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目标意识 体现活动价值

2016-12-22费连荣

创新时代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七巧板图形空间

费连荣

“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开设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也不是为了场面热闹,而是让学生通过课程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展、有所提高。那如何把“综合与实践”与数学有效地结合起来?本文以自主发开的数学综合与实践《有趣的七巧板》一课为例,谈谈几点个人感悟。

一、增强目标意识—目中有本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方向。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不明确,这在综合与实践尤其是自编课程中较为常见,有些老师认为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动动手玩一玩,或是简单地照搬教师教学用书等备课资料。因此,教师在“综合与实践”中要增强目标意识,让目标意识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首先,目标确定。《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在整个数学课程中,“综合与实践”是实现这些目标重要而有效的载体。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目标定位与学科教学有所不同,重在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否真正动手操作,是否有效地进行数学思考等。因此,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这四种平面图形,初步接触七巧板的基础上,笔者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依图成形”“见影排形”“自创图形”三种玩法,会用七巧板拼图,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尝试、概括、归纳中丰富学生的思维经验;通过独立思考、推理验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其次,层次鲜明。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都存在着差异,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照顾差异,对每个学生都要具有挑战性。例如,本节课分层设计活动目标,第一层“依图成形”,照着样子动手拼一拼;第二层“见影排形”,知道每幅图的轮廓,以此来确定每个图形到底拼在哪里;第三层“自创图形”,自己想一个图来拼。这样的安排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

最后落实有力。课堂教学中要落实教学目标,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进行教学评价,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二、体现活动价值—心中有生

基于以上分析,遵循本节“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安排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空间观念、思维经验、创新精神等方面更好地发展。

(一)观察、操作、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综合与实践”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主,学生的学习过程呈现出开放化的态势,这就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感官,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应利用好“视”与“触”这样的直观教学方式,建立和发展空间观念。

1.观察之必要环节

观察是一种有思维积极参与的感知活动,是聪明大脑的“眼睛”,教师有责任解放孩子的眼睛,让孩子会看、会观察,帮助孩子擦亮“眼睛”。例如,在“依图成形”环节中,我分别出示了大树图和房子图(如图1、图2)。

引导学生围绕这样三个问题思考:①每幅图可以分成几个部分?②每个部分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③可以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拼?学生通过观察,知道板块的形状、大小、位置,熟悉各块板之间的关系。学生只有在头脑中建立正确而丰富的表象,对知识的理解也由量的积累发展到质的飞跃,空间观念的发展才能落到实处。

2.操作之重要方式

空间观念的建立只靠观察是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操作活动,采用儿童喜爱的看一看、拼一拼、摆一摆等活动方式,引导学生把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完成对具体对象的抽象,形成相应的空间表象,建立空间发展观念。《有趣的七巧板》一课实践性很强,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才能完成,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发现只要选对了七巧板,不断翻转、移动,是可以拼出正确图形的。同时还有学生发现一幅图可以有几种拼法。例如,小兔子的耳朵既可以用一块平行四边形来拼,也能用两块三角形来拼,拼兔子身体的两块大三角形也可以交换位置(如图3、图4)。

3.想象之关键要素

对于形成空间观念来说,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几乎是不可缺少的,想象往往伴随着观察、操作等活动展开。例如,在“见影排形”环节: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许多图案,它们每一块都涂上了不同的颜色,但还有很多图案是没有颜色的。看,这是一朵花。我们可以把这朵花分为花心、花瓣和花径,哪几个部分你一下子就看出来是用什么拼的?剩下的花瓣用什么来拼?应该怎么放才能符合要求呢?通过观察、思考,你能想象出来吗?

教师先让学生借助观察选择出容易确定的图形部位,通过问题“还剩下花瓣了,用什么来拼”“应该怎么放才能符合要求呢”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让学生想象剩余三块的拼法,并通过操作进行验证(如图5、图6)。

(二)及时反思、概括,丰富学生的思维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标准,“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在“综合与实践”中,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不能仅仅满足于来自感官、知觉的经验,要将学习过程中那些有关的智力活动变为思维的对象,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提炼,在思维活动中积累和提升策略性、方法性经验。

例如,在第一层次“依图成形”交流中,一方面让学生观察,主要是观察每部分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看即时上传的拼摆视频,认识到拼图时最好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拼。小结:解决问题时要会观察、按顺序、勤思考。第二层次“见影排形”中,先有意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确定哪些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图形,剩下的则通过学生动手尝试来完成,这里特意选择了可以有不同拼法的图案。小结时要强调动手操作时要多尝试、多思考。

(三)独立思考、推理验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十分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一种不因循守旧,力求更新、改变或创造的意识。华罗庚曾说:“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地独立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一点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自创图形”的教学片段。

师:看,这就是一台直升飞机(如图7),聪明的你能用七巧板出生活中的图像吗?怎样用七巧板拼摆出直升飞机呢?先想一想,然后试着动手拼一拼。

(展示学生作品)师:大家觉得哪个最像直升飞机?它是怎么拼的?

第一次教学设计时简笔画只是一个过渡环节,教师出示飞机的简笔画后马上说:“这架飞机也能用七巧板拼出来。(出示飞机边框图,如图8)你能自己看图拼一拼吗?”

学生看图尝试着拼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但当图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就已经少了一次独立思考和创作的机会。“综合与实践”作为课程内容的四大板块之一,对教师的角色定位还有着独特的要求—培养富有个性的儿童。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做到“心中有生”,给学生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创造。给学生一次机会,学生会还给教师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当教师把飞机的边框图舍去,会得到更多精彩的作品(如图9、图10、图11)。

上述学生作品的完成不仅是指尖上的操作,更是学生的猜测和推理的出色表现。看着简笔画,有的学生想:“这个椭圆的螺旋桨应该用什么来拼?”有的学生念叨:“飞机的尾巴长长的,可以拼成长方形试试。”一张简单的简笔画,一幅有趣的七巧板,不仅能让学生熟练拼摆技巧,而且对于初步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发展学生猜想,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是极为有利的。

总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为教师提供一个更大的创造空间,教师要站在教材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现实的基础上,把握“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的主要环节和每个环节需要开展的具体活动,体现活动价值。

猜你喜欢

七巧板图形空间
奇的七巧板
空间是什么?
有趣的七巧板
创享空间
炫彩七巧板
分图形
找图形
NO.1 七巧板
图形配对
QQ空间那点事