳖苗无病无伤、体质健壮、大小基本一致。投放密度为1 500只/hm2。具体为南区1#田块共投放雄性鳖苗250只,总重164.45kg,北区2#田块共投放雌性鳖苗200只,总重139.4kg,北区3#田块共投放雌性鳖苗280只,总重187.65kg,北区4#田块共投放雌性鳖苗280只,总重193.2kg。投放前用5%的食盐水浸泡10min。所放养的鱼苗为优质鲫鱼苗,投放数量为1 260尾/hm2,均重29.4g。选用电子天平(精确度0.001kg)测量体重,测量方法参考国家标准(GB 21044-2007),收获测定采用同一电子天平测定体重。
1.2.6 管理 保持水位:水稻活棵后,稻田中水位正常保持在3~5cm左右,高温季节加至12cm。饲料投喂:鳖苗放养2d后开始投喂饲料,饲料以水生昆虫、蝌蚪、小鱼、小虾等制成的新鲜配合饲料为主,人工配合饲料为辅。投喂量为总体重的3%左右,每天3次,早中晚各一次,投放比例为35%:30%:35%。阴雨天不投喂。巡查:坚持每天巡田,仔细检查田埂是否有漏洞,拦鳖栅是否堵塞、松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每月养鳖水体消毒1次,均匀泼洒375kg/hm2的生石灰上清液。
1.2.7 水稻收割与鳖鱼的测定 10月15日使用收割机沿预留机械作业通道进入稻田。收割前,田间存水放干,中华鳖和鲫鱼会自动转移至鳖沟内,不影响收割。每hm2随机选取300只中华鳖和300尾鲫鱼对其体重进行测量,评估生长性能。死亡率和体重相对增重率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死亡率(%)=NtN0×100]
[体重相对增重率(%)=Wt-W0W0×100]
式中,N0—试验开始时放养鳖的数量,Nt—试验结束时收获鳖的数量;W0—试验开始时鳖平均体重g,Wt—试验结束时鳖平均体重g。
2 结果和分析
2.1 稻鳖鱼种养模式中鱼鳖生长情况分析 表1详细描述了投放和收获的中华鳖和鲫鱼的数量和质量。投放的中华鳖1 000只,其中雄性鳖苗计800只,总重量为545.4kg,均重为0.685kg,投放的雌性鳖种共计200只,总重量为139.4kg,均重为0.697kg,投放的鳖苗大小均一,无明显差异;中华鳖收获总数为993只,抽样测定的平均重量为0.934kg,体重相对增重率为36.55%,死亡率为0.7%。鲫鱼放养850尾,均重0.029kg/尾,收获总数810尾,抽样测定的体重相对增重率为364.7%,死亡率为4.7%。
2.2 稻鳖鱼种养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表2展示了每hm2中水稻,中华鳖和鲫鱼的产量。表3列出了水稻收割后总的投资收益。综合分析表2和表3,稻鳖鱼生态养殖每hm2投资约4.9万元收获生态水稻9 030kg,净增产优质鳖135.9kg,产生纯收益为17.65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2.36,较大程度提高了稻田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1.1 结构改良,节本便捷 本试验不同于以往稻田养鳖采用环沟型稻田养鳖,针对稻田需机械收割采取单边开沟作业方式,优点是操作方便、简单,减少了投资成本,在中华鳖饲喂过程中便于人员投饲、管理和巡查吃食、活动等情况。
3.1.2 模式创新,经济效益显著 稻鳖鱼共生系统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综合经济效益高,在稻田养鳖中引入鲫鱼,明显增加了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仅鱼类单位面积纯收益达2 775元/hm2。总经济效益为10.16万元/hm2,与传统种稻相比,经济效益极显著。
3.1.3 生物多样,病害生态防控 稻鳖鱼共生系统在种养过程中引入鲫鱼增加了对水体饵料生物的利用率;稻田为鳖类活动提供了宽松优质的环境场所,活动、摄食、晒背范围大,生长发育快,增强了鳖的抗病性,生长期间几乎无疾病发生,达到生态防控的效果。
3.1.4 提质增效,生态效益好 养鳖稻田避免了化肥和农药投入,减轻面源污染,对改良了农业整体环境,生态效益显著。本研究是在无农药和化学污染的环境下进行,稻米和中华鳖的品质高,产品无药物残留,稻米和中华鳖产品的价值增值50%以上,实现了提质增效。
3.2 讨论 稻田种养殖模式发展的初期,产品价格陡然升高,部分地区稻田养鳖的市场价格高达160~300元/kg,稻谷价格也有所提高。随着面积的扩大,产量的上升,价格会下滑。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因地制宜,评估好当地的土质、水质环境、适宜的水稻品种和消费市场,循序渐进,不断调整种养殖组合方式,解决技术瓶颈,才能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中央,许晓军,张海琪,等.中华鳖高效养殖模式攻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2] 沈建庆,方志峰,程勤海,等.机插稻田稻鳖共生生态控草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3(6):698-699.
[3] 刘才高,周爱珠,徐刚勇.稻鳖共生效益试验.安徽农业科学[J].2015,43(7):157,159.
[4] 张永明,魏云亭.天津地区稻田生态养鳖技术要点[J].天津水产,2010,4:36-38.
[5] 丁伟华,李娜娜,任伟征,等.传统稻鱼系统生产力提升对稻田水体环境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3):308-314.
[6] 蒋业林,侯冠军,王永杰,等.稻田养鳖生态系统构建与种养殖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20):94-95.
[7] 马达文,程咸立,汤亚斌,等.湖北省鳖虾稻高效生态种养模式研究[J].中国水产,2012,4:50-52.
(责编:张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